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1939年7月22日,經過兩次諾門罕戰役,日本的“王牌部隊”關東軍被朱可夫徹底打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先一盤散沙似的沙俄軍隊,現如今“脫胎換骨”,成為一個難啃的骨頭。不服氣的關東軍決定再戰,誓要報仇雪恨。

就在關東軍緊鑼密鼓地準備第3次進攻時,聞訊的日軍參謀總部大為震驚。他們一面叫停繼續進攻,一面準備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因為日軍大多數師團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對蘇聯的進攻還是放到1943年以後再說。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對於停戰的消息,關東軍根本不理睬。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日本軍隊中有“以下克上”傳統。尤其是關東軍,更是靠這個“發家”的。大家熟悉的“九一八事變”就是原關東軍參謀次長石原莞爾瞞過關東軍參謀長、司令,參謀總部,擅自命令炮轟瀋陽,進攻中國軍隊,挑起了戰爭。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不僅沒有受到處罰,還受到了嘉獎。這讓關東軍上下都視其為英雄,在其內部“以下克上”之風盛行,就連諾門罕戰役都是由一名軍部參謀辻政信擅自簽發命令,對蘇蒙聯軍進行空襲,導致如今無法收拾的地步。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如今,關東軍接連失敗,日軍參謀總部決定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按照要求關東軍首先撤出諾門罕,這讓本就不服氣的關東軍上下一片罵聲。原本兩次失敗讓他們多少收起了一些鋒芒,但被參謀總部這一插手,索性放開了幹。

首先,自1933年起,關東軍的假想敵就是蘇聯,為此他們準備了整整6年,對於如何突破蘇軍陣地他們進行了多次的演練。但2場戰役下來,要麼是久攻不下,要麼是攻下來又站不住腳,這讓高傲的關東軍說什麼也咽不下這口氣。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其次,關東軍作為日本的主要軍事力量,有著不俗的“戰績”。發動“九一八事變”,建立“滿洲國”、為日本“開拓”了幾倍於本土的“國土”,這些都是“以下克上”繞開參謀總部乾的,現如今你“說停就停”,幾十萬的關東軍能答應嗎?

其實,參謀總部和關東軍就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參謀總部沒有什麼實權,需要利用關東軍的影響力來提高自己在國內的威信和政治地位;而 “有恃無恐”的關東軍卻趁機做大,以“小政府”自居。說白了,參謀總部就是養虎為患,管不住了。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炮兵成為關東軍第3次進攻的主角。

前兩次的失敗教訓,關東軍高層認為日軍的失敗在於沒有火力掩護。尤其是大口徑火炮,日軍的野戰火炮大多不超過100毫米,而與其對轟的蘇軍火炮大都是150毫米的榴彈炮,射程遠、威力大,要想贏得戰役必須要有大口徑的火炮。

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有不少的巨炮,但由於亞洲各國軍事不強,使其在“胡作非為”時根本用不上這些重炮,同時受國內財政和資源的約束,日軍最終放棄了重炮的研發和生產。大戰在際,關東軍只得東拼西湊了。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他們到軍火庫裡去翻老古董,就連旅順要塞的岸炮都沒有放過,一門門的被拖了出來運往諾門罕,同時將各部隊的大炮也集中使用,一共拼湊了82門大口徑火炮。關東軍上下對這支炮兵部隊寄予厚望,要知道這可是他們現存的全部家底。

但是新的困難又來了,日軍可沒有蘇軍那樣的機械化,全靠騾馬拖拉。這些重炮可不是一般的重,大都在10噸上下,光炮彈就有十幾公斤。在硬土路上尚需16匹馱馬勉強拉動,而諾門罕的鬆軟沙地,馱馬數量再增加一倍也未必管用。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不管怎麼說,這些重炮還是來到了戰場,但在具體戰術上,炮兵和步兵爭論不休。第23師團長小松原認為,根據以往的失敗經驗,步兵缺乏炮兵掩護,應該採用步炮協同的戰術;而炮兵堅持認為由他們先炮轟,最後由步兵打掃戰場。

其實就是為了“爭功”。雙方爭執不下,最終由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拍板,總攻以火炮攻擊為主,將蘇軍陣地“掀翻”後,步兵攻佔陣地。小松原儘管有許多的不情願,但連敗兩場戰役,讓他也沒有太多的底氣去爭論,只好讓步,並命令步兵在前沿隱蔽待命。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可是,7月22日這一天擔任主攻的炮兵並沒有打響。

原來,初次上陣的炮兵還沒有進行偵查。沒有設定射擊諸元的炮兵就是“瞎子”,而蘇軍的炮兵早已設定好了各個區域的座標方位,只需前線報告“某個區域”,就能招致密集的炮火。幾萬關東軍只得在前沿隱蔽待命,但不被發現是不可能的。

蘇軍在西岸的高地上發現了日軍的行動,朱可夫決定“先發制人”。頓時,殺傷力極大的炮彈落在了日軍的頭上,數以萬計的彈片在隱蔽區橫飛,更多的是被震死或“活埋”在掩體內,哭喊聲一片。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日軍步兵聯隊紛紛要求炮兵予以還擊,掩護撤退,但遭到拒絕。這既不能衝又不能撤,只能呆在原地捱揍。每個聯隊都損失了1/6,最多的一個1000人的大隊只剩200人。而蘇軍轟炸機群也來到隱蔽區投下一枚枚炸彈,炸的日軍苦不堪言。

第二天,蘇軍停止了炮擊,日軍決定派出58架97式戰鬥機前去襲擾,但遭到近200架蘇軍戰機的圍攻。原來蘇聯在諾門罕地區又增加6個飛行團,計600架戰機,而當時關東軍全部的飛機總數只能頑強維持在200架左右,這樣的實力必敗無疑。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關東軍的火炮終於開始“怒吼”,一口氣打出了1萬炮彈,佔存量的70%。蘇軍炮兵陣地上被炸得塵土飛揚、濃煙四起。這麼大規模、長時間的炮擊在日本陸軍史還是首次,“憋屈”壞的步兵紛紛拍手叫好,幾萬步兵開始喊著口號向前衝。

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前沿的蘇軍也吃不消了,眼看著日軍衝到眼前,準備硬著頭皮拼刺刀。就在這時,一發發炮彈落在衝鋒的日軍中,第一梯隊幾乎全軍覆沒。蘇軍守住了陣地,但他們那裡知道,幫他們忙的是日軍。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原來,日軍炮兵對遠程火炮並不熟悉,更不能熟練地進行延長射擊的操作,導致炸著自己人。日軍再次進行大規模的“豬突衝鋒”,蘇軍紛紛撤向西岸。當日軍再次過河踏上西岸時,面對的是早已嚴陣以待的600多輛蘇軍坦克,士兵被一片片的掃到。

反應過來的蘇軍也開始用重炮還擊,而且密度大、炮轟時間長,就像“用不完”似的。頓時日軍衝鋒隊形一片火海,他們趴在原地不敢動彈,直到日落天黑炮戰停止,經過清點,衝鋒的步兵損失了一大半,中隊長以下軍官損失更是高達70%。

關東軍憑什麼敢違抗命令發動第3次諾門罕戰役?日軍一貫傳統所致

第三次戰役,朱可夫採取了“夜退日攻”的戰術。就是不和日軍近戰,遠遠地用炮轟,效果更明顯。如此反覆,算是把關東軍徹底整的沒有了脾氣,厭戰、怯戰情緒在日軍中蔓延。可以說是,越打越沮喪,越打越自卑。

這都是關東軍猖狂自大、“以下克上”的後果。如果及時按照參謀總部的要求停戰、談判,後果不會這麼嚴重。當然,“記吃不記打”、“好了傷疤忘了疼”是日本人的一貫特性,現在也是如此。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