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大學集聚的城市Top12,大學資源是城市“搶人大戰”的籌碼

本科大學集聚的城市Top12,大學資源是城市“搶人大戰”的籌碼

海潮青年:本科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大學是經過時間積澱、自身努力、外部影響下創造性繼承、研究、創新高深學術的組織,人稱高等學府、高等教育院校,本科大學(或高校)是一座城市的智力來源之一,是城市的資源,在“搶人大戰”方興未艾的今天,高校資源一定是舉足輕重的籌碼之一。

高校辦學地址以教育部文件為準,全國範圍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僅有24座城市擁有10所以上的公辦本科大學,算上民辦本科院校,也僅有29座城市擁有10所及以上的本科院校,能集聚優質本科高校資源的城市就更少了,當然,這裡只看數量,所以僅供參考

公辦本科大學集聚城市Top12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我國有1200多所本科大學,其中公辦性質的本科大學800多所,民辦性質的本科院校400多所,它們分佈在我國300餘座地級以上城市中,然1200多所院校對上300餘座城市,分佈是不平衡的,公辦本科高校數量排名前12的城市,擁有全國36%的公辦本科大學。

北京(61所)是最特別的存在,公辦本科大學數量約等於兩個上海所擁有的公辦本科大學(32所),數量大於20的有南京、西安、武漢、廣州、天津,杭州、成都以18所並列,最少的重慶是17所。

本科大學集聚的城市Top12,大學資源是城市“搶人大戰”的籌碼

這12座城市的公辦本科大學,有很多是優質院校(教育部直屬、985、211、雙一流),單從求學的角度看,這12座城市是值得選擇的。

民辦本科院校集聚城市

民辦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補充,擁有10所以上民辦本科院校的城市,除了天津(河北潛在省會?),都是省會城市,可見,省會城市所匯聚的資源不僅只有人才、資金,還有民辦高校資源。

本科大學集聚的城市Top12,大學資源是城市“搶人大戰”的籌碼

南京、重慶、長沙都擁有9所民辦本科院校,杭州、成都、鄭州、瀋陽都擁有10所民辦本科院校,天津、哈爾濱、長春都擁有11所民辦本科院校,所以民辦本科院校集聚城市Top12,其實有14座城市。

武漢擁有最多的民辦本科院校(23所),它們大多數都由獨立學院發展而來,西安(20所)也是類似的情況,兩城的公辦本科大學和優質大學都不少,民辦本科院校也很多,數量位列第一、第二;擁有10所及以上民辦本科院校的城市依次是廣州、南昌、天津、哈爾濱、長春、杭州、成都、瀋陽、鄭州。

本科高校集聚城市

在我國,有20座城市擁有20所及以上本科高校(公辦+民辦),20座城市中,除了大連為計劃單列市,其餘的都是省會城市和直轄市。

本科大學集聚的城市Top12,大學資源是城市“搶人大戰”的籌碼

哈爾濱、長春、南昌都擁有27所本科高校,杭州、成都都擁有28所本科高校,所以本科高校集聚城市Top12,其實有13座城市。

本科大學集聚的城市Top12,大學資源是城市“搶人大戰”的籌碼

在我看來,一座城市的持續發展,離不開人力、財力、智力、輿力和支配力,有此“五力”,即使遇到挫折,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中重新站起,立於不敗之地,其中,城市的智力來源,一是科研院所,二是高等院校,高校資源對城市的重要性,已無需多言。

就拿“搶人大戰”來說,能讓流動人口最終選擇一座城市的,不外乎就是薪資水平、發展空間,和城市的既有資源,根本不是什麼好吃好玩的,就連戶口都不是主要的籌碼了,所以為了後代,大多數人會把高校資源放在重要的位置。

本科大學集聚的城市Top12,大學資源是城市“搶人大戰”的籌碼

考本市(甚至本省)的大學比考外地大學要容易得多,就算不考本市的大學,高校的智力溢出效應會加持中小學教育的發展,還有最讓人忽視的一點,在高校資源集聚的城市,孩子從小在高校集中的氛圍中長大,即使基礎教育條件再公平,他肯定與高校資源匱乏地區的孩子不一樣。

人的一生,除了出身無法選擇,其他選擇無處不在,這其中,事關人生走向的,一次是高考後的大學選擇,一次是大學畢業後的城市選擇,如果從金錢獲得感考慮,會選擇薪資水平高的、發展空間大的城市,如果還考慮到後代,高等教育資源會放到重要的位置,或許會少一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無可奈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