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三國時期孫權是三方勢力中最後稱帝的,而且令孫權有稱帝資本的一戰,就是石亭之戰,東吳用計,引誘曹休率大軍南下,陸遜率部合圍曹軍,斬獲萬餘,糧草輜重無數,曹魏也是在此戰之後20餘年沒有發動對東吳的大規模征討,孫權在外部環境穩定後,次年決定稱帝。

值得探討的是,在石亭之戰中,吳將朱桓曾建議陸遜,派兵斷絕曹休的歸路,意圖全殲曹軍,生擒曹休,在挾大勝之勢進奪淮南之地,兵鋒直至許昌洛陽,也就有了和曹魏爭奪天下的資本。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三國志.朱桓傳》休本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也。今戰必敗,敗必走,走當由夾石、掛車,此兩道皆險厄,若以萬兵柴路,則彼眾可盡,而休可生虜,臣請將所部以斷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勝長驅,進取壽春,割有淮南,以規許、洛,此萬世一時,不可失也

不過這條計策被陸遜否決掉了,孫權可能會很感興趣,畢竟這位東吳大帝一生的志向都是想要一統天下,只是吳軍的野戰能力一直堪憂,相比之下,借曹休率軍南下送入虎口之機,重創曹軍主力在率軍北上,的確是一個好機會,所以孫權找過陸遜商議,只是陸遜認為此計不可,便沒有實施,歷史記載中沒有明確說明,陸遜為何反對這個計劃,對於陸遜的抉擇,有人持反對態度也有人持支持態度。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個人覺得,陸遜反對朱桓的建議也不能說完全是膽小無能,不敢冒險,就實際情況而言,朱桓的建議的確是有高回報的機會,但同樣伴隨著高風險,而且就東吳內部形式來看,也不太現實。

第一點,石亭之戰已經暴露了東吳軍隊的一個大改變,從一支能征善戰,極力擴張的軍隊,變成了立足於守成的軍隊。

江東的基業主要是孫堅和孫策打下來的,尤其是孫策,其手下將領隨其東征西討,孫策也是有意在官渡之戰是北上攻略曹操腹地,只是意外遇刺身亡,到了孫權時期,隨著孫策留下的舊部,程普,黃蓋,韓當,蔣欽等一眾武將,大部分戰死或病死之後,加上孫權拉攏江東本地士族,結果就是新一批的武將大多是江東本地士族出身。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同時東吳將領都有私兵,隨著三國邊境線的逐漸穩定,因躲避戰亂而流離的百姓越來越少,吳軍的兵員也大多是江東本地,或者說山越的依附著,在兵源上,缺乏北方百姓的吳軍,加上統領的武將又是江東本地出身,本質上,這樣的吳軍已經缺乏了孫策時期擴張的血液,而變成了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保護自己底盤利益的吳軍。

在石亭之戰中,吳軍三位主將,陸遜、全琮、朱桓,各令三萬吳軍,他們仨都是江東本地士族,包括詐降的周魴也是。

《三國志.全琮傳》後權以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使討山越。因開募召,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稍遷偏將軍。

《吳錄》琮時治富春。至,明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得萬餘人。

《三國志.陸遜傳》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宿惡蕩除,所過肅清,還屯蕪湖。

《三國志.朱桓傳》遷蕩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吳、會二郡,鳩合遺散,期年之間,得萬餘人。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這三人就是當時吳軍的一個縮影,吳軍已經從一直由來自天南地北,不同地方之人組成的軍隊變成了本土的江東軍隊,這樣的吳軍本身上就缺乏擴張的基因,雖說石亭之戰是東吳主動招惹的額,但本質上還是主動型防禦,是少有的孫權目的和江東士族目的統一的結果,孫權想稱帝,而江東士族也需要孫權稱帝來使他們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大家少有的出現了同舟共濟的情況,可是你讓江東士族支持孫權攻佔淮南之地,進奪天下,江東士族就沒那麼賣力了,不然5次合肥之戰,也不至於每次都是東吳戰敗而歸,這不僅僅是吳軍缺乏野戰能力的問題。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第二點,朱桓的計劃看著很好,不過實際實施起來,太容易暴露目標,石亭之戰前,曹魏有過一次軍事行動,就有些類似朱桓的計劃。

《三國志.滿寵傳》吳將陸遜向廬江,論者以為宜速赴之。寵曰:「廬江雖小,將勁兵精,守則經時。又賊舍船二百里來,後尾空縣,尚欲誘致,今宜聽其遂進,但恐走不可及耳。」整軍趨楊宜口。賊聞大兵東下,即夜遁

陸遜兵鋒直指廬江,滿寵就是想要誘敵深入,只要斷絕陸遜歸路,但是被陸遜發覺了,朱桓的計劃需要萬餘吳軍扼守夾石、掛車,很難不被發現,那麼朱桓所部很有可能被曹魏處於二線的軍隊包圍,那麼戰局走向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雖然陸遜沒有接受朱桓的計劃,但是當時吳軍還是有一支軍隊去斷曹休歸路的,《三國志.滿寵傳》賊果從無強口斷夾石,要休還路。休戰不利,退走。會硃靈等從後來斷道,與賊相遇。賊驚走,休軍乃得還。只是這支吳軍可能規模不大,並未與曹軍援軍激烈交戰就退走了,既然陸遜沒有支持朱桓的計劃,那麼這支吳軍應該是孫權直接派遣的,至於領軍將領是誰不太清楚,但是不排除,如果朱桓率部扼守夾石、掛車話,也會遭遇類似的情景。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第三點,曹休雖然有些彪,但是不代表他真的就是個棒槌,誠然在得知已經被騙後,還意圖主動掉入吳軍的包圍圈,和吳軍死磕,這不是一個明智將領的做法,不過可以體會到曹休的想法,除了意氣用事,他這也是拿出了和吳軍拼消耗的想法,10萬曹軍換幾萬吳軍的打法,曹操耗得起,東吳耗不起。

根據歷史記載,曹操還是很看重這個宗室子弟的,《三國志.曹休傳》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駒也。」使與文帝同止,見待如子。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在其主要的軍事履歷中,擊敗過張飛和吳軍大將呂範。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則飛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帝徵孫權,以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破之

《三國志.呂範傳》記載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侯。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還軍,拜揚州牧

東吳將呂範的戰敗全都歸結於大風了,這個就有些牽強了,多大的風了,如果吳軍因為大風,戰船比吹翻,曹軍也應該是同樣的情況,而且作為最擅長水戰的吳軍,應該最瞭解長江的氣候,也是最有辦法應對的,不排除這樣的記載是在掩蓋戰敗實情的情況。

也就是說曹休的指揮能力還是有的,那麼即便朱桓成功阻斷了曹休的退路,被圍困的曹軍未必會輕易被吳軍吃掉,而且曹休所部有不是孤軍,完全可以固守以待援軍,勝敗沒有那麼容易分出來。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第四點,曹魏全局準備相對充足,雖然曹休意氣用事,不過戰局存在各方牽扯。

《資治通鑑.魏紀三》休聞之,率步騎十萬向皖以應魴;帝又使司馬懿向江陵,賈逵向東關,三道俱進。

在石亭之戰前,司馬懿曾向魏明帝建言滅吳之計,

《晉書.宣帝紀》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

這基本上就是石亭之戰中曹魏的大致戰略,曹休吸引吳軍主力部隊,之後司馬懿率軍突破夏口,進而在全局上奪得優勢,當然這個戰略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曹休需要給東吳足夠的軍事壓力,將東吳主力,尤其是水軍主力部隊調往東線,曹魏的水軍才能有機會。

石亭之戰陸遜膽小無能?其實吳軍已從擴張型軍隊變成了守成型軍隊

這或許也是陸遜擔憂的一點,如果採用朱桓的建議,那麼就必須要圍殲曹休所部,這需要吳軍的主力部隊全部壓上,同時曹魏又會支援被圍的曹休,雙方的確會在東線展開戰略性決戰,那麼東吳軍事實力相對較弱,是需要將駐守長江中上游的水師調往東線,支援東線戰場,曹魏有可能在中線戰場打開局勢。

所以總的來說,不能認為陸遜否決了朱桓的建議就是膽小無能,缺乏軍事指揮能力,在錯綜複雜的情況下,要考慮各方因素,才能做出相對正確的決定,不管怎麼說,石亭之戰的吳魏雙方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孫權得以稱帝,而曹魏則逐漸暴露出了問題,曹休在戰敗後病死,滿寵取代了曹休的地位,士族加快了取代曹魏宗室掌管一方軍政的步伐,為後來的高平陵政變埋下了隱患。

參考資料《三國志.曹休傳》《三國志.陸遜傳》《三國志.朱桓傳》《三國志.呂範傳》《三國志.滿寵傳》《三國志.全琮傳》《吳錄》《資治通鑑.魏紀三》《晉書.宣帝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