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日本是如何逆袭沙俄的

日本在发动日俄战争时其实并无必胜的把握。在日本御前会议就对俄开战问题进行讨论时首相伊藤博文表示:“本次战争陆海军均无胜利可能。”参谋本部次长、对俄战略计划制定者儿玉源太郎表示:“本次战争胜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如果俄军出兵1万,我军必须以3万之众迎击。” 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也表示:“我有日本军舰可能沉掉一半的思想准备。”日本决策层如此悲观的论调一方面固然来自于当时日本人潜意识中的白人的优越论,另一方面当时双方的实力差距的确很大: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沙皇俄国的疆域高达2280万平方公里;这时的日本由于在甲午战争中侵占了我国台湾,实际控制面积为41.42万平方公里,连俄国的2%都不到。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而日本人口约为4400万,相当于俄国的31.2%。1904年俄国的钢产量为272万吨,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而同年日本的钢产量为6万吨,相当于俄国的2.2%。这一年俄国的煤产量是2150万吨,位居世界第六,日本则紧随其后位居世界第七,其具体数字为1250万吨,相当于俄国的58%左右。这年俄国的年财政收入是20亿日元,这大约相当于日本的9倍。战前俄国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为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俄国海军则拥有200余艘战舰;相比之下日本陆军总兵力约为37.5万人,这其中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也只有大约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在疆域、人口、经济等支撑战争的潜力因素上也处于劣势。那么日本究竟有何底气敢于同俄国开战呢?为什么处于劣势的日本却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呢?

日俄战争中日本是如何逆袭沙俄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日俄战争是日本进行的一场豪赌。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日本的整个近代逐步崛起再走向崩溃其实就是一次次的豪赌:甲午战争面对清军、日俄战争面对俄军、日德战争面对德军其实日本都没绝对的必胜把握,可日本都赌赢了,直到日本试图在日美太平洋战争中再次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式却招来了大败。在日俄战争之前甲午战争的胜利大大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在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将北洋舰队列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舰队。当甲午战争爆发时列强普遍认为清军必胜——毕竟中、日两国的体量摆在那儿:一个是亚洲传统意义上的老大帝国通过洋务运动取得了诸多成绩,一个是弹丸小国刚经历明治维新还前途未卜。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成功战胜了亚洲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强国,甚至还从这个昔日的老大帝国割走了台湾并取得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台湾的资源和两亿两巨额资金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到日俄战争爆发时日本的国力早已突飞猛进。而甲午战争以小博大而取得成功的经历则助长了日本嚣张气焰。

日俄战争中日本是如何逆袭沙俄的


尽管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豪赌的因素,但也不能说日本就完全没一丝一毫的把握,否则也不敢轻易发动挑起战争。表面上处于劣势的日本其实也有不少优势:沙俄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远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俄国兵力薄弱的地区,毕竟这里距离俄国的中央核心地带实在太过遥远,漫长的战线对俄军的兵力调度和后勤补给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沙俄在远东部署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装备有148门炮、8挺机枪,部署在远东的太平洋分舰队有排水量合计19.2万多吨的60余艘作战舰艇;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部队有25万人,装备有1140门炮、147挺机枪,海军方面有排水量合计26万多吨的80艘战舰。考虑到日本本土距离作为战场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要比沙俄近得多,这意味着日本的战线要短得多,相应的后勤补给的难度也就小得多。这样一来在总体实力上呈劣势的日本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形成了明显的兵力、装备和后勤优势。然而俄军方面却对此视而不见,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战前的俄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日军方面则自三国干涉还辽以来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已偷袭旅顺的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

日俄战争中日本是如何逆袭沙俄的


事实上在战争即将爆发的2月8日白天一艘日本轮船就驶入俄国占领下的旅顺港,在停泊于港湾的俄国军舰上几千名水兵的眼皮底下将居住在旅顺的日本公民接走,这其中包括一名日本秘密特工,正是这名特工此前已将俄国13艘巡洋舰和战列舰、4艘驱逐舰的确切停泊位置在地图上一一标出。大约在同一时间俄国喀琅施塔得港口司令马卡罗夫专门致函海军部:提请该部注意旅顺舰队的危险处境并建议将舰队开进内港。马卡罗夫在信中说道:“如不采取这个措施,则我们将被迫于首次夜间突袭之后这样作,那就要为这个错误付出重大代价了”。马卡罗夫的判断完全准确,可他还是低估了日本人发动战争的速度——就在2月8日与9日的午夜之交时分旅顺港担任瞭望的俄国水兵发现了3艘日本军舰,可他们居然以为这些军舰是返回基地的俄军驱逐舰,等到发现那是日军军舰时为时已晚。这时俄国舰队仍在外港且没有采取任何必要的防护措施。结果在开战的一瞬间日军军舰在海岸灯塔和俄舰探照灯光照射下用鱼雷击沉了俄国海军的“太子”号和“雷特维赞”号战列舰、“帕拉达”号巡洋舰。当旅顺港的俄国水兵已和日军军舰正式交火之后正在城里庆祝司令夫人命名日的高级军官们仍蒙在鼓里,尽管他们隐约听到从港口传来的炮声,却以为那只是俄军士兵在进行实弹射击演练,直到黎明时分返回港口的军官们看到被日军袭击后的战舰残骸才知道战争已然爆发。战争爆发一个月后的1904年3月8日最早建议将舰队开进内港的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罗夫被任命为新任太平洋分舰队司令赴旅顺就职,马卡罗夫到任后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布雷,防止日军登陆并从后面威胁旅顺基地。同时改善旅顺港口的防御,加紧修复被打坏的舰艇,经常派遣舰队出海活动,加强战备训练。他还命令海参崴舰队在日本海积极袭扰日军海上交通线,以便分散日方对旅顺的压力。马卡罗夫这些措施在短短几周内完全恢复了俄军士气,扭转了被动应战局面。3月11日马卡罗夫在到任的第3天便率舰队出港,自3月22日起马卡罗夫率舰队几次打退日军进攻,自4月11日起俄军已由消极防御状态转为主动出击。面对俄军的反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抓住俄军欲扭转战局而急于出击的心理于4月12日深夜派遣军舰在旅顺港外秘密布放水雷,翌日拂晓又派出第三战队军舰在旅顺港外诱敌。当时正值俄驱逐舰自外活动归港,遭到日驱逐舰围攻。马卡罗夫急遣“巴扬”号相救,又遭日第三战队军舰围攻。于是马卡罗夫亲率舰队驶出港口迎战并奋起直追撤逃的日舰。当发现日军主力舰队早已列阵以待,便当机立断下令各舰返航。返航途中他乘坐的装甲舰“彼得罗巴甫罗夫斯克”号触发水雷,引起舰上的水雷及主锅炉、弹药仓连续爆炸,遂即沉入水中。被俄国人寄予厚望的刚刚上任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马卡罗夫就这么触雷身亡了。新任司令威特赫夫特不再采取积极行动,日军就此掌握了制海权。

日俄战争中日本是如何逆袭沙俄的


任何一场现代化战争都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在整个日俄战争过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挥体系、后勤补给、战费筹措、情报搜集等方面的表现可谓有天壤之别:当时俄军的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修通,以致于从欧洲到中国东北有将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昼夜却只能开2-3列军车,这就使俄军的后勤补给效率极其低下。事实上俄军的后勤补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当混乱: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箱一车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的战术指导思想还停留在19世纪前期拿破仑战争时代那种冷热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战。自负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还向前线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员干预前线的军事指挥,结果前线将领和来自圣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员之间的矛盾极大阻碍了俄军的作战效率。日军充分利用来俄军缺乏战争准备的有利条件以偷袭的方式消除旅顺方面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在夺取制海权之后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集中优势兵力在俄军援兵到达前歼灭俄军于辽阳、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战中携带有重机枪和火炮的日军骑兵打败了三倍于己的哥萨克骑兵。黑沟台会战日军骑兵以8千人的兵力顶住了11万俄军进攻达三天,用机关枪再次打败俄军。当前线日、俄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日本驻英国财务官高桥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为日本募集战争经费,仅在第一次小试牛刀中就募集到一亿日元,这不仅为日本筹措到了战争经费,同时将英、法、美、德等国的资本财团拉拢到日本一边,从而切断了俄国获得外部资金的来源,可以说这是日俄战争中在经济战线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沙皇俄国一直以来就有各民族的监狱牢笼之称,尤其是在沙皇政权统治末期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相当尖锐: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这极大牵制了沙俄的精力。与此同时俄国同其他列强也存在诸多纠纷:长期以来沙俄南进以获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国策令英、美等国极为警惕:在日俄战争前从1813年起英、俄就围绕中亚展开了大博弈;1899年新兴的美国向在中国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原则,结果只有沙俄拒绝回复。日本利用俄国同英、美的矛盾与英国缔结英日同盟,与美国形成事实上的盟友关系,日俄战争中日本获得了来自英、美的巨额贷款,而针对同俄国有盟约的法国则利用德国的力量加以牵制。

日俄战争中日本是如何逆袭沙俄的


随着战局对俄国日益不利起来之后沙皇政府决定从波罗的海舰队(后来加上黑海舰队)抽调舰船编组成“太平洋第2分舰队”开往远东增援。这支混合舰队拥有各型主要战舰38艘、辅助舰船约20艘,下编两个大队(后来又增加1个大队),由罗日杰斯特温斯基海军中将统一指挥。这支仓促拼凑起来的舰队甚至是在某些舰只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就出海了,然后一边航行一边安装。临时拼凑起来的官兵战术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而对沙皇政权相当不满。原定1904年7月中出发的太平洋第2分舰队因为各项准备工作的不充分而不得不推迟到10月中旬出发,由于日本的盟友英国掌握着世界范围内的海上优势,以致于这支舰队不得不千方百计绕过英国控制的海域,因此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而是从波罗的海经非洲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这意味着这支舰队需要航行3万公里,而中途一个基地也没有。由于之前日军的一系列胜利已使俄军患上了严重的恐日病,这支恐慌情绪已发展到草木皆兵的地步,甚至出现了日本的秘密舰队已到达北欧海域的谣传。在这种恐慌的氛围下俄军官兵见到外国船就以为是日本舰队而盲目开炮,有时俄军军舰之间甚至会将对方误认为日本军舰而互相开炮。10月21-22日夜间这支舰队在北海击沉击伤英国渔船,由此引起了国际风波,英国政府借此向中立国施压,使其不得向俄国舰队提供方便。这样就使俄国无法通过中立国港口进行补给,俄国舰队不得不尽可能多装些后勤补给物资,以致于甲板、机房、洗澡间、军官卧室全都堆满了燃煤,既降低了航速,又影响工作和卫生。舰队经过赤道海域时俄军官兵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非战斗减员情况极为严重,连司令官罗日杰斯特温斯基也病倒了,副司令福克萨姆更是重病垂危,士气已然低落到极点,士兵自杀乃至兵变的事件一再发生。与此同时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早已严阵以待:1905年5月14日上午罗日杰斯特温斯基海军上将指挥的、由50艘战舰组成的波罗的海舰队驶出法属安南(今越南)的金兰湾,日本方面在请报上的优势再次体现出来——日本联合舰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得知了波罗的海舰队出港的消息。27日下午1点55分左右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与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迎头相遇。中国兵法中有一句老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说士气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从波罗的海出发时几乎草木皆兵的俄军官兵在经历长达220天的远航后已疲劳到极点,以致于侦察人员竟没发现敌情,因此从战斗一打响就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这次对马海战中双方各有装甲主力舰12艘,但日舰的航速为18-20节,这高于俄舰的15.5-18节,日军舰炮的射速为每分钟360发,而俄军为每分钟134发。战斗过程中日军舰只在临阵时进行了“敌前大转弯”,从而形成“一”字横向展开的战斗队形,集中优势火力,将呈“|”纵向驶来的俄国军舰逐一击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