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

從歷史上來看,古典對稱美學一直是很多偉大城市營造的共同選擇,也是近現代以來,成功的都市營造和改造計劃中所秉承的基本原則,可以說是一個世界城市的標配。

這一規劃手法和審美尺度的應用,不但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幾條城市軸線,這些城市軸線更是為所在城市帶來了整體秩序、尺度依歸,確保了都市結構的長期穩定和動態平衡,軸線地區亦成為這些城市最精華的部分,成為這些城市歷史記憶與現代文明互相激盪的空間載體,通過一條城市軸線便可洞悉一個城市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整個城市發展的“主心骨”。

當然,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除了軸線所反應出來的對城市空間認知外,在產城人融合發展成為增量城市營造的共識的時候,城市發展理論在之前有些僵化的功能主義與有些浪漫的有機生長理論之間,顯然開始進入了新的思考。在社會、經濟、產業、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要素動態化、碎片化、隱性化塑造城市生長過程中,城市軸線的價值也需要被重新認識。

1、全世界最長的南北城市中軸線

如果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軸線進行統計分析的話,大概呈現出幾個共同的特點:一般都是都城才會有氣勢宏大的城市中軸線,而且軸線建設基本上是有國家投入,在功能上有彰顯權力或發揚國威的意思;軸線的建設和完善一般都是歷經數年甚至是百年以上,所以,軸線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這也就意味著對軸線的認定和延續成為必須,這也是為什麼軸線原則可以成為很多城市規劃的共識,但並非所有城市都能在一個軸線上一以貫之。

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軸線原則成為很多城市規劃的共識

儘管如此,在全世界的城市營造邏輯中,沿軸線佈局是絕大多數城市的選擇,尤其是最著名的一些城市,基本上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軸線,不僅在整體空間格局上對城市進行鮮明的秩序表達,而且,沿軸線往往分佈著城市最為重要的治理機構和公共服務機構。

以中國城市為代表的東方城市的營造更是如此。北京也不例外。

根據元末文獻《析津志》的記載,忽必烈在建元大都以前問計於劉秉忠如何確定城市的中軸線,劉秉忠以閘河上第三橋南一株大樹為準,由此指向北斗,定位大都中軸線。自此以後,北京城雖幾經變遷,都沒有改變這條軸線所定義的基本的城市空間秩序。

著名的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讚美這條中軸線稱:“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2011年6月11日,在中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啟動,寄望將沿線故宮、天壇、永定門等古建築群以“軸線”的形式整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北京中軸線仰山座標點

截止到2018年7月份,按照官方公佈的消息,北京中軸線申遺確定了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鐘樓等14處遺產點,併為申遺確立帶了時間表——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

2、最具中國象徵的文化遺產遊徑

應該說,關於北京中軸線的申遺,自官方提出以來,雖然多有爭議,但總體來看,推進還算順利,如果申遺成功,不僅為北京新增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而且,將為重新理解和發現沿線建築群和遺產點的價值提供新的視角,其中,文旅融合將是重要的視角之一。

更具體來說,這將牽涉到現代城市旅遊中特色文化遺產遊徑的打造與線性遺產整體保護和發展之間如何互動的問題,依託北京中軸線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條最具中國象徵的文化遺產遊徑——作為北京最核心的文化遺產資源之一,沿線分佈著故宮、天安門、天壇等最著名的歷史人文景點,而且,作為線性遺產,北京中軸線天然具有遊徑創意的空間,如果能夠依託沿線文化遺產,構建一條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歷史人文遊徑。

從北京城市旅遊發展階段和規律來看,特色遊徑的打造是必然選擇,在特色遊徑打造中,考慮到北京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文化遺產遊徑的打造將是北京特色遊徑打造的重點選擇之一,而在北京特色文化遺產遊徑打造中,以北京中軸線為空間依託進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遊徑的建設,將是核心中的核心,無論是基礎條件是遺產價值,都可謂是一出生就風華正茂。

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文化遺產遊徑的打造將是北京特色遊徑打造的重點選擇之一

從中國文旅產業變革的維度來看,與全域旅遊、智慧旅遊、黃金旅遊帶等相伴而生的是,以遊徑為載體的文旅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和供給,將是中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哪怕北京中軸線不申遺,那麼,沿著這條軸線進行的特色遊徑開發也將是中國文旅融合的經典的案例之一。

在我們看來,從北京的城市旅遊發展階段來看,基於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遺產資源,進行一系列的特色文化遊徑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運營,將是北京旅遊創新發展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北京推動文旅融合的可資利用的重要發展模式之一。

截至目前,在城市旅遊發展中,除了智慧旅遊、全域旅遊的概念之外,另一個比較值得關注的就是特色遊徑的打造,這將成為重構城市點狀文化資源和旅遊目的地的一種主流形式,不僅可以紓解一些過度熱門景點的客流壓力,還可以帶活一些相對冷門的景點和文化資源。

在全世界比較有特色的遊徑設計中,依託於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特色遊徑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已經有很多的成熟案例,也是現代城市旅遊中重要的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方式之一。

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更重要的是,每一條特色遊徑的規劃設計,都代表了對遊徑沿線既有的和新開發的旅遊目的地的再思考,從更高的維度,給予這些點狀文化資源以新的價值發現和講述,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就像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提出一樣,不僅是對既有的著名文化遺產和旅遊目的地的再次包裝,而且,還從更大空間尺度和更多文化維度給予這些文化遺產以新的價值詮釋,無疑是一次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再發掘,從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角度來講,意義是很大的。

3、需要更具創新性和歷史敬畏的解決方案

當然,從文化遺產到文化遊徑,不是說申遺成功就可以了,也不是說提出個遊徑的概念、掛個牌子並開始推廣這麼簡單,一個良好的文化遊徑的形成,除了文化遺產資源的梳理和標識外,還需要在不對文化遺產保護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基於旅遊體驗進行更綜合的基礎設施和體驗服務的設計和落地。

比如,圍繞這些文化遺產的故事化的講述和展示體系,要能夠讓遊客來到這裡以後,更方便的瞭解這些文化遺產的來龍去脈和歷史人文價值,增加故事性和體驗感;作為遊徑,遊客所要了解的不僅是單點的文化遺產的故事,還需要了解這條遊徑背後貫穿全線的歷史故事,這就需要對線性遺產的文化價值和敘事進行設計,還要通過很多的活動策劃,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發揮包括人文教育在內的綜合功能。

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還有就是,圍繞這一遊徑的公共交通體系的建設。雖然這些文化遺產點周邊既有的交通設施相對已經完善,但對於滿足遊客的需求來講,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還可以充分結合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更多元化的互動模式,不僅可以看到這些文化遺產今天的樣子,還要能夠讓遊客更直觀的體驗到歷史上的樣子。還要構建遊徑的線上網站甚至是APP,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和互動功能。

當然,還要面對的最常規的也是最重要的挑戰之一是,在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相關的旅遊運營機構之間達成充分的共識基礎上,還要動態地針對一系列的運營創意進行溝通磨合。關於這一點,在傳統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案例中,往往衝突不斷,甚至在很多地方和案例中,衝突大於協同,這就意味著,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對於黃金遊徑的誕生,從品牌影響力上帶來可能是正向的推動價值,但從更嚴格的遺產保護要求角度來看,對這一遊徑的打造而言,將帶來增多的限制性和約束性條件,如果不能通過更具創造性、創新性和創意性的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執行,帶來的可能是更大的困境。

對於此問題,在我們之前關於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的申遺討論中也進行過專門的分析,雖然文旅融合的結果是要在更大程度上打破文化和旅遊的邊界,但是,文旅融合的前提卻是首先要對具體的文化資源和旅遊創意明確出底線和邊界,跨界但不越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融合發展。

而且,在推進文旅融合的決策過程中,要始終帶有歷史敬畏和時間敬畏,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無論是在多麼複雜的現實困境下和無奈情境下做出的破壞,也是破壞,在歷史和文化敬畏面前,所有的辯解都是蒼白的,對此要保持足夠的警惕。

葉一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再思考

文旅融合,文化復興,旅遊新生

文旅融合,文化復興,旅遊新生。不管怎麼樣,依託於北京中軸線打造一條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最具中國象徵的文化遊徑都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如果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在品牌上無疑是對這一遊徑的品牌價值的巨大提升,我們在期待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同時,也希望圍繞北京中軸線及沿線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開創更多新的思路和局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