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寶雞戲劇【於世宏】

抗戰時期的寶雞戲劇【於世宏】

抗戰時期的寶雞(圖源:網絡)

抗戰時期的寶雞,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文化方面雖不如工業、商業發展迅猛,但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寶雞作為西北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過往商旅,淪陷區內遷的工廠、學校職工及眷屬、學生、商人,政府機關單位人員,流落至此的難民,在寶養傷休養的部隊傷病員,一些戲劇界人士也雲集寶雞,帶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看戲遂成為當時人們娛樂的主要選擇。此時的寶雞戲劇演出市場十分活躍,異常火爆。

抗戰時期,寶雞的戲劇演出市場繁盛一時,不僅有本地的秦腔,也有來自北方的京劇、評劇、話劇,還有來自山西的蒲劇,更少不了來自中原地區的豫劇。

每到夜晚,寶雞中山路、漢中路、三馬路、二馬路一帶的戲園夜場就開始了,抑揚頓挫的唱腔,高低起伏的鑼鼓,震天的叫好喝彩聲,此起彼伏,上演著一幕幕戰時大後方的市井百態。

1937年3月,隴海鐵路西寶段正式運營,1941年初,寶雞成為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從此,寶雞成為關中西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西北的交通樞紐。隨著文化活動的交流,許多外地戲班也先後流入寶雞進行巡迴演出。1937年,眉縣齊鎮山西同鄉會曾出面組織山西蒲劇演員王秀蘭等名流,成立“晉風社”活動於眉縣一帶,使蒲劇進入寶雞。

隴海鐵路的通車,使大量的河南籍人口流落寶雞,為寶雞豫劇活動奠定了發展基礎。1937年5月,河南豫劇名流宋淑雲首次在寶雞“新新戲院”搭臺演出,受到河南商界的支持,並於1940年修建一座有500多個座位的簡易劇場,邀請名流陳素珍開臺演出,轟動了寶雞城區。此後有宋登科開始於新新戲園成立了豫劇班。1941年,河南旅寶同鄉會黃志芳等人集資創建“河聲戲園”,由豫劇著名演員常香玉演出達2年之久。其時,寶雞還有國軍76師舉辦的國聲劇團,從此豫劇開始頻繁活動於寶雞。先後有著名豫劇演員崔蘭田、馬金鳳、牛得草、曹子道等率戲班來寶雞駐紮演出,使豫劇成為寶雞主要活動劇種。1939年,在豫劇流入寶雞的同時,劉金亭的京劇班活動於寶雞“南園大舞臺”,寶雞城防司令部第2旅先鋒京劇社,亦在寶雞活動演出。

抗戰時期的寶雞戲劇【於世宏】

常香玉(圖源:網絡)

1941年,中國左翼聯盟演出三分團來寶雞縣城演出《秋海棠》《野玫瑰》等劇目。另有晁盛秀、馬最良、徐碧雲、孫盛輔、劉奎官、楊玉華等人所率的京劇班,孫玉芳所率的評劇班,話劇方面,在寶雞組織成立的話劇團體先後有:三青團主辦的“青年劇社”,西北文化名人冷波主辦的“軍官話劇團”,榮軍第三教養院主辦的“寶雞榮軍業餘劇團”,陳影萍領導的“寶雞業餘劇人”,西北工合主辦的“寶雞工合業餘劇團”,國軍特種兵寶雞聯校主辦的“太白業餘劇社”,張雪鶴領主辦的“中流劇社”,青聯會主辦的“凱聲劇社”等,都在寶雞進行過演出。這些外地劇種的頻繁交流演出,把寶雞戲劇活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這些話劇團社以“青年劇社”“寶雞業餘劇人”“工合業餘劇團”“凱聲劇社”較有影響,且大多數為業餘性質,演出活動時間較長。這些劇社除主辦負責人本身就是演員外,還有諸如吳戈、崔超、王蓀、齊婷、黃宗熊、鄭快人、任定儒、劉惠君、田野、李浩、楊覺民、黃敬等都是一些頗有影響的話劇演員。有些還是國立藝術院畢業的高材生,他們從事演出,宣傳抗日。演出的劇目有:《雷雨》《日出》《北京人》《杏花春雨江南》、《風雪夜歸人》《趙一曼》《桃花扇》《黃金萬兩》《誰先到了重慶》《小人物狂想曲》《重慶二十四小時》《升官圖》等。以上話劇或正面,或反面,或借古諷今,或諷刺揭露。各有側重面的反映了抗戰時期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面貌,歌頌了抗日民族氣節,鞭笞了投降賣國漢奸等無恥敗類。對推動寶雞的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抗戰時期的寶雞戲劇【於世宏】

抗戰時期的寶雞(圖源:網絡)

軍政部寶雞第一戰俘收容所,一些思想轉變過來的日軍戰俘主動組成“大同學園反侵略戰爭同盟會”他們組成一個“大同學園反戰劇團”,編演了反戰話劇和歌曲,劇目有《覺醒吧,同志》《侵略戰爭的罪惡》《正義血戰》等,還教唱了根據地的歌曲《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游擊隊之歌》等。1939年7月7日,是盧溝橋事變兩週年紀念日,“大同學園反侵略戰爭同盟會”與“大同學園反戰劇團”舉行成立大會,劇團進行公演,在民眾中反響極大。隨後又在西安鼓樓、三原、富平、武功、臨潼、寶雞以及西北農學院、黃埔軍校第七分校巡迴演出。1939年秋,寶雞抗敵後援會舉辦反日宣傳大會,邀請收容所組織戰俘化妝登臺宣講,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

寶雞傳統的戲曲演出活動,主要以配合民間各種神會、廟會、鄉會、喪葬、婚嫁、壽誕等活動而從中娛樂看戲,這類活動場所,舊為西府秦腔傳統陣地,在長期實踐中,密切配合,形成許多習俗與西府曲子、西府道情、西府木偶戲、西府皮影戲等藝術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默契配合的配套文化活動,中路秦腔與外地劇種流入寶雞演出,雖技藝水平高,劇目新穎,但與當地習俗有隙。故這類活動多不邀請。但外地劇種則以其技藝高超之長,採取售籤(票)或包場,團體票等方法,在戲場、戲園進行專業性演出。這些外來劇種的大量演出,促進了寶雞城區專業戲園的建設。

抗戰時期的寶雞戲劇【於世宏】

抗戰時期的寶雞(圖源:網絡)

抗戰時期的寶雞,由於工商業的快速發展,人口驟增,電影院、劇院等文化服務設施也隨之增建。寶雞城區內除原有的城隍廟戲樓,位於中山大街的開明戲院等18座露天戲樓外,1937年至1942年間,又相繼建起了3座電影院和8座戲院,即大光明電影院、平安電影院、新寶電影院和南園舞臺、大光明大戲園、升明戲院、大地戲園、新新戲院、大華戲院、河聲戲院及青年堂等專業劇場。隨之,寶雞以外一些繁華縣城、集鎮也開始出現了專業售籤(票)的演出場地。民國時期,寶雞各縣有專業戲團、戲場22座,戲曲活動成為各縣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活動。抗戰後期,由於中西路秦腔爭豔,西府曲子戲出現於舞臺,外地劇種豫劇、京劇、話劇、評劇等大量流入寶雞,使寶雞戲曲活動呈現出繁榮興盛的局面。在城鎮有頻繁的戲曲巡迴交流演出,使專業戲園、戲場十分興盛;在農村則有大量的傳統宗教祭祀活動。維繫著傳統戲曲活動的繁榮,促進了古戲樓(戲臺)大量的興建。據統計,民國時期,寶雞各縣有古戲樓906座,幾乎大部分村社都有一座或多座戲樓。其中戲樓最多的寶雞縣就有328座,可謂稱之為全國戲樓最多的縣,從戲樓的多寡可看出寶雞戲曲在民間的普及狀況。

眾多的戲園舞臺,四季演出不衰。高貴的包廂,常被富商達貴所佔據,戲場座無虛席。遍佈城區的個體曲藝茶社,亦十分活躍。據資料記載,寶雞縣城南渭河灘,由淪陷區來寶的各地民間藝人100多人,組成“遊藝市場”,演出相聲、彈詞、京韻大鼓、河南墜子等曲藝節目和魔術、雜耍等。所有這些,無不向人們展示,戰時的寶雞文化氣氛的浮華和旺盛。

——於世宏寫於 2019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