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上为什么经常被吊打?

宗奇12


印度作为我国最古老,且也是人口最多的邻国,对于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说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不过一谈到印度的历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却是这个国家被一次一次的入侵和征服。从最古老的雅利安人,到马其顿、贵霜、白匈奴、突厥、阿富汗、莫卧儿以及最后英国等等,那么印度为何这么容易被入侵和征服呢?是不是印度人太不能打了?那为什么之前的征服者很快又被后来者征服呢?

首先要说的是,虽然印度在历史上的确被多次入侵和征服,但是这却并不代表印度人怯战无用。恰恰相反的是,南亚次大陆在军事上,其实在整个亚洲都是颇有建树。比如他们的武器制造、城堡防御都是极为有名。前者更是让印度成为了重要的武器制造商,来自印度的冷兵器甚至是后来的一些诸如火绳枪之类的火器,在东亚、中亚,以及中东都极具市场。也因此,印度成为了欧洲殖民地之外,亚洲唯一一个可以在本土生产板甲的国家。

除此之外,印度也有许多非常善战的民族。比如大名鼎鼎的锡克人,他们不仅在和莫卧儿帝国等穆斯林政权战斗中以悍勇出名。甚至在英国殖民战争时期,锡克人迅速以英国军队为模板,打造出了亚洲最早的线列时代军队。也因此,锡克人成为了英国在征服印度时最强劲的对手。可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印度人武备好,也能打的同时,却依然时常沦为外敌的乐园。这就不得不从更大的方面来寻找原因了。

其实对于印度人来说,他们最大的威胁不是别的,正是南亚北部的地形。由于大陆板块的碰撞,因此在南亚次大陆的北方和西方,形成了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以及伊朗高原三个天然屏障。不过这个屏障对于印度人来说,却非常的不友好。因为这些高原缺乏缓冲地带,直接正对着印度的平原,以及孕育了印度地区文明的两条大河——印度河和恒河。

如果大家对于这种地形的影响有些无法理解,那么其实可以对比一下埃及以及中国的历史。在历史上,埃及和中国都频繁的遭到北方军事力量的入侵。但是相对于印度,埃及位于尼罗河沿岸的文明核心,有着今天西奈半岛以及黎凡特地区来为其进行缓冲。因此无论是最早的法老时代,还是后来的马穆鲁克,都尽可能的试图控制黎凡特地区。因为在战略上,这一地区,无疑能够为自己的政权核心,提供重要的缓冲。

而中国,虽然由于人口压力不断的向北开拓,使得农牧分界线之间的缓冲地带消失,但是北方的地形,却为中原政权提供了很好的屏障。因此只要控制住这些与平缓的蒙古高原并不相连的山地地区,就可以很好的遏制游牧民族南下的步伐。而在万不得已,失去了这道山地的庇护时,也往往可以向南,以淮河甚至长江为界以此自保。

而对于南亚来说,情况却非常的糟糕。在其北方的三大高原与印度平原之间的巨大高度落差,于其说是为其屏障,倒不如说是为生活在那些生活在高原山地地区的人们,提供防御印度人的屏障。除此之外,也正如前文所说,三大高原都正对着印度文明的核心地区。换句话说,除了高度过高的青藏高原之外,帕米尔高原和伊朗高原,来自北方的武力只要控制其中任意一个,就可以直接对印度腹地进行有效打击。而与之相反的,来自印度的政权,想要对这些位于高原的政权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控制,则就要承受巨大的财政和军事负担。

可能有人会问,印度境内,不还有两条支撑着文明的大河吗?那它们有没有给印度人提供保护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首先在河流走向上,这两条河流成倒“V”结构。虽然西部的印度河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组织来自西方伊朗高原的敌人,但是由于印度河水量较少,因此它们阻敌的作用,往往还不如塔尔沙漠更加有效。

与之相对的,来自帕米尔高原的敌人比来自伊朗高原的人就更加方便。他们不仅不会受到河流的阻止,而且可以利用两条河流的走向,顺着河流进一步深入印度本土。而在印度河、恒河,还有纳尔默达河之间行成的三角地区,更是完全无险可守。也因此在这一地区,建立起了大量的外来的穆斯林政权。

也就是说,从中国古代对于战争“天时地利人和”角度的分析来看。印度地区相当没有地利,相当的易攻难守。那么“人和”呢?很遗憾,对于印度人来说,这一点也并不存在。实际上,由于众多民族对南亚地区不断的争夺,对这一地区,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征服者,无一例外都带来了新的文化。而这些民族最后本土化,成为印度诸多民族之后,更是让南亚的民族的复杂性,变得更加混乱。

也因此,任何政权要想对印度各地方势力进行整合,可以说都极为困难。加之本身印度教信众的庞大基数,和对社会的巨大粘合,让外来宗教也无法有效的改变印度本土民众的信仰和文化。也因此,让整个社会的整合变得更加困难重重。而战争的朴素真理是:有组织的,或者说有“人和”的,总之一句话,没有地利与人和的印度地区,一旦天时不利,自然也就容易沦为征服者的乐园。





兰台记史


首先看下历史: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创造了吠陀文化,这是第一次被入侵。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了除了迈索尔地区以外的印度半岛,很快阿育王死掉,印度又一次进入混乱时代,孔雀王朝时代信奉的是佛教。


然后贵霜帝国入侵印度,贵霜帝国统一了北印度,贵霜帝国是什么人呢?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大月氏”建立的国家,根据中国历史记载,汉朝时期,匈奴攻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迁,而后来汉朝又击败了匈奴,属于汉朝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但是就是这个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居然建立起后来赫赫有名的贵霜帝国,且能够统一北印,也算奇迹了。


公元3世纪后,贵霜帝国衰落,印度又陷入分裂,此后笈多王朝和嚈哒人(另外一直大月氏的后裔)互相战争,导致印度又一次分裂,在萨珊王朝和突厥汗国联合下,嚈哒国灭亡,整个印度又一次开始分裂。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入侵印度,12世纪,突厥人又入侵北印,出现了德里苏丹国。

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1526年歼灭德里苏丹国,建立莫卧儿帝国。

再后来就是欧洲人蜂拥而至,英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轮番争斗,此后印度成为英属印度殖民地。


确切的说,从历史上来看,印度的本土人打仗真的不行,统治者几乎全部是外来人,几乎被轮了个遍,雅利安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谁来都是王,谁来都可以统治。

确实是被吊打的状态,而且印度这块地方也是非常神奇,当年很能打的民族,到了印度,立马就变得无比的软弱,就完全不能作战的。


印度今天各式各样的种族都有,各式各样的民族都有,堪称种族大杂烩,相当多的人就是当年侵略者留下来的后裔。


我觉得很大程度还是和印度的种姓有关系,种姓导致上下层不能流通,这直接导致上层人的祖先即便是勇猛善战,过了几代肯定会腐朽,这道理有点类似于清朝时期的八旗兵,八旗兵一开始是非常能打的,但是仅仅到了三藩之乱的时候,八旗兵就完全不能用了,清朝又组建了绿营兵,然后到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绿营兵又不行了,主力变成了湘军和淮军之类的团练。

清朝都还没有什么种姓制度,只有满汉不通婚,尚且如此,有了种姓制度的印度,更是不消说了。

满汉不通婚一直到慈禧时代才被废除,而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已经完全腐朽,不能作战了。


至于大家所说的地理位置问题,地理位置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不是主要问题,被游牧民族入侵的国家也不止印度一个,当年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不少,什么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之类的,但是并不像印度一样,我觉得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能“功不可没”。


李建秋的世界


印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从古至今,印度一直都是被侵略的对象。

公元前2500年,就诞生印度河文明,然后自由地发展了一千年,到了公元前1500年,中亚的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并确立种姓制度,入侵的雅利安人是高种姓人,印度当地人变成了低种姓人,一直影响到现在。这只是印度人悲剧的开始。

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印度,统治了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帝国,然后入侵印度。然后印度人开始奋起反抗,建立了自己的孔雀王朝,阿育王就像开了挂一样,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但是没过多久,起了内讧,孔雀王朝被自己人灭亡了。

公元一世纪,被由西域大月氏贵族建立的贵霜帝国入侵,统治了西北印度。然后印度东部的人看不下去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笈多王朝,这也是由印度人自己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笈多王朝打败贵霜帝国,统一了北印度200多年,是印度历史上辉煌的一刻。从六世纪开始,印度分裂成诸多小国,分裂局面持续了六百多年。到1148年,中亚的伊斯兰教突厥人入侵印度,建立古尔王朝,北印度开始伊斯兰化。然后阿富汗人和阿拉伯人也来了,建立了好几个王朝,统称德里苏丹国,共存在320年。

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击败阿富汗人,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三百年后,欧洲殖民者来了,各方争夺战后英国胜利,1858建立英属印度,莫卧儿帝国灭亡。英国在印度统治了90年,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独立,英国殖民统治这才结束,印度人民开始自己当家作主。

纵观印度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外族侵略统治,客观原因就是印度地形平坦,易攻难守,外族大多都是从西北高原地区南下,很轻易就占领了印度主要城市。主观原因就是因为宗教和种姓制度,印度人的地位不平等,难以团结在一起,容易被侵略者各个击破。印度人都被外族统治得麻木了,英国人来的之后,基本都没有抵抗。


天少历史


公元8世纪,中亚伊斯兰势力开始入侵印度,伊斯兰文化压倒印度本土的古佛教和印度教;12世纪开始这一进程势如涌潮,形成第一波大浪: 来自于今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突厥人在1148年大规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衍生出德里伊斯兰苏丹国,正式拉开了长达700多年的外来伊斯兰占据主导地位的亡国色彩古印度的大幕凶悍尚武的穆斯林第二波大浪重新涌起在16世纪: 德里伊斯兰苏丹国再次被外族穆斯林所灭,同样是来自中亚的帖木儿(成吉思汗次子的察合台汗国之后)后裔巴布尔,在1526年攻灭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莫卧儿伊斯兰帝国,经历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到奥朗则布时代达到顶峰,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悍国家之一。两个阶段的伊斯兰化印度留下丰富而伟大的近代史文化遗产,当今世界看印度的历史古迹诸如雄伟的德里红堡或绝美的阿格拉泰姬陵等等,其实都是古印度被外来穆斯林强权灭亡后的伊斯兰文化遗址;整个近代史的伊斯兰印度从信仰主流到统治体系,再也不是古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万里跋涉求法取经时的佛教古印度啦 ……外来的印度伊斯兰政权在统治初期就实行坚决彻底地驱灭印度佛教,原因之一是因为忌讳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信仰最最容不下极其讲究偶像崇拜的佛教,而印度教的偶像崇拜程度远远不及佛教的深沉内涵;所以伊斯兰印度统治者居然也维持了几百年来对民众印度教信仰的宽容+ 遏制 政策,还允许下层民众自由选择错综复杂的原始信仰的延伸宗教。 1947年印巴分治时期的种族仇杀驱离导致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信众双方有几百万人丧生,直至今日印度境内依然还有数量可观的印度穆斯林存在(占人口总数的13.4%);夹在印度教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之间还有彪悍强劲的几千万锡克教信徒。


口水杂谈


印度历史上为什么经常被吊打,有两大因素很重要:印度教和种姓制度。造成的巨大差异和分裂才导致异族可以轻易入侵。

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构成了传统印度社会的显著特征。历史上,印度作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单位存续时间非常短暂,在印度历史上王权具有专制但并非中央集权的特征,即没有出现大一统式的王权。相反,分裂、分离和“外族”入侵占据了印度历史的绝大部分。

印度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种姓、宗教、文化、地区、语言、人种等各个方面,也表现在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上。

这一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印度文化复杂多样性的格局。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没有形成类似古代中国那种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主体文化,呈现的是文化堆现象。

另一方面印度传统社会对大一统王权形成的阻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宗教而轻政治,整个社会的倾向是过度强调宗教生活,忽视甚至贬低政治生活;二是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王权的发展。

重宗教而轻政治导致人们缺乏对大一统王权和国家的兴趣,种姓制度也不利于大一统王权的出现。

在印度传统社会中,宗教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题,政治生活则被忽视甚至轻视。在受印度教和种姓制度影响的传统社会中,世俗王权被纳入婆罗门主导的社会等级制度中;村社经济中农民是“政治冷漠主义者”,没有大一统的观念。

在政治活动进程中,历史上印度的国家建设是失败的,既没有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也不具备完善的大一统国家的官僚体系。这些都不利于印度大一统王权的产生。

在英国入侵时就发现,在面对外部入侵时,印度农民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抵抗,相反,他们对有违宗教传统的事情反倒在意的多。

印度也从未建成过完整的国家体制。无论是地域辽阔的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笈多王朝、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还是层出不穷的区域性政权,不仅未能发展出能够持久运行的官僚体制,也不曾掌握和具备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法和足够的社会治理能力。

直到英国人来临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印度教政权能发展出类似于中国的官僚体制。孔雀帝国、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整个印度也未被完全纳入帝国的领地。

孔雀帝国王权主要在北印度帝国的核心地区实行专制统治,并未对帝国其余大部分地区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笈多帝国同样没有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除了对北印度帝国核心区域有效统治,帝国其余部分则由番邦和众多部落占据着。

进入中世纪,早期中世纪历史具有明显的区域中心特征,处于分裂状态,出现了被称为“萨蒙塔”的分裂割据势力。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曙光,只有到了现代早期的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才逐渐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后的英国殖民者不过完善了莫卧儿帝国的治理体系。


大局大历


纵观印度历史,然后稍加总结,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发现,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尽管也有着灿烂的文化,但是整个社会不论是思想意识的集中程度,还是阶级力量的凝聚程度,都是支离破碎的。

不同于中国统一的“大一统”概念,印度人的统一从来都是不彻底的,与其说是统一,不如说是某一时期的某一王朝特别强大,周边邦国畏惧与武力而拜服。事实上,似乎在印度人的概念里,对手认怂,就可以算作统一了。而不像中国,必须政令一统,天下一同。中央对地方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从宗教上来看,印度一直是皇权妥协于教权的,但又不同于罗马教宗式的绝对影响。反而更像是皇权被在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扭曲民意的反裹挟。再看中国,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反而直接解决了皇权与世俗信仰可能存在的冲突,再加上原生宗教道教的思想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极端且具有侵略性,最终使得中国老百姓对皇帝,对天子的认可度要更高于五花八门的“神仙”。于是从整个社会存在性的角度来看,印度人的思想意识是七零八落的,没有出现整个印度半岛有绝对的力量群体明确效忠一个唯一对象的情况。这就使得当战争来临时,“民族性”和“国家意识”觉醒程度极低,只能趋利而战,但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自己的生命难道不是最重的利吗?

从中国历史来看,朝代更迭无非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力量和以士人门阀阶层为主体的上层力量不断拉锯的过程。但印度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不但涉及了下层农民和上层统治者互相拉锯这样一层关系,还涉及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样一层宗教阶级关系。力量牵扯就变成双维度多变量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内耗和更大的妥协。这样的内部环境想要打胜仗可太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独立以后,随着他们所谓“圣雄”甘地的一系列运动的后续影响,印度的民族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这也使得印度人在近代所经历的几场战争中,除了面对中国的那一场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还可以。


杂学家大文豪


印度……自古就不是国家的总称。都是松散的联邦,加上地势北高南地,南面就是海,北面就是一个山口(看地图就知道),被波斯、亚历山大等多次从被往南的干,地势上就是从上往下的打,土著仰攻怎么打??另外一个个的邦你看看部落吧,语言不统一,习惯不统一,信仰还不同,还有种姓制度(中国的种姓制度,没记错的话好像在殷商时期),打什么呀。


吴地阳光


原因如下:

看到阿三就想到左手🤮🤮🤮🤮,这种小跟屁虫带着不上台面,用着能力不行,看着又挺恶心。不吊打还宠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