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劉姓狀元都有誰?看下有沒有你家祖上?

歷史上的劉姓狀元都有誰?看下有沒有你家祖上?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舉人赴京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者都要投狀,稱居首之人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歷史上共有 共有649個,隋朝7位,唐朝144,五代十國25,宋朝120,遼朝56,西夏1個,金朝39個。元朝36,明朝90個,清朝114個,大西國2個,太平天國15個。其中劉氏狀元一共28位

據資料可以考證的劉姓文武狀元有以下幾位。

唐朝

一、劉蒙

劉蒙、生平俱不詳。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庚辰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三十人。考官為中書舍人裴坦。

二、 劉單

[唐]肅宗時人。陝西岐山人,天寶二年狀元。生於約公元710年前後,卒於公元771年。

劉單奪魁於天寶二載(743年),卒於大曆六年(771年),出仕近30年,劉單的最後職任應為禮部侍郎,擔任過1次知貢舉,去世於完成大曆六年的試事之後,享年60歲左右。入仕初期當過多年安西節度使判官,此時已屆中年。與岑參交好,岑參曾為其作《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等送別詩。天寶十三載前後當過一任奉先縣尉,此後曾任司勳郎中;擅長繪畫,杜甫《奉先對少府新畫山水障歌》雲:“豈但祁嶽與鄭虔,筆跡遠過楊契丹。”與宰相元載同鄉並有交往。元載曾厚遇劉單,欲引為知己,以便日後繼其位,不料劉單不久即病故。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題寫於劉單創作的山水屏障畫上的一首題畫詩。這首詩語言傳神,詩中有畫,對題畫詩體的形成有開創之功,對後世影響很大。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評論這首詩說“起手用突兀之筆,中段用翻騰之筆,收處用逸宕之筆。突兀則氣勢壯,翻騰則波浪闊,逸宕則神韻遠”。全詩或虛或實,波瀾層出,生動傳神,筆力飽滿,脈絡分明,實為我國古代題畫詩中的珍品。

宋朝

三、劉察

劉察,籍貫、字號不詳。生於後唐莊宗甲申二年(924),卒年不詳。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乙丑科狀元,餘事不詳。

四、劉蒙叟

寧陵(今河南寧陵)人,字道民,生卒年不詳。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丁卯科狀元。劉蒙叟為參知政事劉熙古之子,好學上進,擅長詩文。

中狀元后,歷知廬、滁、濠、汝四州。真宗即位後,劉蒙叟上疏,勸真宗“學儉戒奢,謙遜謹慎,輕徭薄賦,勤理政事……。”受到真宗嘉獎。不久,以本官入值史館。當時真宗詔令史館各臣進獻自己舊作,而在眾多文章中,以劉蒙叟所著為最佳。劉蒙叟任職方郎中後,因足疾而上疏乞請致仕,真宗詔令以太常少卿身份退休。卒於家,享年七十三歲。

劉蒙叟著有《五運甲子編年曆》三卷。

五、劉寅

劉寅,開寶四年辛巳(971年)中狀元,歷知廬江、蒲城縣,官大理寺丞。

六、劉輝

劉輝(1031-1065年)原名劉幾,字之道,陳坊沽溪人。幼失怙恃,但他卓然有志,慷慨出鄉里,拜師求學。八年學成,成為海內名士。當時文壇西昆餘風猶熾,騷人墨客追求辭藻,堆砌曲故成風。劉輝受其濡染,為文靡麗。歐陽修對這種浮靡文風深惡痛絕,在文學上倡導革新,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

北宋嘉佑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力圖通過科舉考試打擊西昆餘焰。在選拔人才中,凡作文效西昆者一概不選。一日,歐陽修評閱士子文章,有篇文章寫道:“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詰屈聱牙,辭意澀。歐陽修十分氣憤,說道:“此文必劉幾所作!”於是,揮硃筆,從頭至尾將文章橫抹殆盡,並批上“紕繆”二字。啟封時,此文果為劉幾所作。

劉輝名落孫山,毫不氣餒。回到鉛山,在清峰峽(今狀元山)繼續苦讀精研,還在崖石上大書“魁星狀元”四字,以激勵自己。他關切國事,體察人民疾苦,一改以往捨近求遠、高談闊論不務實際的毛病,學業大進。寫出《登龍山賦》等一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的詩文。

七、劉章

劉章(1097年~1177年),今浙江龍游縣溪口鎮寺下村人,字文孺。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乙丑科狀元,著有《補過齋拙稿》若干卷,《非〈非國語〉》、《刺〈刺孟〉》各1卷。

劉章少年時,聰穎異於常人,每日誦讀數千文字。中狀元后,任鎮東軍籤判。不久,入為秘書省正字。紹興十六年(1146),遷秘書省兼普安、恩平兩王府教授。執教四年中,專以經義文學啟迪教異,自此受知於孝宗。

秦檜專權,恨劉章不依附自己,將其赴出朝廷,任職筠州。秦檜死,召為司封員外郎,擢秘書省少監,起居郎。使金回來後,代理工部侍郎、兼吏部。剛到任,即遭御史彈劾,貶為崇道觀提舉,舉朝為之惋惜。起居郎王佐為其言冤,亦遭貶謫。重新起用後,劉章任信州知州。

孝宗即位(1163),劉章知漳州,任秘閣修撰,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兼侍讀後,被拜為禮部侍郎。朝廷商討經略中原,孝宗夜問劉章:“聞卿監中有笑朕者?”劉章從容回答:“聖主所為,人焉取笑,若議論不同或有之。”使孝宗疑虎頓釋。淳熙四年(1176),劉章上表告老,以資政殿學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於家中,享年八十歲。朝廷追贈光祿大夫,諡靖文。

劉章容貌魁碩,出入兩朝,以周密自守,從未洩露過宮禁機密,且生活儉樸,曾對孝宗言:“晏嬰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為難,臣以為易。”為時人稱頌。

八、劉渭

劉渭,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字志清。生卒年不詳。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狀元。劉渭中狀元后,授特補承事郎,籤書建康軍節度判官,餘事不詳。 

金朝

九、劉偽

劉撝[liú huī],山西渾源(今屬山西)人,號南山翁,生卒年不詳。 金太宗天會元年(1124)甲辰科詞賦狀元。

據史書記載,金太祖天輔六年(1122年),金兵佔領西京。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金太宗即位,改元天會。太宗為了選取人才,在繼位元年,即開科取士。

劉撝中狀元后,官至石州刺史。劉撝詩賦極佳,被時人推為楷範。其子劉汲,亦舉進士,為翰林供奉,自號西巖老人,有文集行世。且金元之際,劉氏一門進士及第者共四世八人,是有名的科舉世家,被著名文學家趙秉文譽為“叢桂蟾窟”。其中,劉撝曾孫劉從益、玄孫劉祁為金末元初文壇領軍人物,對金元文學影響很大。尤其是劉祁“文名滿天下”,在文學、史學和理學方面均有很高成就,他的《歸潛志》和《北使記》記錄了金代不少重要事件和人物,是金史研究的寶貴文獻,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元朝編金史時多所借鑑。

另外,劉撝岳父渾源人雷思亦為進士出身,仕至同知北京轉運使,有《易解》一書行於世。雷思子雷淵為金末文壇領袖,他詩學黃庭堅,文學韓愈,詩文構思奇特,灑脫豪放,剛勁雄奇,“號一代不數人”。雷淵子雷膺,也是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

注:《山西通志》載:“劉撝,天會二年狀元”,但《金史論稿》為天會元年狀元,故依《金史論稿》。

十、劉海

劉海,名喆,字昭遠,號海蟾,渤海人,金朝進士,十六歲及第,五十歲做宰相。

一日下朝路遇兩位道人,見劉行禮,請劉至其家稍坐,並向劉討一金錢,自己拿出雞蛋十餘個,把雞蛋壘在金錢上,劉見了大驚曰:“太危險了。”道人曰,“宰相,你才真太危險呢?伴君如伴虎,對不對?”劉海醒悟,官不做了,換了便衣到終南山出家。

他雲遊時到過蒙城,在蒙城城內西北隅修煉,建有一廟,廟東牆外有井,相傳為劉海系蟾處,至今井上留有繩痕,或即當時遺留之仙蹟耳。蒙城民間有七仙八景的傳說,在七仙之中有一仙人當地百姓稱他為劉海仙。劉海仙在蒙城流傳最廣的一件事,就是至今還流傳著的“劉海與金蟾”的故事。

十一、劉文龍

1230年,正大七年庚寅科詞賦狀元

十二、劉仲淵

劉仲淵:大興宛平(今屬北京)人。字號、生卒年均不詳。 金朝某科狀元。

劉仲淵中狀元后,在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任尚書禮部侍郎,與殿前右副都點檢烏左論粘設曷為賀宋正旦使。大定六年(1166),任詳讀官時,因事被貶為石州刺史。十二年,劉仲淵以尚書刑部侍郎身份廉察宣撫東京、北京等路。另外,因與張景仁,曹望之編輯《太宗實錄》,受到朝廷嘉獎。

劉仲淵有一弟弟,名仲洙,字師魯,大定三年(1163)進士。性格剛直,敢於任事,尤長於治政,任職之處皆有功績,深為世宗所稱許。劉仲淵以罪貶石州時,仲洙上書請以某州易石州,因朝議不許而作罷。

遼 朝

十三、劉二宜

劉二宜,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聖宗統和二十七年(1009)已西科狀元。

十四、劉貞

劉貞,生卒年不詳,遼代狀元。遼興宗景福元年(1031)辛未科狀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

十四、劉師貞

劉師貞,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聖宗重熙元年(1032)壬申科狀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餘事不詳。

十六、劉霄

劉霄,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道宗鹹雍十年(1074)甲寅科狀元。《全遼詩話》載:“東坡與遼使劉霄會食,霄育東坡詩云:‘痛飲從今有幾日,西軒月色夜來新。’公豈不飲者耶?”

十七、 劉瓘

劉瓘,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道宗大康五年(1079)己未科狀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一十三人。餘事不詳。

十八、劉禎

劉禎,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天祚帝乾統九年(1109)己丑科狀元。

明朝

十九、劉儼

劉儼(1394—1457)字宣化,號時雨,吉水人。生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卒於英宗天順元年,年六十四歲。正統七年(1442)進士第一,狀元,授修撰。景泰中,典順天鄉試,力持公道,黜大學士陳循、王文子,幾得危禍,被黜。天順初,改掌翰林院事,卒官,諡文介,贈禮部侍郎。儼立朝正直,居鄉亦有令德。儼有文才,著有《劉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庫總目》行於世。又嘗預修《五倫書》、《歷代君鑑》,並總裁《寰宇通志》、《宋元通鑑綱目》。

二十、劉若宰

劉若宰(1595~1640)字胤平,號,安徽省懷寧縣平山街道大塅人,明崇禎元年(1628)文科狀元、書畫家。劉若宰出生於書香門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長書畫,楷、行、草書均精絕。他常向朝廷舉薦智勇忠貞的人才,明末名將史可法由安池道監軍升為安徽巡撫,就是因為他的舉薦。崇禎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積勞成疾辭世。死後追贈"詹事",賜祭葬,蔭子,後因子餘王慧仕,加贈太僕太卿。舊時縣學宮(今安慶市)前建有狀元坊,劉若宰在安慶的府邸稱"狀元府",今安慶狀元府賓館得名於此。

二十一、劉理順

劉理順(1582-1644),字復禮,號湛六。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遷尉氏,二世祖遷杞縣花園村(今城關鎮花園村)。

崇禎七年(1634),第十次赴京應試,崇禎帝對他的論斷和憂國憂民之心十分讚賞,遂親自批准他為第一名狀元,封為翰林院修撰,負責《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會要》。

二十二、劉章

劉同升(1587年-1645年),字晉卿,又字孝則,江西吉水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卒於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明朝崇禎十年丁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其父劉應秋探花出身,與大劇作家湯顯祖是同年進士,兩人曾同朝為官,意氣相投,久而久之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湯顯祖把小女兒詹秀許給了探花之子劉同升。

劉同升所處的時代正是明王朝行將滅亡之時,他雖文才出眾,兼通武略,且頗有血性,同清江人楊廷鱗一道在贛洲起兵,舉起了反清的旗幟,可惜出仕已晚,生不逢時,無力迴天。便以文為伴,著有詩文。

楊嗣昌“奪情”入閣,劉同升抗疏,對楊嗣昌大加鞭撻,激怒思宗,被貶。遂引病歸鄉。崇禎帝吊死煤山,福王被俘。清兵壓境,南都於順治二年破,江西諸郡惟贛州獨存。劉同升攜家人前往福建投唐王,與楊廷麟一起招募士卒,起兵抗清,唐王升其為國子祭酒,又升為兵部左侍郎。自雩都至贛,與翰林楊廷麟共謀興復,巡撫南贛。因勞而卒,諡文忠。劉同升是明末愛國詩人。他不但文才過人,且兼通武略。

清朝

二十三、劉子壯

劉子壯(1609-1652),字克猷,號稚川,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人,明崇禎三年(1630年)舉於鄉,寒窗苦讀近二十年,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參加殿試,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及第,大魁天下,授國史館修撰。

殿試策萬言,略謂二帝三王治本於道,道本於心,講學為明心之要,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又言以天下為一家,則滿漢皆一家也。一時為士林傳誦。順治八年,充會試同考官。尋告歸。順治九年卒,年四十四。

子壯博綜群籍,精製舉文,雄厚排傲,淩鑠一切。與同榜一甲二名進士漢陽熊伯龍齊名,世稱熊劉。詩古文亦以氣勝。《清史稿》曰:開國之初,若熊伯龍、劉子壯、張玉書,為文雄渾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初年湖廣提學道蔣永修也說:國初楚文大家,首推稚川劉太史。

子壯九歲失恃,每念母輒為孺子泣,遂名其堂曰屺思堂。著有《屺思堂文集》、《屺思堂詩集》、《劉稚川先生稿》等。

二十四、劉繹

劉繹(1796年-1878年),字瞻巖。江西永豐人。

少時即以文章聞名鄉里,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參加府、院試,補博士弟子員。道光十五年(1835年)狀元(成為江西最後一名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三品京堂的官銜任山東學政,督學時刻“勸課條規”。後以父母年邁乞歸故里。在鷺洲書院及青原書院作主講,主持白鷺洲書院十餘年,堅持“默承淵源,推闡往緒,昌明正學,鼓舞善類,以省察躬行為本,經明行修為要”的辦學宗旨。卒於清光緒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著《存吾春齋文抄》、《詩抄》、《崇正黜邪論》。

二十五、劉福姚

生於同治三年甲子二月二十一日(1864年) ,卒年待考。清代狀元。原名福堯,字伯棠,一字伯崇,號忍庵,一號守勤。廣西桂林人。

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十五年(1889)任內閣中書,十八年(1892)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廣西最後一名狀元。由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講、貴州鄉試正考官、廣東鄉試副考官、浙江鄉試副考官、河南鄉試副主考官、翰林院秘書郎兼學部圖書局總務總校。

宣統二年(1910)四月,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蘇考察籌辦憲政事宜。其性剛烈,為人正直,不阿權貴,故仕途不暢。受翁同癝影響,有維新傾向,翁被革職後,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和歧視。

庚子之難時,留居京城,與浙江詞人朱祖謀、同鄉王鵬運潛心詞學研究,合作《庚子秋詞》,成為晚清臨桂詞派重要成員之一。晚年定居上海,以賣文為生,窮愁潦倒,抑鬱以終。著有《忍庵詞》。

二十六、劉春霖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中國晚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晚清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劉春霖善書法,尤以小楷為著。小楷筆力清秀剛勁,深得世人推崇。時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出版有《大唐三藏聖教序》、《蘭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帖亦有出版。劉春霖的名字已載入香港書譜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辭書《中國書法大辭典》。劉春霖患有心臟病,經受日偽打擊後,病情逐漸加重,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44年1月18日逝世於北京(又一說逝世於1942年),其墓地在保定市。

太平天國

二十七、劉闥忠

劉闥忠,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生於太平天國天試狀元。劉闥忠,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太平天國天試狀元。據《欽定英傑歸真》之序中記載:“天試文狀元,開朝勳臣昱天安幹殿文正總提,劉闥。”又據《欽定軍次實錄》之序中記載:“天試文狀元,幹殿文正總提,昱天安劉闥忠。”可知劉闥忠為天試狀元。鑑於序文作於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1861),可知劉闥忠狀元及第於此科之前。由於劉闥忠任幹殿文正總提,封昱天安,其位居幹王府六郡之首。

二十八、劉盛培

劉盛培,湖北人。生卒年不詳。太平天國六年(1856)某試狀元。據《江南春夢庵筆記》中記載:“偽科所取狀元,癸丑朱世傑、甲寅喬彥才、乙卯葉春元、丙辰劉盛培、………”可知劉盛培為丙辰科狀元。另據《金陵癸甲紀事略》中第二輯《附粵逆名目略》中記載“劉盛培,詔命官,湖北人,自言庠生。”可知其為湖北人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