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竹的靈石,為什麼叫竹林

靈石八十年代個體工商戶雄起,有了個很著名的新竹林照相館,二OOO年以後,由趙德勇等同志開私立學校先河,又辦起了依託三小學的竹林雙語小學。人們都說,這兩家的字號起得好,傳承靈石厚重歷史。

不知從何時起,“竹林”二字就成為靈石的代名詞。靈石居士王夢鵬先生,自號“竹林居士”;兩渡張村任氏宋末從介休移居靈石,《任氏族譜》曰“移居竹林”; 段純羅鋪村康氏明初從西安移居靈石,《康氏族譜》曰“移居竹林”;民國版《靈石縣誌》有“縣城東門外三便橋東舊有坊,額曰‘竹林古治’”的記載;馬和鄉下寨村《真武廟重修樂樓記》亦刻有“竹林古治,以靈石紀瑞亦曰瑞石”的文字……好像都在說明竹林就是靈石,靈石就是竹林。其實不然,經考察靈石與竹林並無直接關係,“竹林”二字應為“介林”二字的筆誤,“竹林古治”實為“介林古治”。

這一問題,清嘉慶版《靈石縣誌》的編纂者靈石知縣王志瀜早有考辨:“靈邑舊有竹林之名,見於縣署及東門外三便橋舊額,皆曰‘竹林古治’,而所謂‘竹林’者,遍考歷代地理志及各郡國志均無其名,詢之邑中士大夫亦俱莫知,其源本或雲系‘介林’二字之訛,似亦近理。”王縣令說得非常對,名副其實確應為“介林”二字,這也完全符合歷史客觀事實。

竹林之於靈石,史上最著名的事要數竹林書院。

夏門梁是靈石清代四大家族之一,九世孫梁塶,附貢生,在清·咸豐年代創立夏門村義學,於村中設立義塾,延師教讀,使無力讀書者皆得入學。晚年意欲獨力捐修書院,因病未果,臨終躺在炕蓆上將此事目視後人務成。

梁塶去世後,縣內士紳眼見孤兒寡母,唯恐書院之事化為空談,便四鄉敦勸,發起募捐。其子、時年12歲的梁秀鍾,奉母命應邀參加募捐集會。因費用浩大,與會人員入坐時表示客氣互相謙讓,實則彼此推諉誰也不肯坐在主位。梁秀鍾見此情景,心中明白其意,便主動坐到主位。

捐款簽字開始,在場者有的生怕捐少了丟失臉面,多了又於心不肯,便提議從主位開始。梁秀鍾看到眾士紳的目光都盯向自已,便不慌不忙拿過捐款冊,心平氣靜大書“獨修”二字。日後不久,梁秀鍾與其母獨捐制錢兩萬串,在靈石縣城內南街察院巷購地買料,取名竹林書院(見“竹林書院”碑記),歷盡辛勞,終於建成靈石縣城有史以來的第一所書院“竹林書院”,載入靈石史冊。光緒抄本《靈石縣誌》記載:“竹林書院,在城內察院巷,咸豐二年(1852)梁武氏遵其夫梁塶遺言建。”

書院建成後,聘請名師執教。光緒三年(1877),知縣梁鼎昌籌銀1000兩用以書院開支;光緒二十二年,邑紳趙子瑗發起募捐,集銀兩千兩聘請汾陽名師為書院主講。

百餘年前,竹林書院桃李芬芳,清末時期,靈石的生員大都出自竹林書院,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為靈石做出巨大貢獻。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稱“靈石縣高等小學堂”,幾經變遷,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靈石縣第一小學”至今。

無竹的靈石,為什麼叫竹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