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墓地:堪比皇陵,不愿葬老家,袁克定想改“陵”遭强烈反对


【青白石桥】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国人的指责中病死,终年57岁。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之后送到安阳袁林下葬。袁世凯有遗言,“扶柩回籍,葬我洹上。”袁世凯墓地又称袁林、袁公林,它位于河南安阳洹水北岸之太平庄,这里距离殷墟只有几公里远。

【巨大的碑楼门】袁世凯的老家在河南东南的项城,为何死后却葬在了河南最北部的安阳呢?从目前可以查阅的资料来看,袁世凯早在1910年就对自己墓地做了安排。当年6月,袁世凯在致端方的信中写道:“兄衰病日增,行将就木,牛眠之区,去冬已卜得一段。”

【神道两侧的石象生】袁世凯自己的想法是葬在太行山中,这点得到了袁克文的承认,“昔先公居洹时,曾自选窀穸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旷,永安之所也。”袁世凯死后,大家决定按照袁世凯的遗愿来办,结果遭到长子袁克定强烈反对,他坚持要把决定将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


【袁世凯碑亭】按照袁克定的想法,袁世凯墓地应该命名为“袁陵”,徐世昌不同意。徐世昌给出的理由也非常有道理,“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此时若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一举两得。”

【三进门】墓地占地面积约138亩,该墓地于1916年6月修建,历时两年竣工,总耗资75万银元。在75万银元中,北洋政府出资50万,其余部分由袁世凯北洋旧部个人捐款,多者都是现币一万元,少者也没有低于两三千元的。

【景仁堂】景仁堂是袁林最主要的木构建筑,也是祭祀袁世凯的飨堂,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上覆绿琉璃瓦。大门的每一扇门板上,均有横七排、竖七排的铜门钉。铜门钉的排列与数量,一方面起着装饰门楣的作用,另一方面更是袁世凯仅次于帝王的身份象征。

【袁世凯穿过的龙袍】袁世凯墓地的修建采取招标的形式,“仿明陵而略小”,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目前从南向北的主体建筑依次为:土照壁、糙石桥、青白石桥、牌楼、望柱、石像生、碑亭、值房、大门、配殿、景仁堂、铁门、石五供和墓冢。

【坟冢区的大门】袁林在修建过程中有不少创新的修建方式,除了中国传统的木、石结构外,还采用西方的建筑方式。这里面的突出代表就是“混凝土版筑之法”,比如牌坊便是用铁筋洋灰石子建筑而成。

【石五供和坟冢】根据之前的计划,袁世凯坟冢区也准备“采混凝土版筑之法为穹室,而隧道、石门、石墙等工附之”,但是由于时局动荡加上经费有限,最终仅“四周用混凝土坚筑……并为袁公夫人预留附葬吉穴,别为隧道于左方。”

【坟冢上的刻字】袁世凯的坟冢整体呈圆形,由三层墓台隆起,仿照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濒河庐墓”的形制建成。主要建筑有圆丘式的墓台、古罗马式汉白玉石柱、虎皮墙、铁栏杆等。值得一提是,袁林从修建至今,百年来从未遭到破坏,这是一个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