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航空強國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首款航母艦載機殲-15總設計師、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孫聰,今年2月履新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後,開啟了北京→瀋陽→某地→北京→瀋陽的“多邊形巡迴”工作模式。在新起點上,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奮戰了36年的他,依然保持著不改航空報國的初心。

好學不倦,進而學無止境

2001年,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孫聰成為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第四任總設計師。2003年,他被任命為所長。航空工業科研院所最年輕的“一肩挑”領導者,在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誕生。

1983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初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時,朝氣蓬勃、可塑性強的孫聰作為新鮮血液,從機載系統專業被吸納到飛機總體設計崗位上。專業不對口大不過工作需要,年輕的孫聰只能在工作中努力學習,在學習中忘我工作。1999年,他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06年,他又取得飛行器設計專業博士學位。

孫聰特別推崇兩院院士、“殲-8之父”顧誦芬,時至今日,他還不時地拿出顧誦芬送給他的《顧誦芬自傳》,感受著老一代航空人愛黨報國、不懈追求的奮鬥精神。“顧總洗腳的時候都在看技術書。他說,不懂就要看書學習,你們這些年輕人更要加強學習。”無論是老同志的言傳身教,還是學校老師的諄諄教誨,孫聰更看重融會貫通,“關鍵還是自己如何學習,並應用到實踐中去。”

正視差距,唯有奮起直追

孫聰剛剛進入戰機設計領域時,我國航空工業可以用基礎薄弱、參差不齊來概括。在這種狀態中,中國航空裝備設計行業幾十年來一直奮起直追,並顯示出迅猛發展的態勢,真真切切展現出幾代航空人的責任、堅守與擔當。

“知恥才能後勇,不認識到差距的人,是不可能有進步的。對於航空裝備設計領域的人來說尤其如此。”艦載機是中國航空人的夢想,是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沒有研製規範和技術體系可遵循,也沒有設計基礎和使用經驗可參考的情況下,孫聰和他的團隊肩負起研發我國首款艦載機的重任。三班倒、白加黑,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他們用了不到10年時間完成了從設計到上艦的過程,將20年左右的飛機設計週期縮短了一半。2012年11月23日,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成功起降,孫聰與飛行員戴明盟緊緊擁抱的畫面被永久定格。

力求創新,未來行穩致遠

在中國戰機設計自主創新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孫聰是兩個重要的符號。殲-15艦載機之後,2014年,“鶻鷹”戰機亮相珠海航展。從陸地向海洋跨越,從三代機向四代機延伸,作為這兩款突破型戰機的總設計師,孫聰總是力求創新超越。

他在國內第一次採用全機三維數字化設計,摸索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數字化設計體系,大幅縮短飛機研製週期的同時,顯著提升了飛機設計、試製質量。他結合型號任務和特點,大力推進項目管理和並行工程。在“鶻鷹”飛機項目中,他帶領團隊55天完成詳細初步設計,6個月完成全機制造數模定義與製造數據集發佈,13個月實現首飛,創造了一系列中國戰機研製的新紀錄。

對於航空工業的未來發展,孫聰說:“建設航空強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任務之一,是全體航空人未來30年的首要奮鬥目標。搶佔航空科技戰略制高點,我們既要樹立雄心壯志,更要堅持腳踏實地。”為了實現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目標,孫聰和他的團隊始終奮戰在航空武器裝備研製的第一線,挑戰一個個航空制高點,攀登一個個航空科技高峰,並樂在其中。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嶽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