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們誤會他一千年了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河北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弱宋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們誤會他一千年了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

在唐朝末年,朱溫叛亂以來,中華大地先後出現五代十國的亂象。

在那個軍閥割據的年代,禮崩樂壞是那個時代唯一的代名詞。

而英明的君主柴榮早逝後,其子柴宗訓,年僅七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柴宗訓在位期間,特別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顯德七年(960年),柴宗訓被迫禪位給趙匡胤,後周滅亡。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趙匡胤頒佈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主少國疑,國內外都是存在欺凌幼帝的想法的。歷史上不少時期都是這個時候敵國入侵。也有可能範質、王溥等建議削弱趙匡胤兵權,或者趙匡胤想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不受掣肘,總之他確實是沒有扶植幼主,跟楊堅一樣篡位了,這個也洗不白。

五代十國時期,為什麼會有五代更替,十國割據,都是存在這個做法的。

公元960年,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

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與殘月。

《詠初日》是宋代皇帝趙匡胤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

首二句寫一輪紅日噴薄欲出,赫赫炎炎,勢盛光豔。"光赫赫","如火發",形如口語,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活龍活現。

後二句,詩人以紅日初升自況,以群星、殘月比喻當時的各個割據勢力,並以紅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徵自己剷平割據、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陳巖肖讚歎說:"混一之志,先行於言,規模宏遠矣。

都說詩以言志,這首詩表達的氣勢磅礴的意境,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欲結束亂局,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趙匡胤武藝高強,創太祖長拳,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後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

天下既定,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

為什麼說弱宋不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

首先,他繼位後符合歷來大一統王朝的做法。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說他懼怕契丹?不存在的!作為一個武將,跟隨柴榮時他身先士卒,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

此年,北漢、契丹聯軍入侵,柴榮御駕親征,雙方在澤州高平(今山西高平)擺開戰場。戰鬥將要展開的時候,寧江軍節度使樊愛能等人首先逃跑,後周軍十分危急。

在此死生存亡關頭,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又讓禁軍大將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趙、張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柴榮親臨督戰,士氣大振。最終,北漢軍隊大敗潰逃。

趙匡胤乘勝進攻河東城,焚燒城門,左臂被流箭射中,柴榮制止他再攻城。回師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弱宋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們誤會他一千年了

弱宋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們誤會他一千年了

陳建斌飾

(陳建斌太老了點,年輕時的趙匡胤不能選個年輕點的演員嗎,導演組是請幾個大腕演員後缺錢了嗎,這怎麼突出少年英雄的意境,中年趙匡胤他還是可以扮演的,只是演過曹操,再來演趙匡胤,或者是為了藉助陳建斌的名氣吧)

任何致力於統一全國的帝王都不會像陳後主李煜,宋高宗趙構那樣偏安一隅的。偏安不思進取,等待的只能是滅亡,時間問題。

先後出兵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契丹勢大,遊牧民族,又據山形之險,只能休養生息,厲兵秣馬,等待時機,徐徐圖之。

其次,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說明他是有贖回石敬瑭這個契丹有名的“兒皇帝”獻給契丹的軍事重鎮燕雲十六州的。

在此基礎上才能有養馬地,建設騎兵,與契丹有一較高下的資本。

北宋時期,尤其唐朝末年,各地割據,少數民族契丹趁機做大。佔據今內蒙,寧夏,山西,河北一帶,長城以北,整個黑龍江流域和蒙古高原,大概整個地方面積在400萬平方公里以上,彼時吐蕃內亂,一分為三,無暇像在唐朝時一樣頻繁東顧,與唐朝拉拉扯扯割據戰然後被揍再回去舔舐傷口的關係。此時遼國是北宋建國以來實力最強勁的對手,國土面積甚至超過了宋朝。

這個只能將原因歸納於朱溫,朱全忠的瞎搞,以致自己也沒多少年死了,及遼國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的趁勢也打下自己的基業了。

弱宋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們誤會他一千年了

第三,說趙匡胤限制武將權力,給予諸多掣肘,真實是文武制衡。

事實是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五代以來武將專權,政權不穩的悲劇重演,在一次酒宴中與諸將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

給予跟隨他出身入死的部將們金錢,田產,讓他們安度晚年,歷史上這麼仁和對待臣子的,只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了。

趙匡胤與漢高祖、明太祖大殺功臣之舉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後人根據“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等理由,認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趙匡胤在位時所定下的。

但趙匡胤實際上是抑武卻也並不太重文的,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

在趙匡胤看來,任用文士只是消除武將帶來的潛在亂政使天下紛爭的危害。文臣只是制衡武將的一種手段。為了國家安定,抑武是必要的。

宋朝初年杯酒釋兵權之後,趙匡胤提拔年輕將領,放手讓他們建功立業。這才有了潘美、曹彬等年輕將領的崛起。

第四,真正的限制武將權力,得從他的繼任者,趙匡義說起。

趙匡義創造性的創立“陣圖”,用兵打仗必須嚴格按照陣圖,不然勝了也得受處置。嚴重違反了用兵按當時所處環境,地形,相機決斷的做法。孫武在孫子兵法中說道,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如此違背用兵的史上最強限制,焉能不敗。

最後,宋朝在建立之初就設立兵器司,主管兵器,鎧甲的研製打造,每隔15天親臨視察。為後世南、北宋在兵器上與契丹,金國,蒙古不相上下,甚至略勝一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建立了大規模的兵器生產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專門生產各類刀槍甲具和遠射兵器。

大概是出於愧疚,趙匡胤曾誓碑遺訓。

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在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滅北宋、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

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朝的政治上。

事實上,在去世的前一年,他還在為統一而努力。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卻備戰以防宋軍進攻。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應;並遣王明牽制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貴池),佔領採石(今安徽當塗北)。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

開寶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今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今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所率十萬援軍,於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976年,趙匡胤離奇去世。一代明主自此落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