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閬中歷史悠久,文化源遠長流,其中有九大閃光點,分述如下:

1、遠古時期華胥孕育閬中

查《路史》載:“太昊伏羲氏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孕十有二歲而降神,生於仇夷,長於起城。”注云:“所都國,有華胥之淵,乃閬中渝水地也。”

明曹學佺著《蜀中名勝記》其記載俱同,清《閬中縣誌》載:“太昊伏羲氏,母華胥,居於地華胥之渚,孕十有二載而降生於仇夷,長於起城。《路史》注,所都國有華胥之淵,乃閬中渝水地也”。嘉陵江舊稱渝水。

華胥,傳說是中國遠古帝王伏羲的母親,曾居於閬中,並在此孕育了伏羲。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閬中華胥廣場


2、新石器時期賨人在閬中生息

查中國《考古》1983年6期,載:“《四川嘉陵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一,閬中縣蘭家壩遺址,位於城關附近沙溪公社一大隊四生產隊江邊臺地上,臺地距江面20米,長約100米,寬約100米。在沖溝和江畔斷面上,尚有遺物暴落出來……陶器、罐、釜、杯、缸、器蓋鈕、石器、斧、杵等,結語:採集的石器都是用於砍伐農耕的生產工具……陶器的種類與中原北方、長江中下游等農業部落相近。

由此可見這些遺址的居民們過著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的經濟生活……分析認為,閬中新石器文化是中原文化範疇之內的一種地方文化,它與陝西龍山文化和大溪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和往來,也受它們一定的影響。其時間大致相近,皆在殷周之前。”

查《四川文物)2002年5期42頁記載俱同。

查《三星堆與巴蜀文化)一書,王家佑、李復華《關於三星堆文化的兩個問題》文中載:“閬中遺址屬於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類型。”查《巴蜀考古論文集》一書,趙殿增《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文中載:“閬中蘭家壩遺址與三星堆遺址屬同一文化範疇……屬中興場類型。綿陽邊堆山遺址,漢源獅子山遺址,閬中蘭家壩遺址屬於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類型。綿陽邊堆山遺址距今4500——5000年(14C測定)。”所以,閬中蘭家壩遺址與上述諸遺址同一類型原始文化,距今也應在4500——5000年之間。

查《四川文物》2003年6期,徐光翼、林向、段渝等10人《羅家壩遺址筆談》一文載:“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羅家壩遺址,地下保存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遺存,屬賨文化。閬中有渝水,夾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漢祖入關,從定三秦,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愛習之,今“巴渝舞”是也……屬“賨文化”,“賨”是嘉陵江流域古老的原住民……

可見,新石器時期閬中賨人在閬中生息。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賨人戰舞:巴渝舞

3、戰國時期閬中為巴子國國都

查《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時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

查《四川通史》載:“戰國中期,巴在接連失去長江三關以後,川東之地已無險可守,而川中又面臨一個赫赫蜀國,巴王室只得退保閬中。”又載:“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冬十月平蜀,秦移師東進,取巴之江州、閬中,俘虜巴王,巴國由是滅亡。”

查《輿地紀勝》卷185引《九域志》轉引《圖經》載:“秦司馬錯執(巴)王以歸閬中。”

查清《四川通志》載:“閬中,屬貢梁州之域,春秋巴國別都。”

查清《保寧府志》載:“閬中縣古巴國別都。”

查《巴蜀古史論述・巴蜀的史蹟》載:“春秋時巴、楚有關的事既多在北境,可見當時是都在閬中。”

查清《閬中縣誌》載:“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

查《巴蜀史稿・巴蜀史大事年表》載:“公元前339年(周顯王20年)楚封廢子於濮江(今嘉陵江合川下游)號銅梁侯,巴為楚所逼閬中。”《益都耆舊傳》又載“公元前329年(周顯王40年),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直侯,與巴為好,巴時都閬中”。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巴人塑像

4、戰國時閬中為巴蜀早期三大城市之一

查《四川通史》載:“巴是文明古國,建有城市當無可疑。五都即是巴國入川后在川東先後建立的都城……都城是早期城市……”

又載:“巴以國都為中心形成的城市,政治軍事性質最為突出,而尤具軍事重鎮的特徵。”

查《三星堆與巴蜀文化》,段渝著《巴蜀早期城市的起源》載:“巴國都城已經開始發揮中心城市的功能,初具都市規模。”

查《四川通史·首批城邑的改造》載:“閬中城,傳為張儀築,然張儀攻下閬中後即返咸陽,可能還顧不上親自領導修建縣城。但視其為秦城是可以的。秦城址約在白沙壩(今文成)一帶。該城原利用三面環閬水為屏障,新築城不一定四面皆土城,亦有部分利用閬水為屏……但為秦城。”

查《四川通史·語言文字》載:“秦漢時……巴蜀地區,包括在成都、閬中、江州這樣的大城市,主要流行與漢字迥異的巴文字。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閬中古城

5、秦置巴郡治閬中並置閬中縣

查《四川通史·郡縣制的推行》載:“巴郡的設置,巴郡在巴蜀三郡中最先設立。《華陽國志·蜀志》說周郝王元年(前314)“置巴郡”。巴郡初期的治所可能在閬中。”

查《四川通史・大事年表》載:“公元277年,蜀郡守張若率兵攻打‘楚黔中、巫郡’之地,又收回部分被楚國佔領的巴地,巴郡治所由閬中遷江州,築江州城。”

查(四川通史・巴郡有屬縣12)載:“公元前314年,秦縣,閬中縣轄今地閬中、儀隴、蒼溪、南充、南部、西充、巴中部分、遂寧部分、蓬溪(應為蓬安),主要依據:《元和郡縣誌・山南道》,閬中秦為巴郡閬中一縣,最初可能為巴都治所。”

查清《四川通志》載:“秦為巴郡閬中縣,”又載:“秦置閬中縣。”

查清《保寧府志》載:“古巴國別都秦置閬中縣。”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閬中古城

6、 漢落下閎是世界傑出天文學家

查《史記》卷26曆書第4載:“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閎運算轉歷,然後日辰之度與夏正同。”

查《漢書》四・志一載:“以造太初曆,乃選治歷鄧平及長樂司馬可,酒泉侯宜君,侍郎尊及與民間治歷者,凡二十餘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閎與焉。都分天部,而閎運算轉歷。”

查《西漢會要》記載俱同。

查《漢書・考證》、《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舊唐書・天文志》、《舊唐書・律曆志》、《新唐書・天文志》、《新唐書・律曆志》、《太平御覽》、《宋史・天文志》、《元史天文志》、《天府廣記》均有記載。

查《二十五史補編》:《史記正訛》卷2、《曆書》節4、《史記三書正訛》、《史記三書釋疑》、《漢書律曆志正訛》、《漢書藝文志拾補》、《漢書藝文志條理》、《補後漢書藝文志)、《三國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考證》,《南北史補志》也均有記載。

查《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載:“落下閎巴郡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至前104年),為了改革曆法,徵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存,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制(太初曆)。制定後,漢武帝請他擔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

查《中國曆法表)載:“序號7、歷名,《太初曆》(三統曆),創造者,(漢)鄧平、落下閎,制定年,前104年,行用年,前104後84,刊載文獻,《漢書・律曆志》。”

查《天文大事年表》載:“公元前104年,中國的落下閎改進赤道式儀器,定下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查《中國風俗辭典》載:“至漢武帝時,落下閎、鄧平等創制了《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

查清《四川通志》、《四川簡史》、《四川通史》、《四川古代名人》、明嘉靖《保寧府志》、清《保寧府志》、清《閬中縣誌》等地方誌均有記載。

查查有梁著《世界傑出天文學家落下閎》載:“落下閎的貢獻:研製渾儀和渾象,開創‘渾天說’,制定《太初曆》,構建了中國古代關於‘宇宙圖象’的‘代數結構’。‘落下閎系統’是一個可與‘托勒密系統’媲美的宇宙系統,稱落下閎為‘中國古代天文學集大成者’當之無愧。稱落下閎為‘世界傑出天文學家’,合情合理。”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閬中落下閎塑像

7、兩漢時期閬中文化優於江州(今重慶)

查《華陽國志・序志》載:兩漢三國巴郡士女目錄: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查《巴蜀古史論述》載:“巴郡士女,前漢十三人,其十ニ皆閬中人,後漢以下始見江州、墊江各縣人物,可見巴郡文化發達最早之地是閬中,武王封宗姬於巴自應在閬中。”

又載:“巴郡士女,前漢十三人,閬中十ー人;後漢三十九人,江州僅三人。見兩漢之世,江州文化遠不及閬中,足知姬姓之巴子在北而不在南。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漢代仕女壁畫


8、南宋時期四川宣撫司治閬中

查《四川通史》載:“四川宣撫司,最初全稱為川陝宣撫處置司,曾治興元,閬州、利州、興州、河池等地。其長官宣撫使有便宜黜陟之權,直接統領諸將,指揮抗金戰爭,始置於建炎三年(1129年)張浚為宣撫處置使時。”

查《四川簡史》載:“1130年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害怕金兵再次進攻江南,不顧諸將反對,輕率地集結大軍在陝西向金兵發起進攻。九月,金兵同川陝方面的四十萬宋軍會戰於陝西富平縣。宋軍因指揮失當,遭到慘敗,張浚退奔四川閬中,巴蜀大震。”

查《四川古代名人》載:“南宋愛國名將張浚,1129年冬,治兵於興元(陝西漢中市)以圖中原。”又載:“1130年9月,激戰於富平,戰敗,退閬中。”

查清《保寧府志・職官志・政績》載:“張浚字德遠,綿竹人,四川宣撫,治閬中,馴兵破敵,遺民歸附曰眾,全蜀堵。”

查清《閬中縣誌》記載俱同。

查清《保寧府志》載:“鄭剛中字亭仲,婺州人,宣撫副使。初宣撫司治閬中,剛中奏利州在潭毒關內,與興洋聲勢接,遂移治利州。剛中有方略,分州路,肅軍政,複利州錢監,旋以忤秦檜罷。”查清《閬中縣誌》記載俱同。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

9、清初四川省會治閬中

查《四川通史》五冊載:“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四川,並打敗了張獻忠大西軍,但仍然面臨著在雲南建立抗清根據地,堅持抗清戰爭的大西軍的挑戰和四川抗清地主武裝的打擊,難以控制全川,致使四川一直動盪不安,只能偏隅川北保寧,並以此為據點向全川發展。清軍初入四川,雖曾企圖一鼓作氣控制局面,並深入到川南遵義地區,但因屢遭四川抗清武裝的頑強抵抗,又加上水土不合,難以立足,只好撤回川北保寧,以保存實力,準備再戰。四川巡撫衙門暫居於保寧城。”

又載:“順治十六年(1659),四川巡撫高民瞻,再入成都。順治十七年(1660),四川巡撫佟鳳彩開始在成都建立官署、孔廟等,成都城市建設起步恢復。直到康照四年(1665),原設保寧的四川政府機構才全部遷往成都。”

查《四川通史》大事年表載:“順治三年(1646)清軍進四川,張獻忠率部前往川北抵抗。順治四年1月,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犧牲,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將設在保寧的四川政府機構全部遷至成都。”

查《四川簡史》載:“1646年,清軍進駐川北保寧,並以保寧作為四川政權的據點,逐步向各地擴展。”又載:“1646年,除保寧、廣元一角有清軍駐守外,全蜀盡為抗清力量所控制。”

又載:“1659年,清巡撫高民瞻率軍奪取成都。至此,清王朝四川巡撫統治機關首次由保寧遷往成都建署。1665年,下川東戰事結束,至此,全蜀歸清王朝統治。從順治三年(1646)到康熙四年(1665)的20年間,省的建制一直保留著,全省領府12,州8,廳6。”

查《巴史新考》、《重慶及川東地區史蹟表》載:“《荒書》雲:順治三年(1646),冬十二月,清兵入川,進駐保寧。順治四年(1647)正月,清兵追取重慶,八月清兵攻遵義,九月攻忠州失敗,仍退駐保寧。”

查清《四川通史》載:“王遵坦字太平,山東益都人,順治三年,從肅王入蜀平張獻忠之亂,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時軍務未竣,飢疫相仍。遵坦披荊榛,坐戎幕。招輯流亡,極意撫卹,民氣漸芳。六年以勞瘁卒於閬中,有願學齋集尚戶王士正為之傳。”

查清《保寧府志》、清《閬中縣誌》記載俱同。

閬中歷史中的九大閃光點

閬中道署衙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