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慫,在家橫”的孩子,暴露出“仁慈教育”的真相,別再錯了

很多家長髮現,自家寶寶在家裡一副小皇帝做派,可出門在外時卻成了膽小怕事的“鵪鶉”,時刻都要躲在父母身後。

“外慫內橫”的寶寶如何教育?這讓家長操碎了心

寶寶家裡稱大王、外面秒變慫,寶媽叫苦不迭:“這可怎麼辦?”

有一次,我回家發現忘記帶鑰匙,鄰居好心邀請我去她家蹭飯,我終於見識到鄰居寶寶的另一面。

“在外慫,在家橫”的孩子,暴露出“仁慈教育”的真相,別再錯了

有一次,我回家發現忘記帶鑰匙,鄰居好心邀請我去她家蹭飯,我終於見識到鄰居寶寶的另一面。

吃飯時,所有的菜都要擺在自己面前,爸爸媽媽想吃什麼還要經過他的同意

一頓飯吃得雞飛狗跳,孩子爸媽對著我不住地道歉:

“在外慫,在家橫”的孩子,暴露出“仁慈教育”的真相,別再錯了

一頓飯吃得雞飛狗跳,孩子爸媽對著我不住地道歉:

我很疑惑:“我每次看到孩子,孩子都很乖啊,今天這是怎麼了?”

孩子媽嘆了口氣:“哎,這孩子就是在家橫,在外慫,我和孩子他爸都是無計可施。”

在外慫,在家橫?家長“仁慈教育”害娃不淺,孩子感知差異都畸形了了

▷▷家長“仁慈教育”造就“安全堡壘”

“孩子還小”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也是家長對孩子溺愛、實施“仁慈教育”的藉口。從衣食住行到行走坐臥,家長恨不得全權帶孩子做好,彷彿這才是保護孩子,並美其名曰“仁慈教育”。

可這樣的“仁慈”無疑過了頭,讓孩子產生一種自己置身於“安全堡壘”的錯覺:爸爸媽媽會替我做好所有的事;爸爸媽媽會包容我所有的錯誤。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把家庭當作情緒發洩場所,把父母當作情緒發洩對象,“家裡橫”自然會養成

“在外慫,在家橫”的孩子,暴露出“仁慈教育”的真相,別再錯了

▷▷家長“仁慈教育”讓孩子懼怕外部世界

家長的大包大攬讓孩子覺得家是堡壘,是安全的,父母是可以無限包容自己的,所以自己可以撒歡,可以翻天。但是當堡壘“消失”了,父母“不見”了,孩子置身於“堡壘”中的安全感就會忽然消失,就會生出對周遭世界的恐懼和對陌生人的防備,所以當玩具被奪走了、自己被欺負了,寶寶也只會去媽媽懷裡找慰藉。實際上這是寶寶欠缺獨立性和自主性的表現。

父母的“仁慈教育”要為寶寶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負責。培養獨立的寶寶需要父母的適度“放手”, 過度給予、大包大攬的“仁慈”式帶娃只會讓寶寶丟掉獨立自主的能力。

“仁慈教育”不可取,如何讓孩子擺脫“在外慫,在家橫”

▶▶慣娃其實是害娃

家長過度慣孩子會使孩子在家安全感圍繞,在外膽小怕事,這對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是極大地阻礙。所以家長要斬斷溺愛的觀念,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大包大攬

▶▶好規矩很重要

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在家翻了天,說到底還是家裡沒有規矩可遵照。家長可參照校園的要求,逐步改掉孩子的壞習慣。比如要求孩子按時吃飯、睡覺、幫媽媽做家務,適當增加一些閱讀、繪畫等親子活動,

減少孩子在家裡和在外的安全落差感

“在外慫,在家橫”的孩子,暴露出“仁慈教育”的真相,別再錯了

▶▶適當 “示弱”可幫娃

孩子對大人“橫”,是覺得大人是“超人”,無所不能,所以不顧及後果。家長適當的“示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獨立性和責任感

家長可以告訴寶寶自己很累,需要寶寶照顧,需要寶寶幫助自己做家務,讓寶寶體會到父母的“脆弱”,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

這會讓寶寶知道作為家庭成員是要付出的,樹立起獨立性和責任感,有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擺脫“在家橫,在外慫”稱號

當發現孩子在外慫,在家橫時,家長不要一味把責任往孩子身上推,而是應反省自己“仁慈教育”的方式,不要讓溺愛毀了孩子。

寶媽們,你家孩子有類似的情況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您轉載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加入粉絲圈瞭解更多內容,更多育兒知識一起分享,限時免費中歡迎加入。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外慫,在家橫”的孩子,暴露出“仁慈教育”的真相,別再錯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