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层信访局​】昔日“上访人” 如今“调解员”

“年轻人,来来来,喝杯水,我是街道调解员,有什么话慢慢说,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说话的这位老人,正是津市三洲驿街道的调解员张某泉,其实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之前还是街道有名的老上访人。为何昔日的“上访人”摇身一变,成了今日的义务“调解员”?

【走进基层信访局​】昔日“上访人” 如今“调解员”

一份执念,牵引着多年的信访之路

退休多年的张某泉,原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开开心心安度晚年,但是有一件事他始终不能释怀。由于历史原因,他的父亲在1969年被打成反动派,受此影响,在空军和海军部队服役的哥哥和他也先后被遣送回家。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父亲备受打击、心灰意冷,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多年来,两兄弟为了给父亲平反,四处奔走,却一直未能得到结果。哥哥临终前都嘱托他一定不能放弃,要为父亲恢复名誉。

父亲的不幸离世,哥哥临终前的殷殷嘱托,成了张嗲丢不掉的执念。特别是这几年,他在街道、社区、信访局多次上访。按照张嗲自己的话说,“我这50多年的信访之路,就是需要一个结果,就是想证明我父亲的清白,我要让大家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好人”。

以心换心,精诚换得金石开

为了解开张某泉的心结,让他生活回归正常轨道。三洲驿街道在津市市信访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综合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是耐心地听取他的诉求,了解家庭和个人生活现状,让其有充分的倾诉机会。二是对他提出的查询父亲案情档案的问题,安排专人先后多次到临澧、常德等相关部门查询档案。三是针对其提出想入党、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诉求,将他纳入了入党积极分子序列,并吸纳进社区志愿者队伍。四是安排社区第三方社会力量服务团队及其相邻相好,与他经常拉家常,并安排了心理咨询师与他结对,润物细无声地做劝解工作。

【走进基层信访局​】昔日“上访人” 如今“调解员”

在此过程中,三洲驿街道都以“无情调处”“有情操作”为原则,坚持以诚恳的态度、家常式的语言、以心换心的方式对待他,对无法达到的要求都予以耐心解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以最大努力做好服务和关怀工作。他每次到来,工作人员都热情地让座、端茶,并一口一个“张嗲”,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温暖。在体贴入微的关怀和诚意下,张嗲的心结终于解开了,还专门做了锦旗分别送到了津市市信访局、三洲驿街道办事处。

完美蝶变,“上访人”成了“调解员”

此后,张嗲就主动要求加入了三洲驿街道第三方社会力量服务团队,成为了一名义务调解员。“50年的信访之路真的是太辛苦了,也给街道和社区添了不少麻烦,我希望通过亲身经历,帮助更多像我一样长期走在信访路上的人早日走出困境”。刚刚接待了一位70多岁上访老者张嗲对笔者说到。现在,在三洲驿街道的各个社区,经常可以看到张嗲忙碌在调解一线的身影,他用一颗诚心“解”出了一片真情,用汗水“调”出了一片和谐。

【走进基层信访局​】昔日“上访人” 如今“调解员”

今年以来,津市三洲驿街道全面构建起“1+4+6+N”信访工作体系,整合综治、信访、司法、民政等力量,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实现信访工作大联动,立足街道实际,成立道德评议团、法律服务团、心理咨询团、物业纠纷帮帮团4个专业服务团队,发挥专业的队伍做专业的事的功能作用,结合社区特点,组建了6个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社会力量”服务团队,引导一批像张嗲一样的热心人士参与基层治理事务,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成因,同时划分了N个居民网格,全面推进服务入网格、宣传进网格、矛盾进网格,把辖区的动态纳入全覆盖。

【走进基层信访局​】昔日“上访人” 如今“调解员”

通过这系列有效举措,三洲驿街道困扰多年的4大不稳定群体得到有效疏导处理, 4起十年以上的信访积案老案得到成功破解,正因为有像张嗲一样的对象主动担当基层调解员,积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使“最多访一次”落在了基层,确保了“小矛盾不出村组、大矛盾不出街道”,实现一方的和谐稳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