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內外科區別及醫生差異

01

眼下時興網絡問診,我常在網上看到一些頗為奇特的醫患問答。

一病人詢問:醫院的內科外科有什麼區別?

一醫生回答:所謂內科就是診斷和治療內科疾病,外科就是診斷和治療外科疾病。

這種答法,等於沒答。

“什麼是內科,什麼是外科”,其實很多醫生都沒搞清楚。有一次我問一群年輕醫生這個問題,他們都很茫然。不過醫生比患者好,知道哪個病該看哪個科。譬如病人得了個痔瘡,他們會認為若是“內痔”便看內科,若是“外痔”便要看外科。而醫生都知道該看外科。

閒談內外科區別及醫生差異

02

那到底什麼是內科,什麼是外科呢?

從表面上看,內科是診斷和治療身體內部疾病的科室,外科是診斷和治療身體外部疾病的科室,但這肯定不正確。闌尾炎是身體內部疾病,卻大多屬於外科。

於是有人說,內科就是病人吃藥輸液的科室,外科就是醫生動手動刀的科室。這樣的解釋大體正確,但沒有觸到實質。

內科外科的區別在於患病部位是否看得見,摸得著。

看不見,摸不著(病變器官在診治過程中一直藏在內部),就是內科。看得見,摸得著(病變器官可以通過切開或其它方法,從內而外暴露)就是外科。

因為這個原因,內科多以身體的各個系統分亞專業科室,如消化內科、呼吸內科。而外科多以身體的具體部位分亞專業科室,

如肝膽外科、手外科。

閒談內外科區別及醫生差異

03

專業的差異,導致了醫生的差異。

內科醫生治病,因為看不見,摸不著,總是囉裡囉嗦問診、不厭其煩查體和做一大堆檢查。然後跟病人說:“你這個狀況嘛!可能是這個病,也可能是那個病,現在還不大搞得清楚”。

病人急了,問:"那什麼時候才能搞清楚呢?"內科醫生充滿愛憐地看著病人,真心地回答:“可能永遠都搞不清楚,只有試一下用藥的效果。”

這一說,雖語出至誠,但病人內心往往是崩潰的。

外科醫生則乾脆得多:“你這個狀況,是不清楚。但這有什麼要緊?切開一看就清楚了。”“切開?”病人一驚,問:“切哪兒?”外科醫生不答話,用手往胸部一劃。

病人立馬全身打顫,嚇得發抖,問:“切開有危險嗎?”外科醫生答:“怎麼會沒有危險?喝水都還嗆死人呢!手術最大的危險,就是直接掛在手術檯上。”

病人內心已經承受不住了,求助似地說:“醫生,不要嚇我哦!我……!”還沒等病人說完,外科醫生又來了:“這不是嚇你,真地是這樣!”

話還沒完,病人已經癱下去了。

閒談內外科區別及醫生差異

醫院裡,表面看起來,內科醫生多儒雅,外科醫生多瀟灑。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外科醫生往往自覺更牛一些。在外科醫生眼裡,內科醫生哪是什麼儒,就是窮酸。就即便是儒,那也是腐儒(腐乳),一捏就碎。

不過,內科醫生是不服的。他們大多表面視金錢為糞土(當然,也有的視糞土為金錢的),往往不吃這一套。在他們眼裡,外科醫生就是工人,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類。

看看泌尿外科醫生,就是一個下水道工人。而骨科大夫,工具袋裡除了手術刀,還有鋸子、螺絲釘、螺絲刀等稀奇古怪的東西,那就是活脫脫一木匠。

動起手來,內科醫生不是外科醫生的對手。但動起腦來,內科醫生還是厲害些。有一內科醫生專門編排笑話嘲笑外科醫生。

一群醫生攜手上班,電梯提前關閉,大家一下著急。外科醫生忙伸頭擋著,因為他要保護手;內科醫生忙出手墊著,因為他要保護頭。看吧!外科醫生的頭都是被門夾過的。

04

不過隨醫學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狀況,就是有些病變器官是看得見,卻摸不著的。不要想歪了哈!這個看得見,摸不著的不是指那些敏感器官啊。

為什麼看得見,卻摸不著呢?

是因為新儀器的發明和應用,可以幫助醫生看到身體內部病變的結構,並同時治療。但這是摸不著的。

這個最厲害的就是X線下照射下的介入診療(如心臟內科的支架植入術和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另外內窺鏡、腹腔鏡、胸腔鏡下的縫合、切除等都是這一類代表。

這些新出現的技術,到底屬於內科,還是屬於外科,可就搞不清楚了。現實中是,外科或內科的這些醫生,哪個科的醫生先開展,這個技術就屬於哪個科。

所以,現實中的內科外科醫生的邊界已經開始模糊。“外子”和“賤內”,誰是誰,已經不重要。君不見,現在大量專業已經開設綜合科了嗎?

說到底,面對疾病,內科外科,終歸還是一家人啊!

呵呵!

閒談內外科區別及醫生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