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中国历史研究所


白起当时被秦昭襄王打成什么罪名处死的已经无从知晓了,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正不是叛徒也得是内奸,反正肯定不是因为没有优待俘虏违反了战国关于善待俘虏的公约。

但由于白起在参军时就没有好好登记自己的出生年月,就说明他是个欺骗组织,混进秦军的异己分子,属于罪该万死一级的,秦国除掉这个毒瘤和隐患是完全正确的。秦国人民是完全拥护的。

至于白起被正法时候的年纪到底多大,是个悬案。如果白起对秦王诚实,如实填写籍贯和年龄,此事就清清如水。

不过,白起的军中履历,秦国的档案还是有记载的。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了亲军高级将领大军区的司令员,能达到这个级别没有三十岁是不可能的。林彪将军也是30岁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指挥了平型关战役。 白起被判处死刑的时候是公元前257年,其间相距差不多40年。

所以说,白起到被杀时已经是七旬老人,应该还是靠谱的。

白起原来默默无闻就像流落马戏团的一匹千里马,发现他的伯乐是昭襄王的舅舅魏冉,要不是魏冉,白起到老也不会被重用。因为当时魏冉之前已经有人给秦昭襄王推荐过白起,但昭襄王只重资历和出身,对出身卑微白起根本就不屑一顾(白起出身贫寒,唐代白氏墓志铭说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纯属瞎掰)。

因为魏冉是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又是昭襄王上位的推手,所以说话有分量。但幸亏昭襄王的舅舅,白起这个泥土里的真主才大放异彩。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白起的成功得益于魏冉,白起的折戟沉沙也是因为魏冉,这是后话。

白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首战韩魏联军就大获全胜,韩魏24万大军灰飞烟灭。从此这个常胜将军就为秦国东征西杀,所向披靡,威名远扬。白起也仕途顺利拜将封侯,达到人生的顶峰。

长平之战,白起又打败赵括,全歼的赵国45万大军。

之后,白起杀红了眼,他想乘着长平之战的余威率部拿下邯郸,灭了赵国,再为秦国建立功勋,于是就派自己的得力助手回国请命。

让白起没有想到的是,昭襄王听从宰相范睢的谗言坚决不让白起发兵,还杀掉了白起来请命的亲信。

常言道十个实干家不如一个空谈家,实干家的身家性命攥在空谈家的手里,世界就是如此不公。

白起得知谋士被杀,秦王否决了自己的请战,犹如遭了当头一棒,一腔热血冰凉冰凉。

自己作为前线将领一定比远在宫中的人更懂得把握战机,但秦昭襄王不仅不听自己,还杀了自己身边的人,显然是对自己起了疑心。

等昭襄王觉得秦国打赵国的时机成熟了,赵国也恢复了元气,过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长平之战半年多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伐赵,碰了个硬钉子,损兵折将。这一次白起在家养病,秦昭襄王本来觉得自己没有听从白起建议丢了面子,回家后宰相范睢又添油加醋地说,白起听话大王您出征不利,高兴得跟过年一样,杀鸡宰鹅,大宴宾客,对大王您冷嘲热讽。

秦王本来因为吃了败仗而颜面无存,一肚子火无处发泄,听了宰相范睢的话不由龙颜震怒,直接下令白起自绝于国家。

白起的死,表面上是因为秦王独断专行,不会用人。其实还是秦王昏庸,被宰相范睢利用,成了他们两人斗争的工具。

白起虽然有才干、会用兵、能打仗。但他宰相范睢不是一条船上的,不是一个山头。白起越是建功立业,对宰相范睢的威胁也越大。因为白起当年是被魏冉推荐给秦王的,魏冉跟宰相范睢是冤家对头,是政治上的死敌。后来在这场斗争中跟宰相范睢取得胜利,斗倒了魏冉。但白起还掌握着兵权,而且深得昭襄王的信任,所以白起就成了宰相范睢最大最直接的危险。

不除掉白起,自己也许就会被白起所害。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政治斗争就是如此残酷,妇人之仁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成王败寇,历史是强者写的。

可怜白起只会实干,没有手腕,不会厚黑学,不会急流勇退,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白起死也不会明白,自己对秦国忠心不二,死心塌地,出生入死,最后却落得个叛徒内奸的下场,死了也要被人唾骂。

苍天无眼,白起死不瞑目。白起心里也清楚,赵国四十万儿郎,哪一个又曾瞑目?


历来现实


白起领兵打仗四十年,不过,他死时是不是七十多岁,史书并没有说,我们不好妄加定论。不过,六十岁应该是有的,也算是老人了,那么秦昭王为什么容不下一个老人呢?为什么最后逼他自裁呢?

首先,白起有不臣之心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但由于范雎从中作梗,未能得行,故而与范雎有隙,同时,对于袒护范雎的秦昭王,也渐有不臣之心。

次年,秦昭王发动邯郸之战。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白起却旗帜鲜明地反对伐赵。尽管白起的理由是赵国经一年休整,上下同心戮力,不可征伐。但是这个理由明显借口,因为赵国再怎么努力,与秦国的实力远远不在一个档次上。可见白起拒绝伐赵,实是出于对范雎的报复心理。说白点,没有我白起出马,你们什么都不是。

白起以卧病为由,拒绝出任秦军统帅。在秦军遭遇挫折后,秦昭王无奈之下,屡屡征召白起,但他仍然不肯受命。在多次拒绝奉命。秦昭王大怒,把白起连降十八级,贬为普通一兵。

在古代,君主有无上权威,为什么白起胆敢拒绝秦昭王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秦昭王。在秦昭王在位的前四十年,秦国大权掌握在宣太后及魏冉手中,他只不过是个傀儡国王罢了。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只知有太后与魏冉,不知有秦王。直到范雎到来,设计逼迫太后及魏冉退出权力核心,秦昭王才算有出头之日。因此,在白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里,的确也没有把秦昭王当回事。

其次,白起之死,与范雎的陷害有关

范雎帮助秦昭王夺回大权,因而极受信任,一跃成为秦之第一权臣。然而,随着白起在长平之战获得史无前例的辉煌胜利,范雎明显感到地位与权势受到威胁。故而范雎阻挠白起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就是怕他功劳太大。

然后,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由于白起拒绝出战,秦军进展十分不顺利。秦昭王对此当然极为不快,范雎又以此为口实,添油加醋一番,挑拨秦昭王与白起的矛盾。同时,范雎也极力在军队中扩展自己的力量,以亲信王稽出任河南郡守,郑安平为将军,参加邯郸之战。

然而,范雎这次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由于魏国信陵君救援邯郸,秦军大败,范雎的亲信郑安平居然率两万人投降。如此成制建的军队投降,在秦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这种情况下,范雎得找个替罪羊,而白起是最佳人选。

在此之前,白起已被秦昭王贬为普通一卒,只是由于还有利用价值,尚留在咸阳城内。由于白起始终不愿奉命,秦军在邯郸城下遭到空前失败,秦昭王更是把怨气发泄在他身上,遂执行发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阳。

与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机落井下石,诬陷说:白起被贬,心有怨言。范雎这句话,是白起致死的一个直接原因。秦王闻言大怒,他本来对白起抗命便十分恼怒,听说这家伙竟还敢发牢骚,遂心生杀意。

其三,白起被杀的更深层次原因

拒受王命与范雎陷害,固然是白起被杀的直接原因,但是深究历史,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这个原因就是秦国国内的派系斗争。

我前面说过,秦昭王上台后前四十年,是生活在宣太后及魏冉的阴影之下,当时魏冉实际上扮演太上皇的角色,独断专行,从来不必请示秦王。白起与魏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白起能在秦国军界异军突起,与魏冉的重用、提拔有直接关系。在伊阙之战前,白起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新秀,魏冉却一眼看中他,用他替换掉秦军统帅向寿。这个向寿何许人呢?是秦昭王从小光着屁股玩大的朋友。魏冉的权势就是这么大,把秦王的亲信一脚踢开,大胆起用白起。白起不负所望,在伊阙之战中,取得歼敌24万的辉煌战果,从此迈向一代名将之列。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白起是魏冉一党,但是他与魏冉关系之特殊与亲密,是众所周知的。后来魏冉失势后,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郡。陶郡是秦国一块孤悬东方的领土,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实际上是半独立的状态。

在邯郸之战后,魏冉可能已经去世,但陶郡依然是魏氏的地盘。以白起同魏氏的关系,会不会在失意之下,逃往陶郡,甚至策动陶郡脱离秦国呢?应该说,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倘若陶郡独立,联合东方诸侯对付秦国,那么秦国就得面对白起这样的无敌战神了。因此,对秦昭王来说,杀掉白起,或者才是最安心的办法。


君山话史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没人知道白起死的时候多少岁,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七十多岁,只知道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在当时可是算古稀之年,当时的人很少活这么长的,当然了,秦昭襄王算一个,活了75岁。

白起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战,就大破韩、魏两国24万联军,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为秦国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一举包围赵国45万大军,赵军在弹尽粮绝、无法突围的状态下,举军投降,白起随后使用欺诈的手段坑杀赵国45万降军,天下为之震动。

随后白起欲趁长平之战的锐气一鼓作气,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攻灭赵国,结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国长平之战消耗甚大,师老兵疲为由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并且还杀了卫先生,而且这成为了白起身死的导火索。



白起听闻后,犹如当头一盘冷水,从头冷到脚,作为军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显然是伤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之后等到秦国恢复生机,在长平之战9个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发兵攻赵,围攻赵都邯郸,这一次白起在家养活病,没有去,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白起也因这次失败而嘲讽秦昭襄王,引起双方矛盾的恶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却拒不出征,直接导致了身死,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嘲讽国君的决策,让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导致赐死白起,国君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与范睢的关系,也是导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国魏冉举荐的,而魏冉是被范睢扳倒,范睢为了加强秦昭襄王的权力,建议秦昭襄王废除掌权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这和白起产生了矛盾。

白起为将,范睢为相,将相不和,而范睢也担心白起的功劳日渐巨大,会导致自已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对于白起也是相当打压,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机会,这也让白起怀恨在心。

白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本来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因此白白的丢掉了自已的性命,临死前,白起曾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对于白起自已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两个原因不能被忽视,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则是应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澜。当然,已经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东方诸国对白起的仇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总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却也不可惜。

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开疆扩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没有白起,秦国不可能会如此神速的开疆扩土,从这方面来说,白起绝对是秦国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从国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却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种“我想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你想让我打的时候,我偏不打。”的执拗,面对这样的白起,秦昭襄王并不是就拿白起没有办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从君命,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白起打了一场漂亮战,完美避开了赵国的廉颇,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又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的赵括相遇,然后赵国惨败。到底有多惨呢?《史记》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再加上之前被杀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当然这个数字一直是一个迷,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并没有这么多人被坑杀,但无论如何,白起坑杀的赵国降卒一定是个大数量。

赵国有这样的损失,再重新组织兵力反抗是很困难的,而东方五国还处在观望状态,在这个时候,攻进邯郸,说不定就能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白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白起调兵遣将准备攻进邯郸。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赵国一旦灭亡,东方各国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对抗秦国,这是白起能预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贵神速。但是韩国和赵国还是派出了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继续攻打邯郸。苏代将白起胜利之后的会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说了出来,以此来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虑一番后就说服秦昭襄王暂停攻打赵国,这让白起很郁闷,也让两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举给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少不了魏冉的帮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更是和宣太后执掌国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无法亲政,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势。范雎帮助秦昭襄王亲政,废了宣太后,将魏冉赶出关外。有这样的过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处。而范雎确实在白起的被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此时白起正在病中,于是秦军由王陵率领攻打邯郸,结果王陵节节败退,秦昭襄王想让痊愈的白起重新上战场攻打邯郸,但是这个时候的白起不干了,他不想攻打邯郸了。

他对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可以说是分析的相当有道理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邯郸很难攻,诸侯们救兵将至,他们怨恨秦国很久了。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获胜却也损失了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距离攻打人家的国都,肯定会遭到赵军和诸侯军的里应外合,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即便是常胜将军白起也没有把握攻下邯郸来,而且在灭国战面前,赵国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到时候他们的战斗力是惊人的。齐国章邯攻打燕国和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就懂出现过这种情况。

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白起的话,他还是执意让白起出战,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

秦昭襄王逼着白起出兵,白起竟装病不肯去,应侯去请依旧请不动白起。秦昭襄王彻底怒了,将白起贬为小士兵并迁往阴密,白起这个时候又真的病了,于是继续待在咸阳,而秦军败退的消息一次次传来,秦昭襄王终于失去了耐心,逼着白起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固然与白起的不服从君令和应侯的火上浇油有关系,也和诸侯们对白起的态度有关系。秦军节节败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寻思解决的办法,白起不出兵,秦军一定会失败,但是损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东方六国的怒火呢?自然是让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立下了悍马功劳,但也将东方诸国得罪了个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史记》中记载的白起斩首的人数是八十九万,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万,这样的数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数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这样的白起,哪个诸侯国不想除掉?

于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过,白起到底对秦国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另,说起白起的年龄,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公元前294年他成为秦国的左庶长,此时的白起应该差不多三十岁以上,这样算来,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岁了,这个年纪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对秦国是利大于弊的。


萧晓四姑娘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白起的年纪问题。

题主说白起已经是七十多岁了,这个其实在历史上只有记载白起的卒年,而没有生年,所以白起那个时候多少岁,是不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推测。

白起是在公元前294年,担任的左庶长,在秦二十等爵里面是第十级,比第九级的五大夫还大,商鞅变法的时候担任的就是左庶长,可见左庶长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那我们在看公元前293年,韩魏阻秦军东进,白起被任命为主将,带领秦军在伊阙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担任秦军的主将对韩魏联军,从这个来看,白起的年级应该在三十岁左右,毕竟如果只有二十几岁,那就略显年轻,尤其他并不是秦宗室,或者名将之后。

不过,有些人认为他是因为魏冉的推荐,能力也确实突出,是有二十六七岁担任主将的可能,不过,咱们主要从可能性的来讨论为宜。

那白起长平之战结束的时候是公元前260年,而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这个信息告诉我们,白起死的时候,距他担任左庶长过去了37年,按左庶长是三十岁的话,那么白起,此时是六十七岁,而到了长平之战结束的时候,他是六十四岁。

可以这样说,白起死的时候应该是在七十岁之前,而他死距最著名的长平之战也只隔着三年。

另外,白起为什么没有围邯郸呢?原因有两个,第一,白起生病了,第二,长平之后,范雎在赵韩的游说下,说服了秦王退兵,而到了后来围邯郸的时候,白起认为打邯郸的时机已过,再打已不合适。

而秦王与范睢一直请白起出战,但是白起称病不去,由此可见,白起再打仗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不想去而已,所以不存在题主说的白起年岁已高,对秦王没有威胁。

那为什么秦王非杀白起不可呢?原因大概如此,第一,白起不接受命令,就说明白起已不可用。第二,白起在秦军的威望很大,对秦王、范睢是心怀嫉恨的,所以断不可留。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那就是吕不韦,秦王赵政不用吕不韦之后,也是担心吕不韦被六国所用。


历史简单说


白起死的时候,对天长叹”苍天呀,我跟你有什么仇,沦落到这种地步!“这当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时在赵国作人质。战国时期,相互派遣质子往敌对国当人质,可以作为两国交战的一道防线。可想而知,派出的质子,在他们父皇心目中无关紧要,他们母亲的地位也不会太高,不然也不会看着儿子去异国他乡去受苦。质子中的大名人,当属嬴政的父亲异人。

他们吃不好,住不好。试比较异人,要不是吕不韦这个大救星,估计他连娶个老婆都难。不仅物质条件差,他们还要时时担心受怕,万一秦赵打起来,他们是要被拿来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们中的幸运儿,侥幸被推选为秦国的国君,但早年在赵国当人质的经历将伴随他终身,让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的警觉,更何况这次吹得不是微风,而是狂风。


自长平之战后,白起打算一鼓作气,直接灭了赵国。这让赵国很恐慌,邻国韩国也跟赵国一样担心受怕,两国商量,该怎么办!

不久,秦国宰相府出现了一个说客,此人叫苏代。进入相府,就滔滔不绝对宰相范雎,说了一大堆大道理,说完后,还送给宰相大笔钱。

苏代走后,范雎就想:这个白起,凭借军功,一路高升,位极人臣,若这次伐赵成功,岂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于是,时不时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报告。起初秦昭王将信将疑,毕竟大臣之间难免争风吃醋。但有件事,让他起了杀心。

秦军围邯郸,白起病了。这仗打打停停,邯郸一直未破。白起却在后方说“这仗打不得,虽然长平之战让赵军元气大伤,但秦军也不好到哪里去,国内亏空,加上外围各路诸侯虎视眈眈,赵国境内众志成城,若执意再战,秦军必败!”

秦王哪里肯听,继续围城,并且还去请白起上阵,白起依旧称病不上战场。

结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万大军攻秦,邯郸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请白起出山,但白将军还是在家称病,看着秦军大败,还说风凉话“叫你不听老夫言,导致今天这个局面。"

秦昭襄王一听这话就来气,叫你打仗又不去,还躲在后方乱说话,扰乱军心。

秦王越想越气,直接免了白起官职,将他彻底赶出咸阳城。中途,秦王想不对,赶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愿的,于是直接赐死白起,免得他乱说话,中途来个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猫爪草历史


因为怨恨。

邯郸之战,秦国倾国之兵,军临邯郸,围城一年,却毫无战果。楚魏援军赶到后,秦军溃败。三晋军队追到汾城之后,秦军才勉强稳住阵脚,这地方都快到黄河边上了。自昭襄王45年来,秦军几十万将士浴血拼杀,获得的土地,几乎丢完了。秦国自孝公变法之后,就么有这么大的失败。

昭襄王怎么看这场失败?自己决策失误?秦军将士不用心?

不,都不是,他认为是因为白起因为意见相左,故意不出战,才导致邯郸战败。

白起战前不看好邯郸之战,加上年老,身体不适,没有统军。数月之后病愈,前线吃紧,他却看笑话,不管是相国,还是秦王,都请不动这位秦国第一的将领,出手挽救危局。昭襄王咽不下这口气,不断增兵邯郸,却不能改变战局。秦军眼看失败,坚持发动这场战争的昭襄王颜面扫地。

战国名将之首的白起多厉害,破城百余,灭敌百万,用兵如神。这样的人,没理由不相信他有转变战局的能力。可到最后,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他有能力,却不愿意出手,战局多惨烈,秦国上下对他的怨恨就多深。

一般人的怨恨,也就是老死不相往来;有能力的,给你多下绊子,让你不舒服;但君王的怨恨,足够让人粉身碎骨。

要是没活够,就别招惹有能力让你粉身碎骨的人!


始于终止


公元前260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灭,面临亡国的境遇,但是秦军也在长平之战中死伤过半,秦国君臣对是否有必要继续趁胜进军邯郸一举灭掉赵国意见不统一,秦军主将白起主张趁胜追击,一举拿下赵国都城邯郸,灭亡赵国,但是,赵国派遣的使臣苏代来到秦国游说秦国相国范睢,认为白起已经立下不世之功,已经没有再高的军职来奖赏他,如果白起趁胜一举灭亡赵国,秦王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酬谢白起,只能把三公的职位授予白起,这对相国范睢不是好消息。范睢为首的文官也担心白起等军事将领军功过盛,难以抑制,就以秦军经历长平大战死伤过半需要休整、孤军深入不利于作战等为由强烈建议秦昭王先将秦军撤回国,最终秦昭王采纳了范睢的意见,答应了赵国割让六城求和的请求,将军队撤回秦国。

但是,看到赵国并没有如约割让土地,秦昭王决意再次进攻赵国,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受到赵将廉颇的顽强抵抗,再次增兵也不能取胜。秦昭王打算起用白起,白起拒绝受命,认为现在进攻赵国已经失去了战机。

秦昭襄王无奈之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秦昭王再次要求白起出战,白起坚决不肯从命,最后被逼无奈上路,在上课不久就被秦昭王派人送来镇秦剑赐其自尽。秦昭王之所以要赐死白起,主要是由于以下方面因素:

一是白起倨傲不肯听从国君的命令,再加上秦军围攻邯郸不利之际,说风凉话,惹恼了秦昭王。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擅长大兵团作战,战绩辉煌,在长平之战结束后,他提出的趁胜追击的计策没有得到秦王的同意,错失良机。时隔一年之后,秦王再次提出攻赵,白起提出异议,认为现在攻赵时机已失,“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白起列传》),给秦昭王泼了冷水,引得秦昭王不爽,在王陵围攻邯郸久攻不下之际,白起又拒绝秦昭王起复的命令,还在这时候说嘲讽秦王出兵的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此话令秦王非常恼怒。此时,范睢见白起失宠,便乘机从中挑拨。最终,秦昭王将白起贬谪为普通士卒,命其到阴密。不过,由于白起年迈生病,未能成行。

二是白起起家的背后靠山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秦昭王在位期间大权长期旁落,对白起的使用有所保留,对白起的忠心有所怀疑。在长平之战前后,秦昭王刚刚从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里夺回了朝政控制权,由于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培养扶持起来的嫡系,秦昭王对其有所保留,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初期,秦军主将并不是由白起出任的重要原因。秦昭王对白起的军事才华既依靠又忌惮,他不同意白起趁胜进攻邯郸,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担心白起获胜后更加无法控制。

三是丞相范雎对白起的谗言,促使秦昭王痛下杀心。白起是由前任相国穰侯魏冉举荐的,而穰侯魏冉最终被范雎取代,范雎还极力主张铲除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势力,再加上范雎担心白起的功劳过大,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一直对白起进行打压,由此造成秦国将相失和。在看到秦昭王对白起大为不满后,以范雎为首的文臣进言认为,“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这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秦昭王下决心以镇秦剑赐死已在赶往赵国路上的白起。当然,范雎最终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正如白起所料,邯郸之战,在赵军和魏国楚国联军的里应外合之下,秦军大败,还因此丢失了河西地区一带大片领土,范雎自己也自感无颜呆在秦国,选择离开秦国。


沧海拾遗录


不是容不下白起,也不是不信任白起,而是时局需要白起死。

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就已经是武安君,这已经是武将的最高爵位了,封无可封,长平之战白起又立下不世之功,这时候他的光芒已经掩盖了秦昭王的存在,他在秦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完全碾压了秦昭王,如果再由白起灭掉赵国,那秦昭王到底要拿什么来封赏白起,白起当然不会在乎封赏,秦王也知道白起不在乎,但在军民心中呢?所以灭赵的任务绝不能由白起来完成。可以说白起的存在已经阻挡了秦王霸业。

邯郸之战秦军败北,秦昭王问计于白起,白起断定战机已失,再战无益。作为当世战神、曾经秦昭王最赖的将领,他的论断自然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可为何秦昭王仍不愿退兵?

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杀白起的理由,他信任白起不可能造反,也知道白起说的并没有错,但他需要这个机会,除掉白起。白起显然懂了秦王的心思,毕竟君臣数十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了,又怎么可能真的违抗秦昭王的命令呢。白起的盖世功勋,秦昭王自然不可能让他突然暴毙,惹人诟病,于是君臣二人一起上演了一出戏,君臣反目,白起抗命不尊,秦昭王忍痛杀之。

白起:为了你的王朝霸业,我杀光了所有阻挡在你面前的人,到最后,我却成了你霸业之路最大的绊脚石,我愿引颈就戮。


千歌


要搞清楚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白起,首先得搞清楚白起的背景。白起之所以在秦国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战争屠夫”的外号可不是坐在家里、站在朝堂之上就能得到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白起之所以受到宣太后的重用,是因为白起与宣太后同母异父的亲弟弟——穰侯魏冉关系密切,是“铁哥儿们”!是穰侯魏冉向宣太后推荐了白起,才使得白起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挥空间。换言之,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人,这恐怕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最大的原因所在。



秦昭襄王诛杀白起时,实际上刚刚驱逐“四贵”、架空宣太后掌握实权不久。作为国家的柱石武臣、“战争屠夫”,秦昭襄王并不愿彻底放弃白起。但是,作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秦昭襄王对白起又是有所保留的,至少他不信任白起。秦赵之战,实际上就是秦昭襄王对白起的试探。让白起挂帅,既可以利用白起的军事才能重创赵国,同时也可以借此试探白起肯不肯俯首听命、为己所用。但是,白起后来的一系列举动彻底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性命。



在大败赵军之后,白起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举世震惊。这并没有什么,死几十万降卒对于秦昭襄王而言算不得什么。但是,白起接下来便有些找死了。他大胜之后并不是请示新主子秦昭襄王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办,而是直接上书要求乘胜一举灭赵!“你要干嘛就干嘛,当老板我是死人吗?!”实际上,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已经非常不爽了。但是,白起的思路并没有错,乘胜灭赵是最佳方案。问题是,这应该是秦昭襄王的方略,而不应该由白起做主。这时候,范雎出场了,他看出了秦昭襄王的心思,同时他也不想让白起得了灭赵的首功、盖过自己。于是以秦军疲惫、需要修正为由,向秦昭襄王建议罢兵、接受赵国割地求和。二人一拍即合,秦昭襄王顺势宣布退兵,解除了白起的兵权。



但是,秦昭襄王并没有放弃灭赵的想法,只是想顺势解除白起的兵权而已。白起被解除兵权之后,如果安分守己、随时听召,或许也未必就会丢掉性命。但是,这个时候白起却甩起了脸子,以养病为由,撂挑子不干了!此举又一次刺激了秦昭襄王:“甩脸子、撂挑子!怎么地?我妈跟我舅退休了,我已经用不动你白大爷了是吧?!”但是,直到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对白起还只是气愤,并没有动杀心,接下来便是白起找死了。



在解除白起的兵权之后,秦昭襄王重新发起了灭赵之战。但是,赵国听闻白起被免职以后,军心、民心振奋,顷举国之力对抗秦军。同时,魏国、楚国听闻白起被免职也横插一杠子,想要趁火打劫。结果,秦军大败。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又想到了白起。但是,白起不干了:“当初我说乘胜一举灭赵你不干,这会儿败了又想要我去收拾残局,我在养病呢,不去!”就这么一拖,拖了三个多月。在这三个月里,秦军接二连三地惨败。最后,秦昭襄王下了死令:“不管你老白是真病还是假病,就算病入膏肓了,抬也给我抬到战场上去!”白起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动身启程……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内心已经彻底放弃白起了。白起作为一等一的武将、“战争屠夫”,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对于秦昭襄王而言,白起唯一的作用就是打仗,可是白起不愿意打仗了!那么,留着白起还有什么用?为自己老妈和舅舅撑场子、重新夺权吗?秦昭襄王只是缺一个杀了白起的理由!就在这个时候,范雎再次出场了,他给秦昭襄王送上了需要的那个杀白起的理由!秦昭襄王就坡下驴,在白起刚刚启程不久便派人在半路截住了他,并下令赐白起自尽。“战争屠夫”白起就这样把自己送上了西天,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剑下,死得不可谓不憋屈……这就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的原因。但是,个人认为,这里面恐怕白起自己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自古君王没有卑鄙、只有需要!白起作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从不肯为秦昭襄王所用时起,他的命运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