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中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天黑就會缺氧嗎?

用戶4474649658


水產養殖中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天黑就會缺氧嗎?

這是一個在水產養殖中,說到養殖水體缺氧,經常談論的問題。 對於水體“缺氧”,也不是一概而論,說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天黑就缺氧。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水體中溶解氧的來源都是那些?

自然溶解。

空氣中的氧,受到氧含量梯度差的影響,自然溶解到水體中。這個說法太“學術”,換個說法,就是氧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移動。當水體表明缺氧時,空氣中的氧會溶解到“表層水”中。 自然溶解,會受到氣壓、溫度等方面的影響。

例如,水溫高時,溶解氧含量也會降低。氣壓低時,空氣中的氧不易溶解到表層水中。

生物增氧。

這是指水體中藻類、水生植物在陽光作用下,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特徵就是放出氧氣,氧氣溶解到水體中,增加了養殖水體中的含氧量。這種供氧模式是養殖水體中溶解氧含量的最主要來源,所以有“出太陽就不缺氧,天黑就缺氧”一說。



人工增氧。

開啟增氧機,打破水體分層現象,增加底部水溶解氧含量。實際上,開增氧機的作用,基本上是“促使水體中各種物質分佈均勻”,起到一個“均勻混合”的作用。所以,在真正“缺氧”的狀態下,開增氧機“無法明顯增加養殖水體內溶解氧含量”。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人工潑灑增氧物質,但這基本上是短時間增氧,或應急時採用。並不能解決養殖水體“缺氧”的根本問題。

換水,灌入新的水,可以增加部分養殖水體的溶解氧含量。這也是一種增氧方式。



其次,我們看看養殖水體中的耗氧途徑是哪些?

養殖動物。

我們飼養的魚、蝦、蟹等水生動物,其生長代謝都要有氧的參與,因此要大量地消耗水體中的氧,並釋放大量二氧化碳。

浮游生物。

這裡主要指耗氧的浮游生物,如蟲類、菌類等。這類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動與養殖動物一樣,主要是消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例如,水體中的蟲類,其生長、繁殖都是耗氧過程。如果水體內蟲類旺盛,也會引起養殖水體“溶解氧競爭性缺乏”。

再如,養殖水體中大量的殘餌、糞汙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納。大量的微生物活動,也是“耗氧過程”,也同樣會引發“競爭性缺氧”。

所以,很多的時候,當向水塘內潑灑一些“有益菌”時,都要在晴好天氣、早上太陽昇起後潑灑,並開增氧機。



放氧生物。

即使是藻類、水生植物,也是在陽光的光照良好的情況下,發生光合作用。太陽光照越強,光合作用也就越強,轉化的二氧化碳就越多,產生的氧氣也就越多。這正好與養殖水體中“耗氧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形成“自然生態循環”。可見,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是水生植物的重要營養源,其含量也要足夠,水生植物才能正常、旺盛地生長。

但是,光合作用是在有陽光的光照情況下發生的,無光則無法維持光合作用。所以,當天黑以後,藻類、水生植物等,又成了“耗氧”生物。

由此看來,無論“耗氧生物”,還是“放氧生物”,在天黑的情況下,都會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因此,很容易造成夜裡養殖水體中“缺氧”的情況發生。越到養殖中後期,越要注意。



最後,看看如何防止“天黑缺氧”

1、藻類、水生植物是水產養殖過程中最重要的造氧機器。當光合作用正常的情況下,適當提高藻類、水生植物的生長繁殖基數,是有效保證水體溶解氧充足的關鍵。一般來說,藻類、水生植物所提供的溶解氧佔水體中溶解氧總量的80%,甚至更多。

因此,注意保持良好的藻相,是有效增加養殖水體溶解氧含量的基礎。一旦發生“倒藻”,需要特別注意防止“缺氧”發生。

一是立即採用輔助增氧手段,如開增氧機、換水、潑灑增氧劑等;

二是採取生物措施,調水、培藻,快速建立新的藻相平衡;

三是增加微生物使用量,起到穩水、調水、培藻的作用。



2、利用增氧機,充分增加水體底層的溶解氧含量。

白天,氣溫上升,表層水溫上升,容易造成養殖水體的“躍溫層”產生,特別是春夏、夏秋交替季節。這種分層水,容易造成水體內“物質循環、交流障礙”,如溶解氧上、下層濃度不一;有毒有害物質上、下層分佈不一,且不易逸出,底部濃度快速增加。

所以,一般中午開始增氧機,促使上、下層水交換,也可以起到儘量增加溶解氧的目的。

3、穩定耗氧生物的耗氧量,是影響水體溶解氧含量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其實容易理解,除了魚蝦在活動過程中需要消耗掉大量溶解氧外,水體中大量有機質的降解,就是消耗氧氣的大戶。

由此看來,對於水產養殖來說,一方面要確保製造氧氣的水草和藻類正常生長繁殖,另一方面就是要儘量確保耗氧生物的耗氧量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如何控制呢?

一是控制魚蝦的養殖密度,可惜的是,幾乎所有從事水產養殖的人都在“追求高產”,高密度養殖成為“常態”;

二是讓養殖水體中有機質轉化的處理穩定在一個“常態”。既然養殖動物數量控制比較難,那我們就要從另一個“耗氧大戶”上動腦筋了。

如果能儘量使殘餌、糞汙等有機質殘餘物的分解成為一個“常數”,則浮游動物的繁殖數量也就“保持”在一個“常數”範圍內,這也就意味著可以“節省溶解氧消耗”。

4、高產塘注意後期撒“長效氧”,防止夜間缺氧。這一方式在小棚養蝦的實踐中還是有效的。一般超過1,000斤/畝米的池塘,規格達到40條後,經常採用此方法。

土塘、高位池等,現在有池塘容易檢測裝置,一旦池塘水體溶解氧低於4、5(在於事先儀器上設置限值),就可以自動啟動增氧機。

在自然狀態下,從太陽落山的那一刻起,池塘中的溶解氧就會不斷減少,到黎明前後降到最低值。因此,採取適宜的措施,預防缺氧造成的損失,是養殖能不能“賺錢”的關鍵技術之一。

越到養殖後期越要注意,千萬,千萬。

以上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這裡是農牧生態循環實踐者,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交流。


農牧生態循環實踐者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溶解氧一直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對於一些剛接觸養殖的朋友會認為白天有太陽水體就不會缺氧,而晚上天黑就會缺氧,那麼對於這種觀點我們並不完全認同。

陽光是水體微藻進行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

在水產養殖中,溶解氧主要的來源是水體中的微藻利用陽光進行的光合作用,也就是說水體中可能有60-70%的氧氣來源於光合作用,因此在白天的時候我們一般是比較少見到缺氧的。


但是,很多魚塘的情況不一,有一些池塘裡藻類非常豐富,有些池塘可能水質非常清澈或者渾濁沒有藻類,這時候水體的溶解氧就依靠機械或者風力來增氧,如果沒有增氧機等增氧條件,魚塘也是非常容易缺氧的。

缺氧更容易在夜間發生

在實踐生產中,我們經常會發現缺氧多數發生在夜晚,但這並不代表天黑就會缺氧,而是天黑缺氧的幾率更高一些。因為天黑以後,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了,也就是說池塘裡少了一個氧氣的重要來源,但是消費氧氣的途徑依然存在,如果此時再有一些耗氧因素髮生,那麼極易造成缺氧的現象。



天黑與白天與缺氧並不存在一個必然的聯繫,而是說天黑髮生缺氧的幾率要高於白天,白天也是可能發生缺氧現象的。


珠海禾蟲哥


水產養殖中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天黑就會缺氧嗎?

謝謝你的提問!如果有關於農村、農業、農民的相關問題,可以關注我並邀請我回答。每一個問題,我都將用所瞭解的知識,認真用心的去回答。

其實水產養殖的時候,養殖的水產出現缺氧情況,主要是因為水中的溶氧度不夠,造成養殖的水產死亡或者浮出水面。


那麼水中的溶氧度到底是怎麼被提高,然後達到水產生存在水中所需的溶氧含量?其實水中的溶氧量,主要有兩個方面來增加。一個就是水中的水藻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後,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另外一個就是水通過流動,使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在水中,比如我們使用增氧機給水池進行增氧。

那麼水產養殖中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嗎?

其實這個說法對、也不對,主要是因為如果太陽光的照射強度,對水中的水草或者水藻進行光合作用時,所產生的氧氣無法及時補償水的溶氧量,那麼也會造成養殖的水產缺氧。


就比如我們養殖了一小部分小龍蝦,出現了缺氧情況,那麼我們給小龍蝦增氧後,小龍蝦很快就沒事了。如果我們養殖小龍蝦出現大面積缺氧情況,而我們使用的增氧機功率不行,無法及時補充所需的水中氧氣,那麼還是會出現缺氧情況。

所以水產養殖的時候如果有太陽,也可能會出現缺氧情況,主要卻決於是否能及時將水中缺失的的氧氣及時補充。

那麼天黑就會缺氧嗎?

天黑很容易在陰雨天氣或者悶熱天氣的時候,出現缺氧情況。只能說在這兩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缺氧情況,但是並不是說天黑就會缺氧!

如果天黑就會缺氧,那我們不是搞養殖的,不久是每天都必須開增氧機嗎?這樣的話,電費的成本肯定就會很高,基本上不會有多少人搞養殖。

在陰雨天氣晚上容易出現缺氧,主要是因為陰雨天氣會減弱水中的水藻或者水草進行光合作用。而悶熱天氣晚上容易出現缺氧,主要是因為悶熱天氣的水面氣壓比較大,空氣中的氧氣很難溶解到水中,所以就容易造成缺氧。

所以我們一般在陰雨天氣或者悶熱天氣時,就會使用增氧機給水產養殖池進行增氧。有的時候缺氧比較嚴重時,我們還會將增氧機直接開通宵!

所以“田園軒月”認為,水產養殖的時候,有太陽也不一定不會缺氧,我們主要看水草和水藻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否及時補充夜晚水產消耗掉的水中氧氣。同時天黑也不一定就會缺氧,只是陰雨天氣或者悶熱天氣,才容易在天黑出現缺氧情況。


田園軒月


水產養殖中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天黑就會缺氧嗎?

這種說法有合理的地方,但是不合理的地方更多。因為水產養殖中溶解氧的來源除了必須要有光合作用作為媒介來鏈接二氧化碳和氧氣的轉換之外,還需要載體,就是水草和適宜的藻類。同時還要將耗氧的生物考慮在內。

具體來說,水產養殖中溶解氧的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簡單一點來說,太陽的光照越強,在藻類和水草充足的情況下,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的量就越多。而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各種魚蝦以及其他生物會在生長的過程中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這些二氧化碳本身是大量水生植物的營養來源,同時它如果在水體裡的含量過多,會導致水體酸化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2.水草和藻類是水產養殖過程中最重要的造氧機器:水草和藻類通過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溶解氧,提供給魚蝦和其他生物的生長繁殖,所以當光合作用正常的情況下,提高水草和藻類的生長繁殖基數是有效保證水體溶解氧充足的關鍵。



3.水產養殖過程中耗氧生物的耗氧量是影響水體溶解氧多寡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其實也不難理解,不僅僅只是魚蝦在活動過程中需要消耗掉大量溶解氧,就算是有機質的降解合成,也需要消耗掉大量氧氣,同時其他水生生物在活動的過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比如浮游動物。


因此對於養殖戶來說,一方面要確保製造氧氣的水草和藻類正常生長繁殖,另外還要儘量確保耗氧生物的耗氧將量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這包括魚蝦的養殖密度,有機質轉化的處理,浮游動物的繁殖數量等等因素都要考慮在這個範圍之內。

總結:

整體來說,晚上由於幾乎沒有光照,所以藻類和水草的光合作用幾乎沒有,因此,而許多魚蝦在夜晚出來活動,它們消耗的氧氣就是白天儲存在水中沒有用完的氧氣。所以你可以發現,在正常情況下,到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往往會有大量魚蝦浮頭上草,就是因為白天儲存的氧氣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太陽還沒有出來,光合作用不明顯。因此,這個時候水體裡的溶解氧含量最低,魚蝦輕微缺氧屬於正常現象,一般太陽出來之後一會,光合作用恢復正常,魚蝦缺氧狀態就會消失,一般9點左右,就會恢復正常。如果碰上陰雨天氣,就有必要使用增氧機人工增氧了。


小龍蝦曬太陽


水產養殖中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天黑就會缺氧嗎?

如果準確地來說的話,也不是說有太陽就一定不會缺氧,只是能說是有太陽時水體中的氧氣相對來說會高一些,因為魚在塘裡缺不缺氧除了與水中的溶氧量有關之外也與魚的密度和一些外界刺激有關,簡單地說如果某一水體裡的魚密度過高或是水質極差的情況下,在晴天同樣會出現缺氧的情況只是不過在養殖過程中我們所放的魚密度合理加之水質管理到位,所以這一情況很少見到。

我們都知道在有太陽的情況下,魚塘裡的水生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這樣水體中的溶氧就會升高,甚至表層水體的溶氧可以達到飽和的程度,這對於魚的生長來說是很有利的,那麼到晚上之後植物不能光合作用了這種塘會不會缺氧呢?

其實這個也不是說一定會缺氧,主要還是看養殖密度及水質等情況來論,如果水質過老塘裡的植物生長旺盛的話,在白天是可以產生大量的氧氣,但是到了晚上之後其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因此這種情況下的魚塘裡的魚易出現缺氧的情況。對一情況可以通過換水及在晴天的中午將增氧機開幾個小時,讓表層過多的氧溶入底層水體也可以起到降低晚上出現缺氧的機率。

另外一個就是魚塘魚的密度高了,如果養殖的魚密度合理,水質及天氣這些沒有問題的話,晚上出現缺氧情況也會低很多,但是現在一般都是採用高密度的養殖模式,而且在魚的生長高峰期因投餵量大晚上很易出現缺氧的情況,因此通常在晚上都是通過開啟增氧機來防魚塘缺氧。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您好,我是牧海,很高興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水產養殖中有太陽就不會缺氧,天黑就會缺氧”這樣的說法過於絕對,水產養殖中很多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我的看法是,在這種情況前還需要再考慮多種情況才能更好地確定水體的質量。

白天要最先考慮水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上圖中水體呈綠色,水中浮游植物含量豐富

▲▲上圖中水體呈藍色,這是瘦水的標誌,水中的浮游藻類密度較低

在自然狀態下,經過清塘、肥水等一系列操作的室外池塘透明度可達30-40公分,在晴天中午往往會達到氧飽和狀態,而下層水體依然可能會缺氧(這與池塘的深度以及水體的透明度有直接關係)。此時水體上層屬於氧盈狀態,而水體下層就可能處於氧債狀態。所以說,有太陽也不一定就不會缺氧。

一般來說,天然池塘中由於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佔水體氧氣用量的90%左右,另外10%的氧氣是由風力作用、加註新水、水體流動等貢獻的。如果池塘水質能夠達到“肥活嫩爽”的標準,那麼白天上層水是不會缺氧的;如果此時開動增氧機,使上層多餘的氧氣轉移到下層,那麼下層水體也不會缺氧,即上層的氧盈補償了下層的氧債。

事實上,增氧機的使用要點中就有“在養殖魚類的主要生長季節堅持每天中午開”這麼一項。

到了晚上,如果不開增氧機,自然狀態下的池塘確實會缺氧

在養殖上,有“水呼吸”和“泥呼吸”的說法,這是水體消耗氧氣的主要原因。水呼吸指的是水中的微型生物耗氧,包括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原生動物等,泥呼吸指的是淤泥中的耗氧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對氧氣的消耗。

▼▼浮游動物無時無刻不在消耗水中的氧氣


▼▼浮游植物,自然水體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在夜晚,雖然也有風力的增氧作用,但是增氧速率遠遠不及水呼吸和泥呼吸的耗氧速率。可以說,從太陽落山的那一刻起,池塘中的氧氣一直都在減少,在黎明前後降到最低值。因此,養殖戶經常可以看到清晨魚類會游到水面呼吸空氣,這是非常普遍的缺氧現象。

▼▼錦鯉的浮頭現象

我是牧海,專注於水產養殖信息的研究與分享,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


牧海


此現象其實是假象。水產動物缺氧是水中溶氧低的原因。造成溶氧低的因素是製造氧氣的藻類衰亡的緣故。有的池塘情況還疊加上底質汙染。底質中有毒害的成分疊加耗氧更超出了養殖生物的耐受度。使生物浮頭呼吸空氣。當然是植物生長都需要光合作用。所以白天陽光充足時,既是有少量的藻類生長(透明度>40Cm)或多少也會補充些溶解氧。還有是:低能生物的特性晝伏夜出是自身保護功能(膽小)。所以,白天不在水面出現活動,也是暗浮頭狀態(檢驗的方法是投餵實驗:不吃食)。

而到了夜晚(傍晚)就立馬出現浮頭現象,表明水體中始終溶氧低值。若長時間不解決,就會出現死亡事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