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聪:航空强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款航母舰载机歼-15总设计师、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孙聪,今年2月履新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后,开启了北京→沈阳→某地→北京→沈阳的“多边形巡回”工作模式。在新起点上,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奋战了36年的他,依然保持着不改航空报国的初心。

好学不倦,进而学无止境

2001年,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孙聪成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四任总设计师。2003年,他被任命为所长。航空工业科研院所最年轻的“一肩挑”领导者,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诞生。

1983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初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时,朝气蓬勃、可塑性强的孙聪作为新鲜血液,从机载系统专业被吸纳到飞机总体设计岗位上。专业不对口大不过工作需要,年轻的孙聪只能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忘我工作。1999年,他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他又取得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学位。

孙聪特别推崇两院院士、“歼-8之父”顾诵芬,时至今日,他还不时地拿出顾诵芬送给他的《顾诵芬自传》,感受着老一代航空人爱党报国、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顾总洗脚的时候都在看技术书。他说,不懂就要看书学习,你们这些年轻人更要加强学习。”无论是老同志的言传身教,还是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孙聪更看重融会贯通,“关键还是自己如何学习,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正视差距,唯有奋起直追

孙聪刚刚进入战机设计领域时,我国航空工业可以用基础薄弱、参差不齐来概括。在这种状态中,中国航空装备设计行业几十年来一直奋起直追,并显示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真真切切展现出几代航空人的责任、坚守与担当。

“知耻才能后勇,不认识到差距的人,是不可能有进步的。对于航空装备设计领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舰载机是中国航空人的梦想,是航空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没有研制规范和技术体系可遵循,也没有设计基础和使用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孙聪和他的团队肩负起研发我国首款舰载机的重任。三班倒、白加黑,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用了不到10年时间完成了从设计到上舰的过程,将20年左右的飞机设计周期缩短了一半。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孙聪与飞行员戴明盟紧紧拥抱的画面被永久定格。

力求创新,未来行稳致远

在中国战机设计自主创新中,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孙聪是两个重要的符号。歼-15舰载机之后,2014年,“鹘鹰”战机亮相珠海航展。从陆地向海洋跨越,从三代机向四代机延伸,作为这两款突破型战机的总设计师,孙聪总是力求创新超越。

他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摸索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设计体系,大幅缩短飞机研制周期的同时,显著提升了飞机设计、试制质量。他结合型号任务和特点,大力推进项目管理和并行工程。在“鹘鹰”飞机项目中,他带领团队55天完成详细初步设计,6个月完成全机制造数模定义与制造数据集发布,13个月实现首飞,创造了一系列中国战机研制的新纪录。

对于航空工业的未来发展,孙聪说:“建设航空强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之一,是全体航空人未来30年的首要奋斗目标。抢占航空科技战略制高点,我们既要树立雄心壮志,更要坚持脚踏实地。”为了实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目标,孙聪和他的团队始终奋战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第一线,挑战一个个航空制高点,攀登一个个航空科技高峰,并乐在其中。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岳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