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墓地:堪比皇陵,不願葬老家,袁克定想改“陵”遭強烈反對


【青白石橋】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國人的指責中病死,終年57歲。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之後送到安陽袁林下葬。袁世凱有遺言,“扶柩回籍,葬我洹上。”袁世凱墓地又稱袁林、袁公林,它位於河南安陽洹水北岸之太平莊,這裡距離殷墟只有幾公里遠。

【巨大的碑樓門】袁世凱的老家在河南東南的項城,為何死後卻葬在了河南最北部的安陽呢?從目前可以查閱的資料來看,袁世凱早在1910年就對自己墓地做了安排。當年6月,袁世凱在致端方的信中寫道:“兄衰病日增,行將就木,牛眠之區,去冬已卜得一段。”

【神道兩側的石象生】袁世凱自己的想法是葬在太行山中,這點得到了袁克文的承認,“昔先公居洹時,曾自選窀穸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曠,永安之所也。”袁世凱死後,大家決定按照袁世凱的遺願來辦,結果遭到長子袁克定強烈反對,他堅持要把決定將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


【袁世凱碑亭】按照袁克定的想法,袁世凱墓地應該命名為“袁陵”,徐世昌不同意。徐世昌給出的理由也非常有道理,“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此時若採取袁陵之名,實為不妥。林與陵諧音,《說文解字》上所載陵與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一舉兩得。”

【三進門】墓地佔地面積約138畝,該墓地於1916年6月修建,歷時兩年竣工,總耗資75萬銀元。在75萬銀元中,北洋政府出資50萬,其餘部分由袁世凱北洋舊部個人捐款,多者都是現幣一萬元,少者也沒有低於兩三千元的。

【景仁堂】景仁堂是袁林最主要的木構建築,也是祭祀袁世凱的饗堂,為單簷歇山頂建築,上覆綠琉璃瓦。大門的每一扇門板上,均有橫七排、豎七排的銅門釘。銅門釘的排列與數量,一方面起著裝飾門楣的作用,另一方面更是袁世凱僅次於帝王的身份象徵。

【袁世凱穿過的龍袍】袁世凱墓地的修建採取招標的形式,“仿明陵而略小”,採用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目前從南向北的主體建築依次為:土照壁、糙石橋、青白石橋、牌樓、望柱、石像生、碑亭、值房、大門、配殿、景仁堂、鐵門、石五供和墓冢。

【墳冢區的大門】袁林在修建過程中有不少創新的修建方式,除了中國傳統的木、石結構外,還採用西方的建築方式。這裡面的突出代表就是“混凝土版築之法”,比如牌坊便是用鐵筋洋灰石子建築而成。

【石五供和墳冢】根據之前的計劃,袁世凱墳冢區也準備“採混凝土版築之法為穹室,而隧道、石門、石牆等工附之”,但是由於時局動盪加上經費有限,最終僅“四周用混凝土堅築……併為袁公夫人預留附葬吉穴,別為隧道於左方。”

【墳冢上的刻字】袁世凱的墳冢整體呈圓形,由三層墓臺隆起,仿照美國總統格蘭特的“瀕河廬墓”的形制建成。主要建築有圓丘式的墓臺、古羅馬式漢白玉石柱、虎皮牆、鐵欄杆等。值得一提是,袁林從修建至今,百年來從未遭到破壞,這是一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