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音频地址: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5344363/203801300

上一期,我们讲了中世纪艺术中的拜占庭艺术,也就是东罗马的中世纪艺术。这一期,我们就来说说在西罗马这块土地上的中世纪艺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虽然仍以罗马为都城,但却在公元5世纪被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所灭。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在这里特别解释一下,无论是汪达尔人,还是等会下面我要提到的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他们其实统统都属于日耳曼民族,只是这个民族的不同分支。在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期,日耳曼民族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它包括刚才Lisa提到的各个分支,这些日耳曼人在入侵罗马帝国之前一般都居住在莱茵河以东地区。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回到正题,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上古时代的终结,古典文明的毁灭。日耳曼人,也就是拉丁人所称的“蛮族”进入了欧洲腹地,他们的统治时代来临了,欧洲开始进入中世纪的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要追溯到罗马帝国的3世纪危机,这场因为罗马帝国奴隶制危机而引发的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内因,而日耳曼蛮族入侵则是外因,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罗马帝国走向了衰亡。公元374年匈人入侵引起欧洲一连串的民族迁徙,拉开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匈人入侵欧洲并且打败了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向西逃亡击败了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又向西逃亡,向罗马帝国请求庇护,罗马皇帝瓦伦斯大发慈悲,允许他们定居在帝国的边区色雷斯和默西亚,但是后来他们由于不堪忍受罗马官员的横征暴敛,奋起反抗,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率军前往阿德里亚堡镇压西哥特人的暴乱,但是西哥特人奋起反击,竟然在阿德里亚堡战役中杀死了瓦伦斯皇帝,这一事件标志着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趋势已不可阻挡。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撒手人寰,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是狄奥多西大帝的幼子霍诺里乌斯,此人生性懦弱而且低能,幸而有斯底里哥将军帮他执政,斯底里哥率军击败西哥特人之后,提出趁机与西哥特人结盟以使其为帝国所用,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匈人入侵。于是流言不断,大臣们纷纷谣传斯底里哥想要依靠西哥特人篡夺皇位,皇帝霍诺里乌斯也唯恐他对自己的最高权力产生威胁,杀死了斯底里哥,斯底里哥的士兵纷纷逃走,投奔了西哥特人的首领阿拉里克。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阿拉里克率军直抵罗马城下,公元410年,有“永恒之城”之称的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破,阿拉里克下令士兵在城内随意抢掠三天,自从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占领罗马城以来,这还是罗马城头一回被外族人攻克,这可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儿,而且关于阿拉里克,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他攻破罗马城并且大肆劫掠,扶植起傀儡皇帝以后,率军向南意大利进发,途中突然暴毙,西哥特人让罗马俘虏排干了一条河流的水,将阿拉里克的遗体和抢掠而来的无数珍宝藏入河底,并且将水再次放入河道,他的遗体和他数不尽的财宝就这样不知所踪,后人始终寻找不到他的遗体和财宝。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回到正题,自罗马城被攻破,遭洗劫以后,西罗马皇帝就多由日耳曼蛮族拥立,日益成为蛮族的傀儡。公元451年和452年匈人两次入侵更是让西罗马帝国摇摇欲坠,虽说匈人未能攻克罗马城,但是整个高卢行省和意大利已被无情的摧毁,汪达尔人在匈人撤走后趁火打劫,公元455年,汪达尔人首领盖撒里克趁机率领汪达尔人洗劫了罗马城,汪达尔人纵兵焚毁,掠夺达2个星期之久,罗马的古典建筑,文物尽皆被毁,从此,有了一个叫“汪达尔主义”的新名词,意指对文化的严重毁坏。公元476年,蛮族们终于觉得再立傀儡皇帝没有什么意思了,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寿终正寝。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撒克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而在这期间,文化艺术也随之发展变化。我们一说到中世纪艺术,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哥特式艺术。无可厚非,哥特式艺术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意大利文艺复兴者把12世纪到16世纪初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难道说的是哥特人的艺术?

不是哦!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真没啥关系。

那为什么要叫“哥特式”艺术呢?

这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那群人取的嘛!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而哥特式艺术却与之大异其趣。被意大利文艺复兴者贬为半开化的野蛮样式。而当时的欧洲又把哥特人当做蛮族来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强加给这种艺术了。实际上,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无论建筑工程技术或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到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中世纪哲学指出,要得到上帝的感召,不但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而且可以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仪式严格而内涵丰富的努力思考,也能够得到上帝的感召。哥特式教堂的形式正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哲学思想。它们高耸的塔楼和垂直的形式直插云端,意欲企及天堂,外观从总体看虽然刻板,细部却复杂精致、丰富多彩。走进教堂,就像走进一个向上升起的空间。顶部很高,拱、柱和梁又细又长,向上延伸;窗户通常是直棂的,被分成两个或更多小拱,由纤细的立柱支撑着,其中彩色玻璃异常高大,绘有斑斓的圣经故事,色彩多为宝蓝、宝石红色、紫罗兰色、鲜绿色,绚丽夺目,光线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个唱诗班席位,整个教堂都漾起目炫神飞的光彩,神秘而辉煌,使信徒们顿有超乎尘世之感,如得到上帝的感召般飘然欲仙,如触到天堂的熠熠光辉。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法国大作家雨果就对哥特式建筑特别喜爱,我们也许仍对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对这种建筑风格的描绘及称赞记忆犹新,巴黎圣母院正是最大的哥特式主教堂之一,也是早期哥特式建筑中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正如雨果所说的那样:“首先要说圣母院的门脸儿,建筑史上再没有比它更为壮丽的篇章了。正面的那三座尖顶拱门,那锯齿状飞檐层浮花刻镂,有着28座列王塑像的神龛,那中央的巨型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棂侧窗,犹如祭师两侧有其助祭和副助祭,那高高单薄的梅花拱廊以细小圆柱支撑着笨重的平台,还有那两座伟岸的沉黑钟楼,连同它们的石板前檐,上下重叠为雄伟的六层,构成和谐宏大整体的一部分——这一切,既是先后地,又是同时地,成群而不紊乱地尽现眼前,连同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强劲地结合为肃穆安详的整体。简直是石制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型杰作,其整体既复杂而又统—……是一个时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伟大产物,它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可以看见千姿百态突显着由艺术家天才与训练有素的工匠的奇想。总之,是人的创造,它雄浑而富饶,一如神的创造,它似乎从神的创造中窃得双重特征:既千变万化,又永恒如一。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拟,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除了我们刚刚有提及的彩色玻璃窗上外,还出现在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木板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手抄本是公元5-15世纪欧洲主要的文化和艺术载体。它的内容以圣经、福音书、祈祷书、文典、历书为主,也有涉及历史、文学等。媒介由早期的草纸逐步演变成皮纸。早期设计制作者多为修士,中世纪晚期,因手抄本的制作商品化,逐渐有女士参与抄写制作。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手抄本?为啥当时的人不直接印刷呢?

因为,印刷术是咱中国的发明呀!直到800多年前,才传到欧洲。而在那之前,所有的书都是抄写出来的。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而且,手抄本的出现也是中世纪一项重要的变革。它改变了以往“卷”状的书籍形式。新的书本成对折形式,每二十五章装成一本,用厚木片做成封面加以保护,还在封面上镶上精美的宝石、珍珠等各种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其实一本手抄书是相当相当珍贵的!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而手抄本插图画在中世纪的各个地区和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以及风格特色。哥特式时期的手抄本插图画,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等。德国马奈斯手抄本书籍中的情歌书,则表现了骑士恋爱的题材。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而在意大利,其哥特式建筑也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画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吸取拜占庭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契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艺术暴走」中世纪艺术(下):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哥特式艺术

好了,中世纪艺术就讲到这里啦!咱们下期见!

音频剪辑:范范

*商品入驻和分销,请发送具体信息到:

ponyco@126.com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