晉國為何能夠稱霸?對內改革以富國,對外作戰以強兵

​齊桓公稱霸後,阻止了戎狄的入侵,維持華夏文明的保存。然而,到齊桓公晚年時,當時管仲、隰朋、鮑叔牙等賢臣已先後去世。齊桓公親近易牙、開方、豎刁三位佞臣,國力更是衰弱。甚至已經有許多諸侯國不再參與齊國舉行的盟會,各諸侯國又進入互相侵略、兼併的情形,不再尊齊桓公為霸主。

晉國為何能夠稱霸?對內改革以富國,對外作戰以強兵

《東周列國·春秋篇》齊桓公劇照

此時,晉國發生“驪姬之亂”,迫使重耳不得不離開晉國流亡他國。重耳流亡十九年,為秦穆公所助返回晉國,是為晉文公。

當時齊桓公已經去世,各諸侯國群龍無首,又開始兼併戰爭。宋襄公雖曾經想要繼任霸主而努力,但終究失敗。這時最讓人擔心的是南方的楚國以及與晉國為鄰的狄人,楚國來勢洶洶,中原各國又不團結,華夏文化岌岌可危。

晉文公回國後推行改革,終於在“城濮之戰”中大勝楚國,不但阻止了楚國北上的野心,也繼齊桓公之後成為第二個霸主。

晉國內部同宗自相殘殺造成異姓勢力膨脹,晉惠公有計劃地削減異姓公族,晉文公也面對同樣異姓勢力膨脹問題;外則有四強侵逼(齊、秦、狄、楚)。

秦人二立晉君,晉文公為秦之附庸,秦人意圖東出;狄人南下,對晉構成嚴重威脅;楚人自若敖、蚡冒全力拓展,幾乎未遇任何挫折,自楚成王更是南征北討,有不可一世之概,泓之戰大敗宋國,曹、衛、鄭已成楚人附庸,晉國國勢岌岌可危,面臨生死存亡關頭。但晉文公卻在短短十年之間完全扭轉此一萬分危急之局。

晉國為何能夠稱霸?對內改革以富國,對外作戰以強兵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惠公劇照

韓非子盛讚晉文公用郭偃變法,造成此一奇蹟。晉國的變法首先在於富國:

一、減輕賦稅。“薄斂”就是減輕賦稅,減輕賦稅使人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晉文公出去打獵遇到大蛇擋道,晉文公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因此回去齋戒告罪,並且減輕賦稅、不收關稅。

二、減輕關稅。“輕關”就是減輕關稅,在國際貿易方面流通更加方便頻繁。

三、重視商業。“易道”就是消除盜賊。盜賊消除了,商人行商也會更加安全。“通商”就是使商旅更加便利,所以商業要發達,首先要消除盜賊。

四、不違農時。“寬農”就是“寬其政,不奪其時”。也就是將政令放鬆,不奪農時。

五、省用足財。“省用”就是節省國家使用國財,“足財”是備凶年。所以是指節省國財的使用,以備遇到凶年時,國財不足。

六、利器明德。“利器”是改進生產工具,“明德”是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改進生產工具、提高人民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好促進生產。

晉國為何能夠稱霸?對內改革以富國,對外作戰以強兵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晉國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富國,那麼他們在強兵方面又是怎麼做的?

一、晉軍制八變。

周代軍制,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晉本大國,但是曲沃武公以支子奪宗。“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晉文公增加一軍,大約是士兵不足,所以要增加一軍,這是第二次變革。晉文公五年時,“晉侯作三行以御狄”是第三次變革。晉文公八年,“晉蒐於清原,作五軍似御狄”是第四次變革。晉襄公七年,“晉搜於夷,舍二軍。”從五軍變回三軍,這是第五次改革。晉景公十二年,“晉作六軍”這是第六次改革。晉厲公三年,“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卻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卻至佐之。”改為四軍,這是第七次變革。晉悼公十五年,“晉侯舍新軍,禮也”這是第八次變革。晉國直至春秋末期未曾再改過兵制。

二、嚴刑峻法,三軍用命。晉文公問狐偃,怎樣才可以使人民作戰。狐偃教晉文公,與其給人民許多東西使他們能戰,不如讓人民知道“信賞必罰”的道理。隔天晉文公親近的臣子顛頡遲到,晉文公雖猶豫還是將顛頡斬了。人民都因此可以作戰了,因為晉文公賞罰分明,連對於親近的臣子顛頡都可以懲處,何況是一般平民百姓。

晉國為何能夠稱霸?對內改革以富國,對外作戰以強兵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三、變陣取勝。城濮之戰,晉軍陣式變化多端,名為三軍,實際上分為六個戰鬥群,離合變化,使楚軍全無招架之力大敗。此處可看出晉國陣勢之靈活。

四、重視時機、因地制宜。晉國不只能運用形勢克敵制勝,而且注重作戰之有利之時機;秦、晉崤之戰,蹇叔事先即預料晉軍滅秦必於崤,哭送其子。晉國果然於崤山興兵攻擊秦軍,秦軍基本全軍覆沒。晉國除與中原之國鄭、曹、衛、楚以兵車交戰,又與狄人爭戰不休。為了對付狄人,晉人作“三行”。《左傳》雲:“晉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篾將左行。”攻戎狄以步兵取勝之原因,實在戎狄居住山中,不利車戰,故須用徒兵才能克敵制勝。可見在特殊地形,須以特殊兵種方能獲勝。

五、伐木益兵。城濮戰前,晉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說明晉國對兵技巧亦理解甚深,就戰場上找得到的材料,充分利用,加強軍備,使晉軍嚴不可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