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孔子篡改了历史?他更改了什么?

阿默啊默


孔子改了历史这是事实,但如果说这是篡改,恐怕就不对了。


在古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都曾经改过历史,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曾修改了《荷马史诗》的部分内容,而且柏拉图不仅删了诗,还改了音律。



孔子同样删了诗,指的是《诗经》。《诗经》原先有3000多篇,记载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叶各邦国的歌谣。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过孔子整理过后,删掉了大约90%的篇幅,最后只剩了305篇,后世称之为“诗三百”。


孔子还对《尚书》进行了删改。《史记》记载:“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这样孔子精心选择出100多篇。



那么为什么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要修改历史呢?

从原始人来看,人不过是动物的一种,但是人又不同于动物,因为人有思维,有自我意识。但问题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没有任何规定的起点,也就是说这个起点完全可能向任何方向发展,比如说无恶不作的歹人等等。


所以孔子删掉的那部分是什么呢?既然《诗经》是流传于民间的诗歌汇总,那么其中自然记载了民间普通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这些生活的记载中当然充斥着大量负面的信息,以及神道设教的内容。


所以孔子、柏拉图等人把这些内容删掉了。大家可以类比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让孩子知道的,自动就给屏蔽起来了。


东方国学


华夏儿女习惯以炎黄子孙自居!实际上,按照上古的文化体系,我们真正的祖先并不是炎黄,而是蚩尤。从商周出土的不少文物和古籍中,专家发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祭祀活动,很少提到“炎黄"二个字。秦始皇泰山封禅,拜的是蚩尤,而不是黄帝。刘邦造反时也是祭拜的是蚩尤,(怪不得刘邦屡次羞辱儒生)汉初时还专门设蚩尤祠。到了汉武帝时,汉武帝颁布了“独尊儒术",开始祭拜黄帝了。实际上炎黄是外来者,他们打败了蚩尤,孔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篡改了历史,篡改后的结果反而成了如今熟知的常识,我们变成了“炎黄子孙"了。

众所周知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郑板桥家书》中有一句话:“始皇之烧,不如孔子之烧也"。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有“诗三百"。实际上,《诗》原本有3000篇,孔子删除后,扔掉2689篇,只留下了311篇。汉朝的《纬书》中提到孔子编书,将3240册古籍,孔子毁掉了3120篇。孔子的目的,就是要篡改历史,保持儒家的正宗性。这样一来给商周文化和历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后辈学者留下空白,变成了断代史。

现在我们都认为,“以人为本"、“和谐"出自于孔子儒家,实际上最早比孔子早160年的法家管子,也叫做“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兵法》中:“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孔子篡改历史的事情不胜枚举,这里不一一例举。西汉儒家鼎盛时期,将神话变成了中国历史,极力把“王功"和“圣道"合在一起,大量的伪史被儒家吹捧而出现,使我们后辈读不到真正的历史了!


张律明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一:孔子删改了《诗经》

《诗经》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之为《诗》。因其为毛公所传,又称为《毛传》,是奴隶时代的歌谣。《诗经》原先有3000多篇,记载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叶各邦国的歌谣。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对《诗经》进行整理,删掉了大约90%的篇幅,最后只剩了305篇,因此后世称之为“诗三百”。根据各种史料看,《诗经》3000篇里包括很多黄帝时代的歌谣,比如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吾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以及帝舜所做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等诗歌,都被孔子删去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些删去?

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和子路乘坐马车到各国去游说,历时14年都没有成功,最后郁郁寡合回到了鲁国。这时候孔子已经年老,但他不甘心失败,开始整理古代典籍,目的就是为后世创立一个准则。《诗经》是孔子第一部整理的古籍。他的删改标准有以下几点:一,去掉重复的,就像我们头条发文的“消重”机制一样,这样去掉了一部分;二,取材可施教于礼仪的,那些不符合礼仪的去掉;三,取材可实行于王道的,那些不合符王道的去掉;四,力求每一篇都能配得上庙堂弦歌之音,民间过于粗鄙的去掉;六,内容不纯正的去掉,比如“郑声淫,放郑声”;因此,孔子整理后的《诗经》达到了这样的高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二:孔子删改了《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记载了黄帝以及上古三代的历史文献。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称之为“今文尚书”,是由济南伏生传下来的。古文尚书据说由蝌蚪文写成,在孔子家的鲁壁里发现,后来亡佚。但不管“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相传都是上古“三坟五典”的遗作。

孔子对《尚书》进行了删改。《史记》记载:“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这样孔子精心选择出100多篇。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删改《尚书》?原因就在于《尚书》有很多神魔鬼道之事,比如伏羲和黄帝时代的史料,由于年代久远,充斥着很多神话传说,孔子认为这些都不真实,作为一部史书太不严谨,因此就从比较切近的唐虞时代开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

三:孔子篡改历史的功与过

孔子对中国上古史的删改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其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古文化变得“真实可靠,崇高纯正”,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尤为主要的是自从商代以来,神道巫教观念还充斥在各种上古典籍里,孔子把这些全数扫荡干净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大文明里,宗教观念都非常强烈,唯有中华文明没有本土宗教产生,就在于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孔子删书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对于唐虞之前的历史,变得更加模糊了!

四:孔子作《春秋》,亲自操刀为后世创立标准

《诗》、《书》、《礼》、《乐》、《易》,都是孔子整理的,另外一部《春秋》是孔子唯一自己创作的书,也是鲁国第一部编年史书。《春秋》只有一万多字,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242年的历史。《春秋》的文笔极为简洁,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毫不客气,达到“笔则笔,削则削”的标准: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孔子把他们贬称为“子”,就是对他们弑君篡位的不满;对于春秋时代的“践土之会”,实际情况是周天子被迫参加,孔子在《春秋》里却隐称为“天王狩于河阳”,也是对诸侯国不尊重周王室的贬损!

所以《春秋》写成后,孔子3000子弟受书,“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而孔子也感慨地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好奇文史谈


子曰:述而不著,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

孔子一生“述而不著”,最大的学术成就是修编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和《春秋》(因《乐经》以佚,故现在多称五经)。也就说这些著作本来就是存在的,孔子只是对其进行了整理、修编。



那其在整理这些著作的时侯,是否有进行过删改呢?自古至今均存在争论。认为其有删改的,多引用司马迁《史记》中的叙述,例如说其删《诗经》的: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而我们在此题中,这些都可先忽略。因为《诗经》只是一部诗集,并非史书。所以其删或不删都与历史无关。

六经中,与历史相关的只有《春秋》一经。

孔子修编的《春秋》,本来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对其是否有删改也一直存在争论。甚至是“作”还是“编”也有不同的意见。



现在较普遍的观点是,《春秋》是孔子在《鲁春秋》的基础上修编而成。并且在修编的时候采用了“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说的是只列出“寓褒贬,别善恶”的标题或结论,省略史实过程。一共242年的鲁国史,只用了17000多字。文字过简,这留给了其后人充份的想象和探索空间。

春秋笔法,分为“削”和“笔”两种,“削”的意思刮削,在先秦时期还未有纸,文字的记录多用竹简,这里的“削”是指刮掉竹简上原来的文字,本质上就是“删”。“笔”的意思是添加,在“削”掉的地方,添加上新的文字,本质上就是“改”。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是否说过这句话,也是一直争论不休。而孔子有否删改《春秋》也是史学上的一段“公案”。

我个人的观点是孔子有对《春秋》进行过删改,但谈不上“篡改历史”。因为人们争来争去的背后,却忽略了一个史实。就是孔子的身份,他并没有做过史官,篡史还轮不到他。

他只是一个教育家,我甚至认为,《春秋》只是他教鲁史用的一个教学大纲。只不过后人硬要将其提升到“史书”的高度,引出了篡史的公案。但这也怪不了谁。都是他的弟子的所为,例如借《春秋》便立出了《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夹氏传》等五传,将“微言大义”发挥到极至。


诗词书院


为什么问"有人说孔子篡妀了历史,为什么"不说巜孔子整理了历史》?孔子曰"知我者巜春秋》,罪我者巜春秋》"!而今设计"悟空问题"者,尔知巜春秋》嗎?孔子了曰"知则知之,不知则不知"不知不妄《问》可乎?而又以"簒妀"定义,不辨而先罪其斯意何?误导今而后人,何有持无恐坏我中国"历史"一一一尔何心惩!

什么是巜春秋》?尔自不知"微言大义"敢乱放厥词?不如尔读一读巜春秋佐传》襄公三十载、綘县人日,师昭日,史趙日,士文伯日:《历法史历史》!由之以知尧日舜月禹天致今六千四百九十一年!而今上下都说五千多年"多多少少年"尔不自耻,昏渾混语?请息其巜悟空问答》!!!


手机用户5534444811


孔子没有篡改历史,也没有改姓

有人说孔子篡改历史,改了姓,这是非常错误的。孔子没有篡改历史,也没有改姓。孔子是“篡改"了奴隶主篡改、颠倒的原始科学社会"绝世”的历史,即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继承、捍卫了原始科学社会"绝世”的文明史及其"绝学"真儒学,人类建设现代科学社会正用得着。我们要彻底抛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其服务编造、曲解的假历史、"假儒学"。

是奴隶们创造了历史,还是奴隶主创造了历史?今天科学社会的人民总不能相信奴隶主创造、曲解的历史、思想,说孔子篡改历史吧!

有人说孔子改了原姓后姓孔。孔子说过他姓孔吗?孔子是信孔。"孔”的意思是:有独立思想脑“子"的人不能乱信、乱选择其它思想目标(L),只信原始科学社会历史及思想这一鼻祖鼻孔。

详见拙著《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孔子篡改了古圣先贤的很多经典,历史文化自然也遭到他破坏,不过孔子初心是好的,他想让更多下层百姓也得到圣贤教育,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学识境界改变了经典,将经典内容等而下流,以被下层人接受。他是成功了,成为当时最大的教育家,但是古圣经典从此被破坏了。他也不是存心破坏,是他自己学修境界不够,自己都无法通透理解经典,就解读经典,很多内容按照自己理解传给弟子,弟子又传给后人,于是经典就这样被毁完了。还有一个道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不可能共语的。这也是孔子的努力反而造成历史文化灾难性毁损的原因。


纪录片人陈钦


孔子没有篡改历史;他只是给历史事实以正统的观点。古人有一句: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王充问孔刺孟,于孔子之功,无非,时褒颂之。于陋儒世俗之言,未可准也。

孔子发现前人著述不实者,以改正。引《论衡》:

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中,恒星不见,星霣如雨。公羊传曰:如雨者何?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如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星霣如雨。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时鲁史记,曰:雨星,不及地尺如復。君子者,谓孔子也。孔子修之,星霣如雨。如雨者,如雨状也。山气为云,上不及天,下而为云雨。星星陨不及地,上復在天,故曰如雨。孔子正言也。夫星霣或时至地,或时不能,尺丈之数难审也。史记言尺,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楼台山陵,安得言尺?孔子言如雨,得其实矣。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如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传至今。


李廷明5


说孔子篡改了历史,缺乏事实依据,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动机,统统不符合逻辑思维。

春秋时期全国各地分140多个大小诸侯邦国,战国时期初年约有十几个独立邦国,其中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称为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列国。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雄据周边。所有诸侯邦都是独立王国,各自为政,各有各的文化教育体系,各邦之间既有联盟共同防御,又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盘。

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19岁在士大夫家季氏家当过“委吏”“乘田”。委吏相当于会计;乘田就是管理放牧,其实不算当官,只是有文化的人在贵族家里打工而已。直到51岁才在鲁国担任“中都宰”,相当于一个七品芝麻官。52岁担任“小司空”,相当于建设部副部长。一年后又担任“大司空”,相当于法院院长,由于不暗官场潜规则,太过正直理想化,于54岁时被迫贬退辞职。而后出国游学于列国。直到68岁古稀老人,才被鲁国请回,尊为“国老”,即无职无权之顾问。

处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孔子一生,只是一介匹夫,民间布衣,一个爱好教书职业的知识分子,无官职,无权力、无钱财。凭什么能够与拥兵数百万 ,一呼百诺,呼风唤雨,焚书坑儒,一手遮天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比?历史证明,只有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才能为所欲为,金口玉言,野心勃勃,玩弄权术,愚民、辱民、弱民、疲民、贫民、才能够有效的篡改历史。



手机用户5498255127


孔子篡改历史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孔子不但没有篡改历史,反到由于他整理编集(不是辑)使部分史料避免了焚书坑儒之火,也避免了项羽烧咸阳之火,得以保存下来,流传至今。

先说说孔子怎么删《书》的。

《七纬·尚书纬》有一段文字:

“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孔子搜寻《尚书》,得到黄帝的嫡传大孙子魁的书截止到秦穆公时代,共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舍弃了远离现实的保留了贴近现实的,确定能够为当世取法的一百二十篇。把这一百二十篇命名为《尚书》,另保留十八篇命名为《中侯》。”

就从这一段记叙中,有人得出结论:“孔子烧掉三千一百二十篇!”

真是这样吗?

“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这个过程也并不是简单的“筛选提取”,还有“编辑整理”在其中,将众多杂乱的文字缩减少了,最后形成“以百二篇为《尚书》和十八篇为《中侯》”的共“百三十六篇”文字资料。

这段文字并未交待孔子烧书,文字中没有“焚”“烧”的记录,烧书说站不住脚。

稍微懂得点常识并长了脑子的人都应该知道:

一是孔子不是周王室乃至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史官,他不具有掌控图书资料的资格,也没有存书的条件。二是当时所谓的书无非是一片一片的竹简,不是一本一本的书卷。一部大块头的书得装满一车甚至几车。三千一百一十二篇《尚书》的残留物,搬运得花上一段时间,运费得花一大笔“钱”,恐怕费用都得用车拉,要烧掉不要的,生火做饭都够烧上一段时间。

一部本来是捧孔子的《七纬》反到成了孔子的罪状,而这罪却是脑子灌水的后人想当然得出的判断。

《尚书纬》所述如果真实,孔子对众多资料进行筛选、提取、整理,形成了“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的共“百三十八篇”文字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幸亏孔子搜集整理保存,才使得这些资料得以保存流传,否则什么都不会留下来。这本是孔子做了一件功垂千秋的事,何来烧书毁书!

再就孔子“删诗”的事情进行分析。

有人拿《郑板桥家书》做起了文章。其实郑板桥跟我们差不多,距孔子生活的时代也已两千三百多年。

该《家书》说:

“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矣。《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孔子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而存者为经,身尊道隆,为天下后世法。始皇虎狼其心,蜂虿其性,烧经灭圣,欲剜天眼而浊人心,故身死宗亡国灭,而遗经复出。始皇之烧,正不如孔子之烧也。”

这段文字郑板桥是称赞孔子“烧”得好。但郑板桥在此真是“难得糊涂”了一把。按郑板桥的逻辑,这孔子闲的没事,从各国拉来三千篇诗的竹简,挑出三百一十一篇诗的竹简后,把剩下的两千六百八十九篇诗的竹简烧火了。看来孔子为解决烧柴问题舍近取远笨得可笑。

下面的观点与此如出一辙,只是出发点是“黑”孔子:

“孔子对《诗经》大砍大削,《诗经》原本3000篇,被删掉的只剩下300篇……成为孔子一生抹不掉的黑点”。

所有持有这观点的人都是糊涂虫。孔子编《诗经》之前并无《诗经》这部集子,诗三千首也好,三万首也罢,只是司马迁估计得出的概数,这些诗是各诸侯国官方保存及民间流传的东西,还没形成资料,孔子采集来,选择其中不重复、他认为好的编集成了《诗》,谱上曲,称《诗三百》,使《诗经》得以传承下来。没纳入《诗三百》的仍在民间继续流传。孔子此“删”只是一种选择,民间流传的东西他删得了吗?恰恰因为当时民间流传的没有形成文字记录,今天我们才见不到了;而经孔子编集的《诗三百》今天我们仍能见到,你说孔子是有功还是有过?!

郑板桥说的“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矣”则是貌似清醒的糊涂。因为在史书上找不到唐虞以前的史料,就说是孔子烧了,这也太高看孔子了。当时的孔子是什么人物,一个带了一群弟子的教书匠,在鲁国是做了几年官,但他连鲁国的史官都不是,他有什么条件、有什么资格和本事去找来成车成车的竹简烧掉呢,他用什么办法把民间流传的诗毁灭呢!郑板桥论“烧书”只是批秦始皇。他忽略了始皇之“烧”是“聚之烧绝”,孔子之“烧”是有选择地搜集筛选,未入法眼的不选入自己的资料库,未被选中的就被当作了“烧”,此“烧”不是真烧。也就是说不存在孔子“烧书”“烧诗”的过程。

最后就孔子修《春秋》的事情进行分析。

有人还拿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称赞孔子“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说事儿,追问“约史记”是什么意思,“黜八索”是什么意思。其实,“约史记而著《春秋》”就是“在纷繁零星杂乱的历史记录中提炼出重要内容进而编写了《春秋》”。孔安国说的“约”是“使……简约”的意思。“赞《易》道而黜《八索》”就是“称赞《易》的道理并整理保存,放弃整理《八索》。”孔安国说的“黜”是“排除”“免除”的意思。无论是“删”还是“约”“黜”,没有一个是“烧”的意思,只是有选择地筛选编纂和整理。

由这三个事例可见,所谓孔子“烧书”之说是无知之徒的胡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