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易創COO劉雨晴:成就感源於給客戶帶去更多的價值

採訪撰稿|三水

正文共4431字2圖

預計閱讀時間 12分鐘


齒輪易創COO劉雨晴:成就感源於給客戶帶去更多的價值


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各行業逐漸被技術改變,技術也推動了企業的信息化轉型。3月1日,知更鳥網對齒輪易創COO劉雨晴進行了專訪,訪談內容如下:

1

知更鳥網:

齒輪易創16年成立至今,劉總能給我們講一下創業時的初心嗎?

劉雨晴:

創業這件事情,初心和決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來說,齒輪的初心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講。

第一在行業發展上來說,隨著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不斷滲透,它幫助我們重塑著現實,讓原有的業務出現了新機,我們正在進入數字化經濟時代,不同產業行業需要技術的助力推動。

從我們這個行業現狀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個類型是大家所熟知的軟件公司,多以技術人才外包起家,解決人員勞動力的問題,但這個行業軟件外包行業的口碑並不太好,存在很多問題,例如交付、質量、迭代等等。

第二個類型是互聯網公司,他們更多的工作方式是通過他們接觸的客戶,整合這些客戶可能遇到哪些問題,判定這些問題可能被軟件怎麼去解決,推出一些標準化的產品,這個可能就是平時說的SaaS類企業。通常先帶個“藥單”去看病狀,這裡可以解決一部分明顯問題,但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深入,讓人們的思維模式發生了轉變,行業的規則開始不斷被打破、革新與重塑。

在這個時代裡,我們看到了不運營一輛汽車的知名出行公司,也看到了沒有一間房子的最大住宿服務提供商。互聯網技術不斷的深入到各個行業,我們處於這種軟件開發公司和SaaS公司中間的那一部分,是從產品諮詢的角度出發,幫助企業做技術解決方案的一家公司,以產品諮詢切入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所以這個是我們當時做齒輪的初心。

從16年到18年,這個時間算是齒輪易創的1.0版本,就是0--1的階段,下一個階段就是2.0版本。

軟件開發這個行業看上去門檻很低,但如果真正的想把服務和規模化做好,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1.0版本中,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驗證客戶的需求,我們到底能不能真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為他們提供價值,所以在過去這兩年,我們更多是在夯實我們產品基礎和項目管理技能,而不是大規模的擴張市場,找到我們的一批“種子用戶”,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在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與此同時建立我們的口碑。

在1.0版本我們做了很多的項目,覆蓋了十幾個行業,從創新型公司到中型公司到500強的公司都有涉及,而通過這些我們積澱了不同行業的行業經驗,積澱了我們的團隊,也積澱了這個行業的初期口碑,這可能是我們在過去的發展中達到的一些目標,接下來會通過初期口碑去做擴張,去做業務量的增長和品牌影響,在不同行業做縱深。

2

知更鳥網:

通常什麼樣類型的客戶會來找齒輪易創服務?

劉雨晴:

對於我們來說,客戶基本上都是企業,面向企業服務的時候,通常我們的客戶都會帶有不同的問題來找我們,你提供的服務一定是要有價值的。

企業的決策鏈比較複雜,不是單個人決策,是一個team間的決策,然後才能決定下一步這個軟件到底要不要做。

企業客戶通常面臨兩個問題——開源節流。所謂的開源就是怎麼做外部增長,外部增長就包括怎麼去做用戶體驗、業務的擴張和數字化營銷等等。內部的話可能就包括怎麼去降本增效,優化員工工作方式,讓內部管理變得更順暢,所以通常我們的客戶都是帶有某一個或某幾個問題來找到我們。

我舉幾個類型,一個是外企類客戶。外企通常遇到的問題是進入中國以後,他們遇到的環境是有變化的,這種變化包括:第一、政策的變化,國內外政策是不一樣的。第二、用戶的變化。大家的社交媒體不一樣,中國用戶遍佈在微信微博QQ,國外的用戶可能在Facebook、Twitter。所以,外企在進入中國的時候通常這些企業在戰略和策略上都有清晰的想法,他們需要幫助的是如何將他們的訴求轉化成產品,再轉化成落地可用的軟件。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有一個本土化的團隊,既有國際交流的這種基礎,另外也知道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在他們的產品上怎麼去用。因為通常與外企合作時,他們是不太需要你給他戰略或管理上的建議,這些他們想的很清楚,他們需要的就是產品建議,技術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個產品該怎麼去做,用戶怎麼去用這個產品,這是想達到的目的。

對於一些中大型的傳統行業企業來說,他們面臨的問題對外通常為增長,增長包括用戶體驗提升,業務擴張等等,對內通常為降本增效,包括優化員工的工作方式,提升內部管理效率等,大部分客戶一定是有一定想法的,但這個想法更多的是他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想實現的目標等,解決方案怎麼做,都會是我們IT顧問、產品經理與客戶共同商討確定的。

其實教育、醫療,相對來說還是傳統企業,雖然現在在線教育做的比較多,但從我們目前瞭解的情況來講,整個教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所以針對這種傳統企業來講,他們的問題其實還是剛才我說的那兩點(開源節流),但是行業間的痛點是不一樣的,例如做傳統商城的痛點可能是怎麼做線上業務的擴張,因為他們線下的流量已經越來越少了,如何通過線上的應用進行線下導流,增加線下用戶黏性。

還有一類我們會服務的企業是創新型公司,技術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個助力的作用,那我們就可以充當這個團隊的產品技術團隊,幫助他們快速迭代,快速驗證市場,讓他們省一些精力,那些不擅長的事情交給我們來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更擅長的地方。

這三類是我們現在正在服務的客戶類型。

3

知更鳥網:

這些客戶會帶來自己的想法嗎,還是會雙方一起溝通?

劉雨晴:

我們的客戶他們一定是帶著idea來的,但這個idea不是說這個解決方案怎麼做,他們帶的想法是現在面臨什麼問題。

比如說VISA,他現在遇到的問題在於如何提升在中國市場的用戶數量,他會帶著這種問題來,這更多的是一個現狀和痛點。但是他也許會有一些idea,比如說他現在是怎麼服務客戶的,客戶使用VISA卡的場景在哪,下一步會一起商量解決方案。業務肯定是他們擅長的,我們提供更多的是怎麼把技術和你的業務相結合。

4

知更鳥網:

互聯網加速了時代進步的腳步,同樣互聯網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向線上教育,您怎麼看待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關係?

劉雨晴:

我覺得線上教育的本質永遠都是教育。

線上和線下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說誰更有優勢一點,教育的本質還是你怎麼去教會別人幹一件事情,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只是一個手段,就看你怎麼去用它,所以在做一款產品時,更多的還是去看現在解決的是什麼痛點,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時應該選擇線上還是線下,還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5

知更鳥網:

齒輪易創服務過的教育行業中包含了金牌陪練,主要是通過線上陪練的方式解決錯音、節奏不對等練琴問題,線上解決練琴問題是否會存在侷限性?比如指法問題不好解決。

劉雨晴:

金牌陪練其實是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項目,並不只是依靠線上軟件完成教學,開展業務線。

純線上的教學軟件例如keep,它是通過視頻的方式教你如何健身,但是他存在的痛點是,單向教學時如何保證動作的正確性。

金牌陪練他們在北京、上海這些地方有自己的線下門店,教學的過程是通過當面講授完成的,基礎入門、指法指導等新的學習課程,是依靠線下場景完成的。

對於學琴本身而言,課後練習的比重非常大,一旦學生回家,發現自己對學習內容有遺忘,練琴時按照模糊的記憶去做訓練,就會造成效率浪費。如何做到高效率的家庭場景滲透,是現在音樂教育市場存在的痛點。

金牌陪練想解決的痛點是做更深入的音樂教育,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與練習的整體過程中,切實的降低學習音樂的成本、時間、精力,通過線上一對一的模式,為音樂教育提供深度交流與學習的機會,真正的把想學的東西學到、學好。

解決實際問題比形式轉型更為重要,最初的音樂教育教學,需要當面的講授才能讓學生學的紮實,那就不需要照搬到線上,這一部分保留在線下解決,去到門店讓老師一步一步的教你。當你掌握了一些基礎技能,在課下需要複習與指導,不需要每次都來到門店,也不需要請老師到家,在線上就可以高效的複習。

金牌陪練這個軟件是輔助他們學習的一個工具。同時,線上業務的開展可以幫助他們擴展生源,一方面在於學生有認可的老師,自然想要到線下體驗與學習,另一方面,這也是企業完善自身發展模塊化、完善業務閉環的一種手段,會打造良好的口碑循環。

所以,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目的,去想最終選擇線上還是線下,線下適合承擔哪部分工作,線上適合承擔哪部分工作,我覺得金牌陪練是一個融合的比較好的產品。

6

知更鳥網:

5G時代即將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數字化,您覺得5G會給您或其他企業帶來什麼樣的機遇與挑戰?

劉雨晴:

5G是最近大家炒的比較熱的話題,那我們反觀過去幾年,其實每年都會有新技術出現,比如說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每年都會有技術熱點被大家炒起來,這些東西有的已經落地了,有的其實離落地還很遠。

就好比人工智能,因為我們發現真正的人工智能離我們還有點遠,現在的人工智能就是人工的智能。

5G的出現,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對物聯網、AR、VR是有很大幫助的。對於齒輪來說,技術其實不會太影響我們業務的發展。我們的作用始終都是怎麼把這些技術融入到業務裡面,然後如何去幫企業做擴張,5G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一種助力,而我們對技術的態度永遠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

5G的速度和擴展性都比4G強很多,如果把5G看成一個產品,它就是從2G一步步迭代升級來的,3G到4G的改變就是短視頻行業的興起,我認為,5G技術的到來會讓VR、AR、物聯網這些行業走的更快。


齒輪易創COO劉雨晴:成就感源於給客戶帶去更多的價值


7

知更鳥網:

我有看到您在2018年榮獲了“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這份榮譽對您有什麼影響嗎?

劉雨晴:

說實話,這個稱呼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影響,無論是一個創業者還是企業家,在創業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榮譽,作為一個正常的職場人,獲得這個榮譽必然是高興的,就像小時候獲得的一個獎狀,你總會高興一陣子,但是你高興完之後,你可能會問,它到底賦予了我什麼,是否有給我帶來成就感。

獲得這個榮譽之後我也接觸到了更多的人,但是我的成就感到底在哪?

我覺得這個獎項本身對我來說,不是成就感特別大的東西,我的成就感來源更多的可能是對一些行業的瞭解更深入、我給客戶帶去了更多的價值,如果我一直追隨在那些所謂的名頭上,就會顯得很空虛。

2018年我身上的title可能變多了,但是他並沒有讓我覺得2018年我的成就感變多了。

去年在達沃斯,有近距離和馬雲、毛大慶溝通的機會,這些人會做一些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去改變一個行業,去堅持一項運動,去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創業和跑馬拉松很相似,創業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長跑,在這個長跑中你會遇到很多東西,可能你會偶爾駐足或者看到一些風景,但你還是要一直跑下去。

毛大慶有分享說“時刻提醒自己能回到最普通的狀態,才是人的本能”。那些榮譽可能會幫你帶來一些資源或朋友,但最終還要把這些轉化成自己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