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80%的习惯,可以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技巧“30天计划”来达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习惯还需要一些进阶的技巧,才能成功坚持下来。

以下这些进阶性技巧不是单纯凭经验总结,而是每个都有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依据的。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1.改变思维认知

孩子不够努力,对自己变得更好没有主动性、没有信心,这些思维习惯改变起来,比改变行为要难。让孩子做一件事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让孩子主动、自发地做一件却很难。通过讲道理、说教的方式,让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孩子改变思维习惯。常见的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提醒强化

没有人能一直保持乐观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时间,通过一些方式让孩子变得乐观一些。在书桌旁贴上励志的标语,朗诵或者背诵一些句子,调动起积极情绪,使之成为习惯。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并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思维习惯。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方法二:心锚法

细心捕捉孩子学习、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时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悦之中时,通过一些特定的动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时说声“Yeah!”。多找到这样的机会,重复同样的行为。那么以后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做同样的动作,说同样的话,就能调动孩子成功时刻的感觉,提高信心。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方法三:先行动,后思考

提醒强化、心锚法可以作为良好的开始,但是真正实现改变只有靠行动。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价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强训练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乐,就去做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觉很难,一旦开始行动,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要让孩子做个“行动派”。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改变思维习惯,要将行为上的改变,与强化手段向结合。改变了行为,思维会随之改变。改变孩子的心理状态,要让孩子学会设立目标、改变行为习惯,并且使这些习惯长期持续,行动能带给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借助外力

当孩子的内动力和自制力不足时,可以考虑两种方式。一种是目标拆解,另一种是借助外力。

目标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个单词很难,那么就把本次目标拆解为每天10个,以此来降低难度。

外力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包括公开承诺,和设置奖惩条件。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方法一:公开承诺

公开做出承诺,就是告诉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来30天要坚持的习惯。公开做出承诺,成功的动力比把计划闷在自己心里时大得多。

方法二:设置奖惩条件

设置奖惩是很多家长都曾使用过的方式,但是多数是以物质奖励的方式。其实,时间、精力和其它资源都可以作为奖惩条件。

设置奖惩时,最好和要实现的计划相关,比如培养孩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奖励可能是他喜欢的一套读物,这要比奖励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触发点

习惯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行为组成,以孩子玩游戏举例,包括的过程和行为可能有:

  • 产生玩游戏的冲动
  • 找手机,如果没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开手机,找游戏
  • 打开游戏
  • 开始玩

“触发点”就在这一系列行为链条的开端。把握好链条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个过程和结果。

我们通常理解的习惯,比如“爱学习的好习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习惯,而是需多微小习惯的组合体。这些微小的想法、行为联结在一起,组成我们常说的习惯。

触发点,就是触发你执行某个自动化行为的信号。找到这个信号,并强化它,就能使习惯更容易坚持。而且,触发点也同样适用于培养那些用不着做规划的小习惯,比如饭前洗手、出门前检查背包之类的。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触发点由两部分组成:触发条件和仪式。

触发条件

外部的人或环境施加的影响,就是外部触发条件。要想稳定、有效地触发孩子的行为,需要探索和尝试更多外在触发方式。这些触发条件要形象或者显而易见,容易被成功捕获。

孩子总是忘记带课本、作业、文具也很让人头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孩子“别总丢三落四的”,这种方式除了能够发泄一下情绪,求得一点心安之外,起不到什么作用。和孩子一起尝试,在书包上挂个透明小袋子,里头装上物品检查表,通常会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没有明显的外在触发的情况下,一些念头也会出现在脑海里,促使人执行一些行为,这就是内在触发点。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当孩子从某个行为中得到好处、获得好的体验时,内在的行为触发点就会慢慢出现。比如,孩子回到家里,不需要提醒,很快就想到应该去写作业。

仪式

电视里的剑客动手之前,用手指轻拂剑身,乒乓球运动员对着球拍哈气,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仪式”。所谓“仪式”,就是一套简洁的行为模式,它能够给孩子提供仪式感,让孩子快速进入状态。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起床之前伸展身体,然后说一声“起了”,习惯这样的仪式之后,起床可以不再那么费劲,而且可以快速让头脑清醒起来。写作业之前,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做几个深呼吸,可以让孩子快速平静下来,做作业更专注。

4.一致性

保持习惯的一致性,和“触发点”道理相近,但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习惯更加整齐有序。比如孩子每天写作业的时间、地点、时长、内容,基本固定。

一致性程度越高,习惯就越容易坚持。每天固定时间上班的人,比起不打卡或者自由职业者,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通常更加容易。提高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使习惯成形:

方法一:固定时段

每天在同一时段实行计划,比如在同一时间睡觉、同一时间起床、同一时段写作业,可以提高孩子习惯的一致度。

如果时间点不能固定,那么就将某一个特定事件作为参照物。比如每天放学后有不同的活动安排,回到家里的时间点不一致,不能保证“5点就开始写作业”。那么就改为“回到家后15分钟开始写作业”。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方法二:以日为单位

每天进行一次,可以使习惯更加连贯,这要比每周3次更容易坚持。很多家长给孩子做的计划,一周里边每天的事情都不同,这样的计划通常很难坚持下来。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方法三:活动方式一致

具体活动内容上保持一致,可以提高习惯的一致性。比如“每天背10个单词”,就比“每天学20分钟英语”一致性要好得多。

在最初的几个星期,保持习惯的一致性是很有益的。但是,习惯基本成型之后,要适当提高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使习惯发挥更大的作用。

5.替代理论

替代理论主要用在“改掉”一个已有的不良习惯。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摆脱坏习惯,因为坏习惯所依存的环境触发因素、内在需求、大脑奖励机制不可能被消灭,所以只能用其它习惯来替代它。比如,你想让孩子改掉每天一直玩游戏的习惯,那就要仔细思考和去发现,玩游戏这个行为到底满足了孩子的哪些需求,然后再去寻找适合的替代活动,去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不玩游戏。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运用替代理论,改变孩子的习惯,有以下几个好处:

好处一:降低改变的难度

在戒除一个“不良习惯”的时候,孩子就会去想“我现在干点什么呢?”,比如不让孩子玩游戏,他却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这个时候,找到一个替代活动,可以让孩子的过渡期变得容易得多。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的过程,其实都是一个替代的过程。不看电视、不玩游戏,那么这个曾经的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就需要重新安排,来做其它的事情。

重新安排、重新适应,通常需要好几天时间,带来不小的压力。运用替换理论,就能让孩子更轻松地度过充满压力的最初10天,也就是“全速起跑期”和“疲惫放缓期”。

好处二:强化某个替代习惯

应用替代理论,可以使“不良习惯”的根除更加彻底,不容易反复。一般来说,想戒掉孩子的“游戏瘾”,会用一些更加有益的习惯来替代,比如阅读、运动。

如果替代活动太多,孩子可能无法专注于其中任何一项,使之成为一个稳固的“替代习惯”。

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强化,容易成为一个稳固的好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替代玩游戏,那么在孩子的计划受阻,蠢蠢欲动想玩游戏的时候,他可以选择去读书,而不是违背承诺去玩游戏。

好处三:平衡内在需求

一个习惯再不好、再负面,也有它有用处的一面。玩游戏在很多父母眼里是“恶习”,但是它可能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

应用替代理论,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来替代玩游戏的习惯,可以满足孩子同等的需求,而不是否定和压制孩子的内在需求。

6.习惯回路

如果一个行为能给孩子带来奖励和享受,那么孩子更可能会坚持这个行为,成为习惯;反之,如果一个行为总是给孩子带来惩罚和痛苦,那么孩子就不太可能长期坚持它,时间再长也很难形成习惯。能让孩子长期坚持的,一定是那些能够给他带来自愉悦,带来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价值感的事情。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这6个进阶技巧,让难养成的习惯变容易

所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其实很简单:带来的快乐要多于痛苦。

在短期之内,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运用习惯回路,可以保证短期之内,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大于负面效果,帮助孩子平很新旧习惯切换过程所带来的愉悦感和痛苦感。

方法一:行动内容趣味化

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有趣的方式。口算、数感练习,可以是枯燥的做题,也可以是“24点”扑克游戏。曾经有一个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口算能力,在墙上挂一张写满数字的大纸,然后和孩子一起丢沙包,打中哪两个数字,就要说出相加、相减的结果。结果孩子玩得乐此不疲,口算能力提高非常快。

方法二:建立正面关联

建立正面关联,是把新习惯和其它一些美好的体验联系起来。这和设置奖励不太一样,奖励可以是随心所欲挑选的,而这些美好体验要经过深思熟虑、精挑细选,目的是和习惯之间建立正面而深刻的关联,对成功起到促进的作用。比如,有个家长,每次买东西带着孩子,让孩子帮着计算买的东西花了多少钱,然后看看余下的钱还能买些什么东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不但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对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对于比较难于形成的习惯,应用这些进阶技巧,可以让改变习惯的计划,进行得更加顺利。但是要注意,对大多数习惯来说,这些进阶的技巧不是必需的,它们用基本技巧就完全可以搞定,这个时候如果盲目使用进阶技巧,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计划和执行变得复杂化。

所以,是否要应用这些进阶技巧,要把握好一个原则:能否使计划更容易进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