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怎樣形成的?得了肺炎該怎麼做?



肺炎是怎樣形成的?得了肺炎該怎麼做?


導讀:肺部是我們人體到五大器官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一個器官。其中肺炎是常見的呼吸疾病之一,是由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真菌等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

病原體進入體內,不一定引起發病,這是因為人體有一整套防禦機制。

肺炎是怎樣形成的?得了肺炎該怎麼做?


呼吸道的防禦機制有:鼻咽過濾、會厭反射、咳嗽反射、呼吸道黏液纖毛清除功能、體液免疫細胞免疫

當機體的抵抗力受到損害,足夠數量的病原菌到達下呼吸道,破壞防禦機制或有強毒力的致病菌侵襲可導致發病。

肺炎是怎樣形成的?得了肺炎該怎麼做?


肺炎是怎樣形成的?得了肺炎該怎麼做?


其發生有兩種方式:

1、病原體由其它途徑進入血液,進而侵入肺內。

肺內血管象樹一樣分支廣泛,毛細血管與肺泡內皮細胞距離很近,所以病原體易滯留於肺泡或肺間質內而發生繁殖,進而出現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浸潤,漿液滲出。

漿液含有多種營養成份,是良好的培養基,有利於細菌的生長,並使感染藉助液體流動或通過肺泡間孔和細支氣管向鄰近肺組織蔓延。

病原體可以被包圍在白細胞之間,最後通過白細胞表面的吞噬作用而被消滅,通過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及自身白細胞的吞噬作用,病原體可逐步被消滅,使肺部炎症得以控制。

2、病原體由周圍環境經上呼吸道吸入肺內。

吸入是常有的現象,5%的正常人及70%神志受損的人在睡眠時有吸入,吸入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引起肺炎的病原很複雜,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多種。

其中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最為多見,達83%,居首位。

在世界範圍內,有5%~10%的健康成人和20%~40%的健康兒童都攜帶有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一般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但多數無致病力或致病力極低。肺炎球菌能否致病,主要取決於細菌對組織的侵襲能力和機體抵抗力。

肺炎恢復需要良好的家庭護理

良好的家庭護理對肺炎患者的恢復很重要。發熱的患者要臥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要多吃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有胸痛的患者較好採取患側臥位或者用寬膠布固定患側胸廓,目的是減少胸廓的活動以減輕疼痛,在咳嗽、深呼吸時用手或枕頭壓緊胸壁,也可減輕疼痛。

有一點對於肺炎患者很重要,就是要注意咳嗽和咳痰。

咳嗽、咳痰對機體起到自淨和防護作用,因此,肺炎患者不能盲目止咳,應鼓勵患者每隔1小時進行1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臥床患者應注意翻身,家屬可每隔4小時為患者拍背排痰1次。

對年老體弱者,家屬要特別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尤其在發病初期的24小時,要注意其一般狀況,如呼吸、脈搏、體溫、血壓等。

治肺炎要用對抗生素

肺炎是怎樣形成的?得了肺炎該怎麼做?


確診肺炎還要經過醫生聽診、驗血、拍胸片等。肺炎患者的胸片可表現為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等,有的還會有胸腔積液。

肺炎治療主要是抗病原菌治療,關鍵是要正確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療程應為14天。

抗生素用得不對,要麼沒有作用,要麼可能造成耐藥性。近年來,由於肺炎球菌對抗生素已經產生不同程度的耐藥性,給肺炎的治療帶來了一定困難。

治療肺炎的同時,還要治療原有疾病、提高免疫力,如糖尿病、腫瘤患者合併肺炎,應積極控制原有疾病。

此外,保證攝入充足的熱量、營養、蛋白質等,對維持體內水電解質的平衡、祛痰、解熱鎮痛等也很重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