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路上 米易步履鏗鏘

彝家兒女的歡歌、傈僳同胞的笑語、顓頊龍洞的鬼斧神工、白坡山的雄奇壯麗,龍華村的枇杷甜、禹王宮的葡萄香,還有普威鎮的千畝油菜花金晃晃……米易的山水人文,盡顯別樣風情,鄉村振興的“畫筆”,在田園屋舍間描繪著高質量發展的大美“畫卷”。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米易縣嚴格按照中央、省、市關於“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決策部署,對照縣委工作方案,緊扣“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因地制宜各出奇招,12個鄉鎮在全面紮實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踏出一個又一個貼著米易標籤的堅實步伐。

凝心聚力 主題教育為振興“加油”

“我們這次來主要是跟你擺龍門陣,您是老黨員,想聽您說說以前的光輝歷史,我們也想跟您彙報一下現在的偉大成就。”近日,攀蓮鎮南廠村黨總支書記羅德友帶著幾位年輕黨員,走進了92歲老黨員孫仲達家,通過“擺龍門陣”的方式宣講主題教育。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青皮村黨總支書記劉長彬收到一條特殊的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是攀蓮鎮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安排部署。

入戶宣講是攀蓮鎮在組織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專門為部分身體不便的黨員和老幹部提供的貼心服務,而微信推送這種新型方式則為主題教育的全面覆蓋添磚加瓦。

國慶節前一天,普威鎮黨政領導班子、貧困村第一書記、鎮屬各黨支部書記參與了一次紀律嚴格的閉卷考試,試卷內容同樣是主題教育相關知識。學什麼?怎樣學?學會了怎樣運用?隨著一道道試題的解答,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加堅定的信念在心裡油然而生。

“作為一名村幹部,不忘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牢記為民謀幸福的使命,通過主題教育更加堅定了我把村子建設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帶領大家努力發展產業,打造美麗鄉村。”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王永蘭做完試卷,難以抑制內心的豪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就該擼起袖子加油幹,為鄉村振興再加一把火。”

白坡彝族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文藝匯演中加入“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知識搶答,草場鄉楊柳灣社區全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灣丘彝族鄉從“時代楷模”王繼才身上再添繼續前行的動力……

不是單一的重複灌輸,而是多種形式的學習領悟。

自啟動主題教育工作以來,米易縣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和基層黨支部通過讀原著悟原理、集中學習研討、其他方式自學等方式,把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始終。各鄉鎮上演了一出“八仙過海”的好戲,基層黨員普遍開展重溫入黨誓詞、講述入黨故事、熟讀黨員權利義務和開展“一句話承諾”等活動,將主題教育以各種形式在全體黨員的心中、腦中紮下根來,統一的思想和認識為有力的行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為正發出陣陣轟鳴的鄉村振興“引擎”加足了“油”。

五大振興 融合發展為鄉村“添彩”

補足了前進的動力,找到了前進的風向標,米易的鄉村振興會走出一條什麼樣的路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米易圍繞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傾力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的戰略部署,堅持以工業化思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逐漸形成以安寧河谷稻菜輪作、二半山區特色水果、中高山區優質林果“三大產業帶”和早春蔬菜、特色水果、林業產業、優質烤煙、標準化養殖“五大農業基地”的產業格局,走出一條“立體、生態、精品”農業之路。

在位於丙谷鎮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項目內,園區農業主題公園打造、康健惠民土地託管經營、綠怡蔬菜科技示範園建設,改造提升雷窩村、小河村觀景平臺,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基礎設施的夯實與科技元素的加入,為米易縣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奠定了基礎。

持續築牢的現代農業基礎和工業化帶來的產業鏈延伸,為米易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溫床。

今年8月,“顓頊故里·遊學之旅”文旅康體驗活動正式啟幕。誦國學、掛紅榜、騎白馬、登龍門……結合白馬鎮特色小鎮建設,米易縣深度挖掘傳承顓頊文化、“掛榜”文化的深厚內涵,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無獨有偶,麻隴彝族鄉近年來同樣注重民族文化傳承,下大力氣打造民族文化鄉村特色品牌,深入挖掘本地優秀傳統彝族文化、尼羅文化等,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進一步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展示鄉村文明新氣象。

農業為根,文化為魂,生態為先,農文旅產業融合作出來的依然是富民的“文章”。

撒蓮鎮特色小鎮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在保障鄉村生態振興的過程中,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煥發了新的生機;新山傈僳族鄉紮實的農業基礎和獨特的傈僳族風情,以及新晉“網紅打卡地”東方太陽谷的花海,吸引著省內外不少遊客前來遊覽體驗。“到了節假日,每天都能有個十多桌桌客人。”在新山村開餐館的賀財章說,“就算是平時,每天也能有個幾百塊錢的收入。”

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組織是保障。得石鎮圍繞戶有“能人”、組有“骨幹”、村有“土專家”的目標,明確聘請技術服務團隊破解技術難題,增強產業專業化;埡口鎮推出黨支部帶頭幫助聘請技術專家,結合農民夜校、入戶走訪、“四好村”創建等工作,將技術培訓送到田間地頭,在全鎮範圍分類別分層級開展技術服務,在持續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同時,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周翼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侯雲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