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場的那些事

北緯30°地帶有著一層神秘面紗,被史學家、地理學家奉為“神奇的緯度”。在這條黃金緯度線兩側,不僅匯聚了眾多的世界一流葡萄酒釀造區和世界著名酒莊,也是茶葉生長的黃金地帶。

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山,也處於這條“黃金地帶”中。

關於山場的那些事

古代,武夷巖茶主要產於狹義的武夷山(今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區),產區分為正巖產區、洲茶產區和外山產區。

陸廷燦在《續茶經》記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正巖區相當於現在的山北景區,以三坑兩澗為中心;洲茶產區相當於現在的九曲溪、崇陽溪沿岸的洲地;外山產區則是指當今景區以外的地方。

關於山場的那些事

後來,人們又把產區分為正巖、半巖、外山,基本上把整個景區範圍都納入正巖產區,景區周邊一帶為半巖產區,其他的為外山產區。也有說景區的茶園稱為正巖,武夷山脈南坡、吳三地、程墩一帶的高山產茶區稱為內山。

2006年,巖茶產區不再加以區分,指武夷山市行政區域的2800平方公里範圍。但人們還是習慣把品質較高的巖茶產區分為“一區一帶”——風化巖產區(景區)和高山生態產茶帶。

關於山場的那些事

風化巖產區(景區)

風化巖產區因土壤以風化巖為主而得名,相當於現在武夷山風景區70平方公里範圍。

王草堂《隨見錄》記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即以九曲溪為界,把巖茶產區分為溪北和溪南兩個部分,溪北之茶優於溪南。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習慣把景區“三坑兩澗兩窠一洞”(大坑口、牛欄坑——倒水坑、慧苑坑、悟源澗、流香澗、竹窠、九龍窠、鬼洞)視為最佳產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又把肉桂特徵優異的產地列入重點產區,如馬頭巖、馬枕峰等。

關於山場的那些事

高山生態產茶帶

如果說景區風化巖茶園是武夷巖茶的重要代表,那麼高山生態茶園則是武夷巖茶的主力軍。

景區面積不過70平方公里,區內茶園佔武夷山茶園總面積的10%左右,生態茶園佔武夷山茶園總面積的50%以上。

武夷巖茶生態產茶帶位於武夷山市西北部的武夷山脈南坡,從嵐谷鄉延伸到星村鎮,像一條綠色的走廊圍繞在武夷山景區的西北側,比較有代表性的山場包括:山口一長灘一吳三地一程墩一嵐上一曹墩一四新一一黃村一星村。


關於山場的那些事

武夷巖茶的山場和“巖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喝懂了山場,你就能真正理解“巖韻”;理解了“巖韻”,也就明白了武夷巖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