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的失誤導致率先稱霸的魏國一步步走上了衰敗之路

導語:在春秋時期曾經稱霸的晉國因為禮樂崩壞,被分割為了魏、韓、趙三國。

當時這三個國家瓜分了一個超級大國,與當時的齊國、楚國等國家相比,實力不算強大。其中魏國從魏文侯開始率先進行變法改革,慢慢領先於其他國家,成為霸主。不過戰國時期是一個各個國君勵精圖治的時期,魏國的稱霸也沒能持續很久,在魏惠王時期非常明顯的走上了衰敗之路。

魏惠王的失誤導致率先稱霸的魏國一步步走上了衰敗之路

魏文侯改革,魏國稱霸

三家分晉後,魏國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國。魏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被各諸侯國包圍在中央位置,楚國、秦國、韓國、趙國虎視眈眈。魏文侯繼位後,非常有憂患意識,他是戰國各諸侯中最先任用賢能變法的國君。

魏文侯用人方式不拘一格,他打破當時的貴族集團對權力的壟斷,任用了一批批平民中的有才之士。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改革。李悝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重視農耕,獎勵生產,同時還推崇法治,獎勵軍功。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圍繞富國強兵,使得魏國在諸侯國中迅速崛起。後期的商鞅變法其實是李悝措施的復刻版。

魏文侯任用樂洋、吳起為將,軍事力量大增。吳起是一位軍事天才,在效力魏文侯期間,曾在沒有聯合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數次大敗秦軍、楚君,顯示出了極強的軍事才能。率先進行改革的魏文侯使得魏國最先稱霸,並持續了近百年,一直延續到魏武侯時期。

魏惠王的失誤導致率先稱霸的魏國一步步走上了衰敗之路

魏惠王繼位,二戰均敗

魏國從魏文侯開始崛起,經歷了魏武侯稱霸時期,直到魏惠王前期仍然是實力不容小覷的大國。但是魏惠王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國君,在他當政時期,魏國從稱霸中原到慢慢失去了霸主之位,走上了衰敗之路。

魏惠王繼位後,這時候魏國已經是霸主之國,當然李悝、吳起等人才離世的離世,出走的出走,魏國其實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局面。但是魏惠王對人才並不珍惜。早期魏惠王重用大將龐涓,軍事實力大增。但是對於孫臏一事的處理,使得魏國進入了難堪的境地。

龐涓被魏惠王重用後,害怕孫臏出仕後會威脅自己的地位,便假借推舉孫臏的名義將其騙到了魏國。來到魏國的孫臏受到了龐涓的陷害,並遭到了殘酷的刑罰。在這件事中,魏惠王的表現是淡漠、無視。因為魏惠王不重視人才,才導致孫臏逃到了齊國。這也引發了後面的兩場戰爭,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場戰役均是魏國對外發起的,針對的對象分別是趙國、韓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同出於晉的三家其實有著不能調和的矛盾,他們不能團結一致對外。桂陵之戰中,魏惠王為解救盟國衛國,以龐涓為將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

逃脫到齊國孫臏展開了一場教科書般的救援戰役,圍魏救趙。孫臏假裝攻打魏國,此時魏國主力被趙國牽制,國內空虛,大將龐涓得到消息後,立馬回援。而且龐涓輕信了孫臏製造的假象,認為齊國勢弱,不足為懼,結果在返回途中遭到伏擊被俘。

此次桂陵戰役,魏國龐涓戰敗被俘後,魏軍並沒有遭到很大的損失,魏國聯合韓國對抗齊國、趙國。後來在楚國的調停下,戰役才最終結束,龐涓也被放回魏國,繼續擔任大將。桂陵之戰,魏國雖然戰敗,但總體來說並沒有損失太大,真正讓魏國失去霸主地位的是馬陵之戰。

魏惠王的失誤導致率先稱霸的魏國一步步走上了衰敗之路

在桂陵戰役過去十年之後,魏惠王對韓國發起戰爭,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齊國同意了這次救援。馬陵戰役就像是桂陵戰役的翻版,相同的大將、相同的作戰方針,魏國相同的結局。

驕傲自大的龐涓再次被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所牽制,而且因為"減灶示弱"假象的迷惑,龐涓再次上當。這次魏軍主力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魏軍主將太子申被俘,龐涓被殺。此次戰役的後果比桂陵戰役嚴重的多,魏國從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進入了衰敗的過程。

魏惠王的失誤導致率先稱霸的魏國一步步走上了衰敗之路

秦軍入侵,割地求和

魏國因為馬陵之戰元氣大傷,再不是靠一己之力力挫各諸侯國的輝煌大國。這時候的魏國就像是病弱的猛獸,誰都可以隨便欺侮。位於魏國西側的秦國就趁虛而入了。

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迅速強大起來,他一直存在著向東擴張的野心。之前魏文侯時期曾將秦國擊退到洛水,但是此時兵敗的魏國已經不足為懼。秦國任用商鞅為將,對魏國進行了討伐。此時的魏國兵少將寡,只能派出了公子卬。

商鞅在對陣中利用舊日感情,欺騙公子卬,假借會盟和談抓捕了公子卬,魏國再次大敗,此時的魏國已經失去了舊日的風光,只能利用割地來求得和平。無奈的魏惠王被迫獻出了河西地區換得了一夕安寧。

秦軍此次的主將商鞅曾經也效力於魏國,可惜魏惠王對人才隨意的態度讓他不僅失去了能臣,更讓之後的魏國陷入困難的境地。這也體現出了魏惠王時期貴族當權階層對平民及小貴族階層的排擠。魏惠王沒能當一位守成之君。

魏惠王的失誤導致率先稱霸的魏國一步步走上了衰敗之路

識人不清,任用張儀為相

魏國國勢日漸頹廢,兩次被齊國打敗。魏惠王無奈朝見齊威王,承認齊國地位。後來魏國再次被秦國打敗割地求和後,魏惠王再次向齊王彎腰,卑躬屈節。因為與楚國的矛盾,使得魏惠王聯合齊、楚對抗秦國的外交策略失敗。此時的魏惠王開始考慮聯合秦、韓對抗齊、楚。

為了實現對抗齊、楚的目的,魏惠王任用張儀為相。張儀這個人,原先雖然是魏國人,但是他早先受到秦惠王的賞識,主要的主張就是聯合他國親善秦國,為秦國謀利。當時秦惠王對張儀有知遇之恩,張儀出任魏國相國也是為了秦國的利益。

魏惠王再次發揮了他獨有的才能—識人不清。因為錯失孫臏、商鞅等人才,魏惠王對在秦國揚名的張儀很是重用。張儀任相期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勸說魏惠王臣服秦國,魏惠王不聽從,結果秦國趁機攻打曲沃等地。這麼一個對魏國沒有任何幫助的間諜相國張儀,還一直留在魏國服侍了兩任魏王。

魏惠王的失誤導致率先稱霸的魏國一步步走上了衰敗之路

結束語:魏惠王沒有成為一個守成的君王,他識人不清,不能任用賢能,導致國家人才匱乏,而且錯誤的外交政策也始終沒有振興魏國。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期,魏國漸漸沒落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