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沙海變林海

三北工程建設範圍東起黑龍江省賓縣,西至新疆烏孜別裡山口,北接國境線,南抵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公里至1460公里,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3個省區市。

落差數百米的陡峭石崖上,層層疊疊的翠柏順著黃河河道,一直綿延到天際。這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三北工程人工柏樹林。

歷史上,晉陝大峽谷所在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水土嚴重流失面積超過80%,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如今這裡已成生態旅遊勝地。

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的滄桑鉅變,正是新中國三北工程建設輝煌成就的一個掠影。

綿延萬里的風沙線

在三北大地,分佈著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在擴展,年風沙日數達80天以上,形成了從新疆到黑龍江綿延萬里的風沙線。流沙壓埋農田、牧場和水庫,切斷鐵路、公路。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嚴重退化,有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局長張煒告訴記者,三北工程啟動前的20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05%,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僅為2000公斤左右,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陝、甘、寧、青4省區平均每年需要調入糧食1.3億公斤。

防護林工程舉世矚目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作出了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正式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創了我國生態建設的先河,揭開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三北人民翹首盼綠的願望變成了現實,從此踏上了建設綠色家園的新徵程。

三北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後啟動實施的第一項旨在改善生態、促進發展的生態建設項目,其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條件之艱苦,效果之顯著,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工程建設期為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分三個階段八期實施:三個階段以2000年、2020年分界;八期前三期以1985年、1995年、2000年分界,以後每10年為一期。目前工程已圓滿完成前四期,正在實施五期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北工程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三北五期工程建設中央補助標準大幅提升,人工造林補助標準由200元/畝提高到300元/畝,從2016年開始,又提高到500元/畝。“十二五”時期投資96.08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增長了60%多,地方配套94.55億元,均創下了歷史新高。

“4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三北地區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廣大林業部門組織帶領各族幹部群眾,發揚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精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國北疆築起了一道抵禦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成功典範。”張煒說。

震撼世界的新奇蹟

“40年來,三北大地山河鉅變,綠蔭遍地,奏響了由黃變綠的綠色交響曲,譜寫了人與自然重修舊好的動人篇章。”張煒說。

三北工程遏制了風沙蔓延態勢,保護了國土生態安全。40年來,三北工程在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上累計營造防風固沙林788.2萬公頃,治理沙化土地33.62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嚴重沙化、鹽鹼化的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由2000年前持續擴展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連續15年持續淨減少。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全部實現了沙化土地的逆轉,工程區年均沙塵暴天數從6.8天下降到2.4天。

三北工程控制了水土流失災害,增強了蓄水保土能力。在水土流失區,三北工程堅持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流域綜合治理,規模推進,營造水土保持林1194萬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7萬平方公里,土壤侵蝕強度大幅減輕。工程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59.06%,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

三北工程構築了農業生態屏障,保護了糧食生產安全。在平原農區,三北工程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165.6萬公頃,有效庇護農田3019.4萬公頃,基本根除了危害農業生產的“三刮四種”現象,減輕了乾熱風、霜凍等災害性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危害。農田防護林的防護效應使工程區年增產糧食1057.5萬噸。

中國科學院綜合評價結果顯示,三北工程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提高到33.3億立方米,區域內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土地生產力明顯提高,保障了糧食穩產高產,開闢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強化了全社會的生態綠化意識,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生態環保領域的地位,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