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視鏡這麼調,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盲區,很多司機可能不知道

1995年,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發表過一篇論文,倡議廣大車主將車外後視鏡的角度調節得儘量外展,就可以儘可能避免視線盲區。文章主張車外後視鏡外展到儘量與車內後視鏡不出現重疊區域。

這個主張讓習慣了在外後視鏡中看到自己車身的司機們感到無所適從。然而,一旦調整並適應,安全係數將大大提升。這讓你在向兩側車道併線時更得心應手。

按照這個調鏡的位置,兩套後視鏡分工就非常明確了:車內後視鏡用來監測從正後方開來的車輛變化情況;而兩側的車外後視鏡只用來監測兩側車道的車輛情況。

後視鏡這麼調,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盲區,很多司機可能不知道

具體調整各後視鏡的方法及步驟如下:

左後視鏡調整:先把頭放對位置,然後調整鏡子。頭放在哪裡視角更寬廣呢?顯然是越貼近鏡子視角越寬,因此,要求駕駛員把頭儘量貼近左後視鏡,也就是相對於正常調整好座椅坐正了,頭部靠攏頭枕,需要向左前方移動頭部,靠近左側車窗的前部。此時,在鏡子中剛剛能看到自己的車身(車身的左後部鏡像會出現在鏡子的右側)。

右後視鏡調整:仍然先把頭放對位置,然後調整鏡子。頭放在哪裡視角更寬廣呢?顯然是越貼近鏡子視角越寬,因此,要求駕駛員把頭儘量貼近右後視鏡,也就是相對於正常調整好座椅坐正了,頭部靠攏頭枕,需要向右前方移動頭部,靠近中控臺上方。此時,在鏡子中剛剛能看到自己的車身(車身的右後部鏡像會出現在鏡子的左側)。

後視鏡這麼調,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盲區,很多司機可能不知道

如果車輛沒有配置遠程控制外後視鏡的裝置(即電動調節裝置),那麼調整後視鏡需要一個助手。駕駛員坐在駕駛座上移動頭部看鏡子,助手在車外調整後視鏡,特別是右後視鏡,因為駕駛員手不夠長夠不到右後視鏡。

簡單來講,用這種方法調整好了的左右後視鏡,如果駕駛員坐正了,不移動頭,僅僅轉轉眼睛,是看不到自己的車身的。按照這個方法調整左右後視鏡,駕駛員會得到最大的視角。但是在變道或轉彎時,需要檢查相鄰車道以及盲區內有無車輛和障礙的時候,仍然需要駕駛員移動頭部觀察後視鏡(以及轉動頭部觀察側面車窗)以確保安全。

後視鏡這麼調,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盲區,很多司機可能不知道

對於這種調節的方法,我認為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是,很多人也覺得不妥,因為,中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美國大多數地方地廣人稀,很少需要注意車身附近近距離的東西,無論平時路上行車還是在停車場。另外美國變道、轉彎,回頭看是標準,考駕照的時候都是要考的。所以貼身距離的東西有時候可以用回頭看來解決,基本上已經是一種習慣了。

舉兩個實際的例子,比如停車,美國停車都是一頭扎進去,車屁股朝外;我國則正好相反,是倒庫入位,所以需要後視鏡看到車身和車位標線(後視鏡需要下翻)。另外,美國開車基本都是保持車距勻速行駛,在多車道的高速路上經常會出現在前車的側後方行駛幾英里都不變位置,所以變換車道需要大視角後視鏡並且扭頭後看很重要;而我國高速上很多車輛都是隨意亂串,很多時候都是擦身而過,讓人防不勝防(需要觀察車輛就近的情況)。

後視鏡這麼調,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盲區,很多司機可能不知道

不過,也有很多人覺得這個方法比較教條。理由主要是不適合並列停車、側方位停車這些需要觀察自身車距的情況。同時,任何調整鏡子的角度,與坐姿相關,坐姿變了,與反光鏡的距離以及角度就變了,司機每次上車,無法精確保持到當時調整鏡子的姿態。另外,即便司機每次都重新調整最佳鏡位,在行駛中,司機也會調整身姿,身姿變了,觀察鏡子的角度也就變了。所以,他們認為觀察盲區的最佳方法,仍然是傳統地保持巡視左右肩膀範圍的動態。只要稍微扭動一下頭,就可以完成。

我也承認這個方法因人而異,但是從統計意義上來說,後視鏡的調整和安全的駕駛習慣(扭頭看) 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相關聯,又相互獨立。前者追求的是後視鏡的最佳調整方式,讓司機的盲區儘可能小,甚至(在相鄰車道之間變道的時候)盲區消失。後者追求的是對各種車輛(包括後視鏡是平面鏡的車輛,或者後視鏡面積較小的車輛,這些車盲區較大)的適應性,對各種路況的適應性(包括變道、轉彎),以不變應萬變,確保最終的結果安全。只要是能確保安全的調整方法,都應該是可取的,但是如果部分司機試用後發現不如傳統的調整方法,再恢復習慣方法就是了。

後視鏡這麼調,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盲區,很多司機可能不知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