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为何是“炎黄”而非“黄炎”子孙?

炎黄子孙是全球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姓姜,号神农氏,又号连山氏、列山氏;“黄”指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姓公孙名轩辕,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号轩辕氏,后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你知道吗?为何是“炎黄”而非“黄炎”子孙?

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两个部落因为矛盾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臣服,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炎黄子孙最早是华夏民族的自称,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后来,几乎所有皇帝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随后为了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至此,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你知道吗?为何是“炎黄”而非“黄炎”子孙?

那么为什么后世要称“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呢?我们知道,炎帝是被黄帝收服的,地位理应黄帝高于炎帝,所以更应该是“黄炎子孙”才对呀?

一般来说,称谓可以反映出辈份高低、先后顺序,例如“康乾盛世”。从论资排辈的角度看,并称“炎黄”,并不是说炎帝地位在黄帝之上的,指的是时间上的顺序。《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关的原文如下:“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可以看到,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已经衰落,因而可以推断炎帝早于黄帝,至少第一代炎帝早于黄帝数百年,所以从时间上来讲,可以解释为何“炎”在“黄”之前。

另外,根据汉代流行的“五德始终”说,後一个王朝的属性与前一个王朝的属性是相生关系(最早战国是相克,後世有时认为相生,有时认为相克,视当时王朝需要),炎帝是火德,黄帝是土德,火生土,所以黄帝必在炎帝之後。

你知道吗?为何是“炎黄”而非“黄炎”子孙?

可以看到在先秦的古籍记载中,提到黄、炎二帝时,总是黄帝在前,炎帝在后。如《国语·周语下》:“皆黄、炎之后也”,《左传·昭公十七年》:“昔黄帝氏……炎帝氏……”等等。但到汉朝之后,黄、炎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先秦古籍中的“黄炎”变成了“炎黄”,而这一颠倒影响至今,直到现在我们仍习惯说“炎黄子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