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1》

一到了秋天,各種茶會大量興起。

每到週末,就會收到邀請短信,相邀去參加什麼金秋菊花茶會,桂花茶會等等。

還有旗袍會,邀約穿了新款旗袍去走秀。

當然還有茶席比賽,在繁花似錦的羊蹄甲樹下,一汪水邊,席地而坐,穿著各種仙風道骨的袍子,就地取材,借用山,石,樹枝,野花,佈置著各種意境卓然的茶席。

我問李麻花,要不要去看看?

她懶洋洋在畫一枝桂花,說,菊花會有什麼好參加的,菊黃蟹肥,還不如做個螃蟹會。

吃貨!!

現在的我們,大約是不會被這種茶會吸引了。

然而,在十年之前,我們倆,還是特別喜歡出去玩,特別喜歡去參加這種茶會的。

尤其,是一些據說有張老蒞臨的,或者某位專家現場講學的茶會,真真是老早託人定下位置,提前三天就準備好紙筆,以及穿的衣服。

就怕沒聽到關鍵的知識點,以及,失禮於人前。

那是一種不自覺的緊張和恭敬,帶著新人對老前輩們的景仰,對知識的渴求。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2》

然而,除極少數真正的,是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茶會之外,大多數茶會,表面熱鬧非凡,其實,也只是虛張聲勢而已。

村姑陳曾經參加過一個茶會。

據說要請來自某高校的高級某某師過來培訓。

當時對這個某某師的名字,並不熟悉,甚至有點陌生。

然後看邀請短信上的備註,某某師的頭銜,那真是很多很長啊。

有某某協會會員,有某某大學客座講師,有某某商會會員,並出版過某某作品.....

簡直看得人肅然起敬。

這真是我們這個小小的海濱城市裡,不可多得的大師級人物啊。

村姑陳和李麻花,以景仰泰山北斗的心情,憧憬著這次茶會,專門一人去治了一件新旗袍。(王小團:想買新衣服,找什麼藉口?BS之~~)

數著日子,期待著週末的到來。

到了現場,佈置得極雅緻的會場,人山人海。堪比房地產樓盤開業還熱鬧。

每個人,認真地簽到,在簽名牆合影留戀,被主辦方發到微博去宣傳。

接著領伴手禮,被安排到座位上。

稍稍的等待之後,大師到場了。

大師很謙和,儒雅的樣子,是村姑陳心目中的有道高人的風範。

大師講了一些專業的,茶學方面的知識。是從來沒有在別的場合聽到過的,也是從來沒有在別的資料上看到過的,可以肯定,這位大師,確實是有下過苦功夫,研究茶學,研究茶葉的。

聽著這些研究成果和心血結晶,我們奮筆疾書,拿出大學記筆記時練就的草書功底,記了滿頁紙。

心裡感慨,今天真真來對了,值回票價。

正在激動勁頭上,大師下場休息了。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3》

換了一個主持人模樣的人上來。

開始講產品——一款由大師冠名的,大師簽名的茶。

這次就講得非常詳細了,所費的時長,比大師講專業知識的時間還長得多。

詳細到這款茶的誕生,這款茶的故事,這款茶的包裝設計理念,這款茶送禮如何地高檔有面子,這款茶目前都在哪些渠道投放廣告....

唯獨這款茶的湯水,香氣,口感,沒有講到。

接著,開始限時促銷,現場購買打五折,還送一堆禮品,小茶杯蓋碗茶刀之類的。

現場立馬就亂了,大批的不知道是聽眾還是託的人,哄上臺去搶購,接著也有真的想買茶的聽眾,也開始猶豫著掏了錢。

這樣亂了一陣,主持人臨時通知,大師身體不舒服,先離場了,下次再約時間講課。

然後,又開始了激情澎湃的促銷。

臺上的商品已經一搶而空了,馬上又搬了一大堆貨上來。看來是有備而來,訓練有素的。

最後的最後,村姑陳和李麻花,俏生生站在門口,一人提著一盒有大師簽名的茶,站在會場門口,面面相覷。

有點蒙。

如果不是手裡還提著茶葉,剛才的發生的一切,真真好像做了一場夢。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4》

還有一次,是去參加審評會。

聽說是審評幾款慧苑肉桂。

慧苑,是武夷山的“易武”(產好茶,產蛇),李麻花的夢中情人。當下二話不說就去了。

到了現場,看到一位據說是教授的人,正在低頭評茶。

主辦方熟稔地喚他教授,然後讓我們不要講話,專心聽教授評茶。

那邊廂,教授的助手,熟練地燙碗,稱茶,注水,定時,出湯。

這些準備工作完成之後,教授上場了。

只見他不緊不慢地,按順序揭蓋聞香。把一隻又一隻蓋碗的蓋子,揭起來,細細嗅聞香氣,嗅畢,跟身邊跟著著的另一位助手細語幾句,助手頻頻點頭,迅速在手上的一張表格裡,寫下了一些字。

當一排蓋碗都聞過香之後,開始嘗湯。

教授用湯匙舀起茶湯,倒進自己的杯子裡,一口一口地啜,吸,品嚐著。

再把他對每一泡茶湯的感受,都轉述給助手,寫進表格裡。

如此往復沖泡,三輪過去了,茶湯的滋味也大致盡了。

教授讓助手把每一碗茶葉都倒出來,鋪在桌子上,毫不避嫌地用手指,細細去捏揉這些葉底,有的還放到鼻端去嗅聞。

但他仍然不說話,也不跟現場的觀眾交流,低聲跟助手說著結論,助手記錄在表格裡。

審評結束,教授灑脫地留給我們一個背景,離場了。

從頭到尾,沒有給過我們一個眼神,李麻花神往地追隨著教授的身影,喃喃嘀咕,哇,好酷!

助手留了下來,跟主辦方一起,宣佈教授剛才的審評結果:哪款茶樣叢味足,哪款茶樣香氣好,哪款茶樣有拼配,哪款茶樣葉底不行.....

受到表揚的送樣人,滿臉堆歡,沒受到表揚的送樣人,滿臉失落。

最終,主辦方宣佈了得分最高的一款茶。

在場的人,都很渴望能喝一喝這款受好評度最高的茶。於是,主辦方說,既然大家如此喜歡,就分享一些給大家吧,一泡980元,現場買兩泡送一泡。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然後這款茶就被很多人掏錢買走了。

這一次,我們學乖了,沒買。

後來上網查資料,才發現,這位教授,他同時也在賣茶,而他賣的茶,正是那天獲好評名列第一的那款茶!

同一個品牌,同一個包裝。

歐買糕!

從此,我們就不再買那些一邊審評別人的茶不好,一邊賣茶的所謂“專家”的茶!

要當專家,就潛心鑽研學術,別想著賣茶。

腳踏兩條船,終究會被人識穿。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5》

其實,並非去參加茶會,才能學到東西。

比如,有一年去參加鬥茶賽,就學會了很多技能。

那一次,去的時候,晚了,沒位置了,只能站著。隨便找了一桌,站邊上。

那桌的主泡,是一位相貌普通的姐姐。

我原以為她就是一個本地的農婦,但沒喝幾衝,便被她的專業打動了。

她很認真地聞每一沖茶的香氣,熱的時候是什麼香氣,冷的時候是什麼香氣,統統記錄下來。

然後細細地啜每一衝的湯水,什麼滋味,稠不稠,有沒有異味雜味。

最後,認真地看葉底,花雜不花雜,有沒有拼配,拼進了哪種茶。

我們在一邊問各種白痴的問題,她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解答。

因為我們這一桌的氛圍甚好,不像別的桌那麼無趣,不久,就加入了另外一位茶農大姐和茶農大哥。

他們是種茶和製茶的,站在他們的角度,也提出了許多新鮮的觀點和想法。

比如第一位姐姐懷疑,某款茶拼進了黃觀音的時候,茶農姐姐馬上說,嗯,我感覺不太像黃觀音,像拼了八仙的香氣。

八仙?那時候我們剛入門,不太懂這些小品種,茶農姐姐正好家裡有種植,於是跟我們細細科普了一番。

後來喝另一款水仙,茶農大哥說,這茶走水不到位,尾水有點收斂。我們原先沒注意,聽後趕緊試一試,咦,果然是這樣。

問他,怎麼你能喝得出來這些不同,而我們喝不出來呢?

他說,我們做茶的時候,天天要試喝,喝多了自然就懂了。

很樸實,卻很真實。

那一次鬥茶賽,收穫頗豐。

孔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此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6》

現在的“茶會”,都變形了。

其實,最早的茶會,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十幾年前,茶會,還是民間的,還是自發的,還是單純以學習和互通有無為目的的。

那時候,東南西北,居住在這個城市的茶掌櫃,會相約一個大家都不忙的時間段,可能是週一下午,也有可能是週三晚上,每個人帶一泡自己近期喝到,並認為不錯的茶,找一間茶室,鬥茶。

沒有那麼多框框條條,沒有那麼多專家學者,大家只是因為喜歡茶,所以自發湊到一起來,喝,試,品。

評的時候,也會客觀公正。誰的茶香氣好,誰的茶叢味足,誰的茶水路好,誰的茶飽滿有內容....每一個點評,都發自內心,是真實感受的表達。

不偏私,不夾帶,不偏頗。

到最後,獲得好評的人,不得意忘形,獲得差評的人,也不生氣埋怨。

大家高高興興地交流,高高興興地來,也高高興興地歸。

一泡茶,鬥到夕陽西下,各自坐車回家。

下一次,得了好茶,大家再約時間來鬥一次。

這一切,平和,樸實。

那時候的茶會主辦人和參加者,是真真的茶人,是真正的喜歡和熱愛。

沒有商業,也沒有功利。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商業化與情懷,鬥茶賽與茶會,在茶人的世界中誰更重要?

《7》

茶會,原來只是單純地交流,後來,變得商業味極濃。

當它成為了某些業內人士的營銷工具,茶會,便早已經不再是風雅的產物了。

它的茶香,變淡了,充滿了濃濃的人民幣味道。

真心地希望,茶會的氛圍,能變好起來,能迴歸傳統,能返璞歸真。

像竹林七賢的聚會。

只談風月,不談鈔票。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