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千百年來,城牆與城市休慼與共。古今之間,因為有她,我們才能探尋祖先造城智慧,觸摸維繫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基石,繼往開來,傳承創新,坦然面對城市的明天。

2019年11月6日至7日,為進一步發掘開封城牆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極推進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工作,加大開封城牆文物保護和申遺宣傳力度,推動開封文旅深度融合,“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第七次工作會議”在古都開封隆重召開,14個城市圍繞加強文旅融合、預防性保護、對外交流等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討,積極探索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的新路徑、新方法。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城市和人一樣,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開封,其鮮明的城市個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城市建築——比如說城牆,來體現、來表達。

在我國建城史上,有城必有牆。開封城牆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夷門自古帝王州”一句中的“夷門”,指的便是戰國魏大梁城的城門。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於此,並大規模營建大梁城。而大梁城作為魏國的都城,則是開封真正成為城市的開始。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唐建中二年,汴州刺史李勉對外城進行重築,又稱“羅城”,將汴河圈入城內,成為運河要衝節點,“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溯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這是有文獻記載的開封城牆最早的修築史,匡正了千百年來開封城的格局。

五代時期的五國,除後唐都洛陽外皆建都開封。公元955年,後周世宗柴榮對開封城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築,下詔擴建外城。因開封土質鬆軟,派人取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縣境)之土填築,使城牆堅固如鋼。因外形輪廓如一頭巨大神牛曲膝仰臥,故俗稱“臥牛城”,而內城仍沿用唐代汴州城。

北宋定都開封稱為東京,築牢開封城牆便成為安國定邦之大事。經過四次修築,形成了皇城、裡城、外城三重結構,裡城部分沿用了唐代汴州城城牆。《武經總要》等書詳細記載了城牆城門、甕城馬面等防禦設施的制度和做法。金代又對裡城南北二牆進行擴築,提升了城防能力,也由此確定了今日開封城牆的規模。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明代洪武元年,以開封為“北京”,按陪都規格重建開封城。根據“高築牆”原則,城牆外包以磚石,至此,開封成為一座磚城。明代開封城牆有5座城門,東二門為曹門、宋門,西門為大梁門,北門為安遠門,南門為南薰門,5座城門互不對應,故有“五門不對”之說。安遠門通延津,大梁門通中牟,曹門通蘭陽(蘭考),宋門通陳留,南薰門通尉氏、通許,故又有“五門六路,八省通衢”之稱。明崇禎15年(公元1642年),明軍為淹沒李自成圍城大軍,掘引黃河水,致使黃河水圍城,水退後城牆均被泥沙圍擁至地下,垣形卑甚,殘破不堪。

清康熙元年,開封城牆重修,在明代城牆基礎上進行重築加高,使原來破敗的城牆煥然一新。此後,因歷經水患,乾隆4年、22年、29年又分別予以重修城牆。清朝道光21年,開封城牆不幸遭遇黃河水患被毀。後又在明城牆基礎上,修築了今日所見的“外磚內土城”的城牆形態。

民國時期,南城牆開設一門,俗稱小南門,並拆除五門城樓及月城(甕圈)。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現代交通的需要,又陸續開闢了迎賓門(南城牆西段)、小西門(西城牆中段)、新開門(東城牆中段)、明倫街城門(東城牆北段)及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城門(東城牆北段)。

從悠遠浩蕩的歷史長河中走來,開封城牆歷經風風雨雨,依然巍峨聳立。開封現存明清城牆,包括牆體、城門、附屬建築及其地下遺址等,總長14.4公里,南北略長約3.8千米,東西稍短約3.4千米。城牆牆體拔簷上有7322個垛口,81座馬面、7座碉堡、2處水門聯通城內外水系,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代表性城牆,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中國第二大明清城牆。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佈開封城牆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了城牆,開封才是一座城。對於開封人而言,城牆是能觸摸到的最原生態的歷史文脈。一代又一代的開封創造,一代又一代開封人艱苦而卓絕的奮鬥過程,全都默默地沉澱在它巨大的城市肌體裡,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城市記憶。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 開封城牆的歷史傳奇,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遐想。放眼望去,梯形的牆體上窄下寬,平均高度地面以上7至8米,如一條玉帶環繞著古城。然而,地下泥沙卻掩埋了10至11米,上下疊壓著唐至明六層城牆,疊壓層次之多、規模之大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罕見的。

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由單純地使用石器到學會製造工具,從靠採摘和狩獵來獲取食物到學會“刀耕火種”式的農業生產,緩慢地進化著,不間斷地繁衍生息。開封的中世紀文明便是在這樣的進程中逐步產生出來的。時至上世紀初葉、中葉,開封城牆前後經歷兩次戰爭,古城牆已是殘垣斷壁、彈痕累累,殘破不堪。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小時候我家就住在大南門前,每天醒來的第一眼,就能看到古城牆。”今年60多歲的汪海君女士回憶起兒時的時光,最難忘的就是開封的古城牆。她說,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小的時候都“爬”過城牆。

與其他地方 “登城牆、上城牆”不同的是,開封人說城牆卻是 “爬城牆”。城牆裡,坡度非常陡峭,城牆外,經常要摳著磚縫上去,這多少反映了開封城牆的特點,也可見開封城牆以前的破舊程度。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記憶,城牆上參差交錯生長著野生的白楊樹和刺槐樹,樹梢間可以看到有鴉雀等鳥窩。地上也自然生長一些低矮的荒草野菜和其他荊棘。城牆上被人和牲畜踩出一條窄窄的羊腸小道,雖有起伏,卻也有自行車悠悠駛過。一座原生態的城牆,不加任何修飾,卻寧靜、古樸、肅穆。

風霜雪雨千載,煙火人間百態。不管是喜、是悲、是苦、是樂,城牆所有這一切,都深深鐫刻在一代又一代開封人的心上,感動並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開封人。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為維護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城市總體風貌,開封市政府自1994年始對古城牆進行整修,在經濟條件困難的情況下舉全市之力修復大南門、大梁門及兩側牆體,隨後又修復了北牆鐵塔公園段外磚。

自2007年以來,開封城牆搶救性保護工作得到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在積極貫徹黨中央“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和維護古都風貌“保老城,建新城”“應保盡保”“保護和利用並重”的原則上,開封相繼頒佈實施了《開封市文物保護條例》《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開封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規和規範性文件,在古都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展示利用等方面進行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初步構建了文物資源立體保護展示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目前,已參照清代開封城牆形制,修繕外牆體約10.9千米,內牆護坡約3.8千米。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在城牆保護維修過程中,嚴格遵循原工藝、原材料、原作法,採用與原城牆材質一致城牆磚補砌佚失的外磚牆,採用與原城牆護坡材質一致的七三灰土修復殘損的護坡及海墁,並根據最小干預原則,對城牆上的碉堡、城牆下防空洞等不同時期的歷史遺存進行現狀保護。

記者瞭解到,《開封城牆東牆及北牆維修工程設計方案》於2015年通過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批,與原《開封城牆南牆保護維修方案》採取原狀修復的方式不同,根據目前文物保護的理念,儘可能採用最小干預原則,在保護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根據文物殘損狀況不同,對夯土內牆分別採用原狀修復,局部修復和現狀保護的方式進行。

在做好城牆本體保護工作的同時,開封也及時啟動了城牆周邊環境整治項目,自2010年以來,累計投資超過10億元,先後修繕外牆體10.9千米,內牆護坡3.8千米,並修建了10餘千米的環城牆綠地公園,有效改善了城牆周圍的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為市民提供了舒適美觀的休閒文化長廊,使開封城牆保護展示工作成為一項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已建成開放的環城牆公園業已成為開封市民休閒、娛樂、健身活動的主要場所,環城牆景觀帶已初具規模,成為開封對外開放和休閒旅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目前,開封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一渠六河”環境整治工程東護城河、南護城河和黃汴河等城牆內外水系進行集中整治,使生態修復和周邊景觀提升,與開封古城牆兩相呼應,形成立體景觀帶,以進一步彰顯開封“北方水城”特色,這對於開封城牆申遺、城市生態修復、河道環境整治、大氣汙染治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遺產預約未來——開封城牆“申遺”邁入新時代

中國古代城牆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久、系統最為複雜、形態最為多樣、建築水平最為高深的“城牆文明遺產”之一。保護文物本體,守護文化遺產,是我們知道過去,瞭解自身、庚續文明的歷程。

有了城牆,開封才是一座城。對開封而言,城牆傳承了歷史文脈,見證了城市興衰,典藏了城市記憶,不僅僅是單純的歷史遺蹟,更化作城市底色,成為開封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園。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建設的持續提速,包括開封在內,中國明清城牆不僅沒有被“邊緣化”,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旅遊價值反而更加彰顯,全國14城市聯合申遺的模式,極力推動“中國明清城牆”在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等各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記者瞭解到,參與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的14個地市的城牆分代表了明清時期都城、二級王都、府城和衛所等不同的等級,歷經了歲月滄桑,保存至今,且均保存於高速發展的現代城市建成區之中,也可以說是人類傳統城市文明與現代城市文明有機融會、傳承發展、和諧共生的典範,在世界範圍內及人類城市化進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啟迪意義。

“實際上,我們開封市歷屆領導不但對城牆保護和維修工作高度重視,對開封城牆‘申遺’工作非常重視。早在1996年開封城牆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同時,就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請示。” 11月7日,在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第七次工作會議間隙,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魏培仕說道。

上世紀90年代,開封在經濟條件比較艱難的情況下,舉全市之力修復大梁門及其兩側牆體。尤其是在修繕大梁門的過程中,共收到社會各界人士捐款220餘萬元,足見開封父老鄉親熱愛文物、保護城牆的巨大熱情。2019年,開封城牆文化帶和汴河水系文化帶、中軸線文化帶一起上升為開封三大文化帶戰略之一,體現了開封市委市政府守住開封“根”和“魂”的決心,彰顯了開封市委市政府要保護好傳承好展示好城牆文化的思路,以及全力以赴做好開封城牆“申遺”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城牆記載人類文明、傳承歷史文脈,豐富現代生活,見證美好未來。新的歷史時期,懷著對文化遺產的深深敬畏,開封城牆的遺產保護及文化傳承工作,不僅需要解決古與今、新與舊、修與補的現實難題,更需要破解傳承文明、承載城市功能、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的重大命題。

“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申遺’只是一個抓手,關鍵是懷著對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努力破解保護與發展的時代課題,讓我們的明清城牆在傳承文明、承載城市功能、融入現代城市發展中找到位置、體現價值,庚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魏培仕說,“我們開封要和其他兄弟城市一樣,應該成為中國城牆申遺團隊的重要一員,如果申遺團隊是一輛列車的話,我們願意做這輛列車的一個輪子,承壓負重,鏗鏘前進。”

文化發展是一個傳承與創新的交融過程。向文化繁榮興盛的新時代奮進,城牆也有待展現全新的活力,綻放別樣的光彩。開封城牆是一種文化存在、是開封的精神象徵。它像一塊方方正正的實體大印,矗立在中國國土上提醒我們,什麼是真正的不朽。

如此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要以什麼樣的面貌,進一步彰顯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要以什麼樣的方式,進一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向世界講述好精彩的開封故事、中國故事?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必答題,我們相信,也只有當城牆與城市的文化魅力、創造活力交融釋放的時候,城牆這一文化遺產的生命之光才會永久綻放。

(全媒體記者:嶽蔚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