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筆下的魯南大地震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系山東淄川人,早年即有文名,但終生未第,後以《聊齋志異》聞名。在《聊齋》一書中,蒲松齡收錄了一篇名為《地震》的文章,該文短小精悍,全篇雖然僅有300餘字,卻翔實細膩地描繪了一場世所罕見的特大地震,為後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

蒲松齡筆下的魯南大地震

蒲松齡塑像

據蒲氏記述,當時他正在臨淄表兄家作客。其表兄李篤之居住的齊都鎮劉家莊,正是舉世聞名的稷下學宮遺址,蒲松齡的家鄉淄川距此很近,他前去遊覽採風時恰遇一場特大地震。蒲氏在《地震》一文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的情形: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餘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僕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餘,鴨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

蒲松齡筆下的魯南大地震

聊齋志異

蒲松齡記錄的這次地震就是發生在康熙年間的魯南郯城大地震。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最南端,舊石器時代境內即有人群定居,周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秦朝於郯國故城設置郯縣,併為東海郡治所,此為郯城設縣之始。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郯城發生了一次里氏8.5級的強烈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廣損失慘重的地震之一,波及魯、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陝、遼十餘省及朝鮮等地,震中周圍50多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150多個州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共壓斃5萬多人,郯城、沂州、莒縣三地受損最重。當時的方誌、詩文、碑刻等500多種史料記錄了這場災難,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堞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

蒲松齡筆下的魯南大地震

郯城地震遺址

郯城地震是典型的板塊內部大地震,從地質構造上看,郯廬斷裂帶自南向北從魯南地區通過,此次地震極震區延伸方向與郯廬斷裂方向大體一致。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規模宏偉,結構複雜。據統計,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帶為中心的200公里範圍內共發生8.5級地震1次,7.0-7.9級地震5次,6-6.9級地震11次,而這次郯城地震正是其中震級最強、受損最重的一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