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牙周維護治療1例

藥物性牙齦增生是指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引起的牙齦纖維性增生和體積增大。鈣離子拮抗劑(鈣通道阻滯劑),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藥物均可引起牙齦增生。有研究表明,牙齦增生的程度與原有炎症程度和口腔衛生狀況有明顯關係。其治療原則為去除局部刺激、嚴格控制菌斑、更換藥物或手術治療。牙齒鬆動和移位是牙周炎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牙齒移位後產生的牙間隙可通過正畸或修復方法解決。但修復或正畸治療,必須在牙周炎症已控制、刺激因素及牙周袋已消除、牙齦保持健康狀態和患者已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後才能進行。

持續牙周維護治療(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SPT),也稱“牙周支持治療”,是基於對患者個體以往的病情、各種牙周病危險因素、臨床狀況的評估、口腔衛生以及菌斑控制水平,根據複查情況因人而異的制定計劃並進行指導和治療。包括定期檢查菌斑控制情況及軟垢、牙石量,牙齦炎症及牙周袋深度、附著水平、咬合情況等。我們接診1例藥物性牙齦增生、個別前牙鬆動且合併上頜切牙區正中間隙患者,通過SPT-調牙合聯合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病例報告

患者男,66歲。主訴“上下前牙鬆動1年餘”。病史:高血壓病史13年,口服硝苯地平10年,改服氨氯地平3年。檢查:口腔衛生狀況差,大量軟垢,牙石(+++);齦緣紅腫、齦乳頭圓鈍,不同程度覆蓋鄰牙表面。上頜切牙正中間隙1.2mm,上下頜前牙不同程度磨耗,下頜前牙擁擠、唇傾。齦下結石(+),探診出血,出血指數(BI)2~4;11鬆動Ⅰ°、41鬆動Ⅱ°,16和26鬆動Ⅲ°且牙周袋深至根分叉,前牙區正中及前伸咬合均有牙合干擾。

診斷:①慢性牙周炎;②牙齦增生;③上頜切牙正中間隙。治療計劃:①口腔衛生宣教;②牙周基礎治療SPT,調牙合;③擇期拔除16和26;④擇期下頜前牙松牙固定;⑤頑固性牙齦增生建議更換降壓藥物或手術治療。治療:①口腔衛生指導(OHI),指導患者使用改良Bass刷牙方法、牙線等;②齦上潔治;對PD≥4mm的患牙行齦下刮治;③對前牙區不良接觸點進行調牙合;④每3個月進行SPT。

13個月後患者牙周狀況明顯好轉,PD顯著改善,牙齦增生得以緩解(圖1~2)。檢查11無明顯鬆動,41鬆動Ⅰ°;上頜前牙正中間隙關閉;再次行SPT和調牙合,並行下頜前牙牙周纖維夾板固定。牙周纖維夾板固定後3個月鬆動脫落;X線片示,下頜前牙牙槽骨Ⅲ°吸收(圖3);SPT後改用SuperBondC&B超級粘結劑行下頜前牙牙間固定。19個月後,對比患者SPT前後平均探診深度及牙周探診≥6mm的位點數,顯示均逐漸降低(表1);患者主訴無任何不適,對外觀及功能均滿意(圖4)。

表1 SPT治療前後牙周探診檢查情況比較(x±s)

慢性牙周炎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牙周維護治療1例


慢性牙周炎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牙周維護治療1例


圖1 齦上潔治術後即刻

慢性牙周炎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牙周維護治療1例


圖2 SPT後13個月

慢性牙周炎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牙周維護治療1例

圖3 牙周纖維夾板固定後3個月

慢性牙周炎伴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牙周維護治療1例


圖4 SPT後19個月

2.討論

牙齦炎性反應是藥物性牙齦增生的重要協同因素之一,SPT和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可改善牙齦增生表現。此外,牙齦增生將導致清潔難度增加而加重炎症表現,最終引發惡性循環。本病例通過口腔衛生宣教、牙周基礎治療和SPT,改善了患者牙齦增生的表現,也佐證了此結論。此病例中慢性牙周炎引發前牙移位的原因,可能是牙槽骨吸收及牙周膜面積減小,牙周支持組織減少導致牙齒承受外力的能力減弱。牙周炎時患牙受到持續的不良咬合力,會發生移位甚至會出現鬆動。

在本病例中,經SPT及調牙合等處理,解除患牙咬合干擾,對緩解11、41鬆動及移位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上頜前牙間隙的關閉,主要是牙周炎症的控制、咬合干擾的消除和唇舌肌肉力量平衡的共同作用。為使牙周炎鬆動前牙能夠更好的行使咀嚼功能,並避免進一步受繼發性咬合創傷的影響,需通過牙周夾板將鬆動牙連接並固定在健康穩固的鄰牙上,從而形成一個咀嚼群體,分散咬合力、減輕患牙的負擔,調動牙周組織的代償能力。

本病例採取纖維夾板固定失敗後,採取操作簡便的SuperBondC&B超級粘結劑再次行牙間固定,3個月後患牙功能恢復且患者滿意。對於慢性牙周炎伴有牙齦增生、牙齒鬆動移位的病例,可供臨床醫師選擇的治療方案較多。本病例通過SPT-調牙合聯合治療的保守策略,為醫患雙方提供了一種創傷較小、較為經濟、更易接受的治療方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