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於2018年11月由長治市原城區和郊區合併設立。地處太行之巔、漳河之濱的“上黨盆地”東部邊緣。東與平順縣、壺關縣相鄰,南依上黨區,西和屯留區、長子縣接壤,北連潞城區、襄垣縣。石子河、黑水河穿流區境。

區域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潞州區位於中原經濟區的金三角頂端,境內公路、鐵路、航空網絡縱橫,通衢九州。太長、長邯、長晉高速和國道208線、國道309線等主要幹道貫通全境,長北、長治兩個火車站和正在建設中的太焦高鐵站以及長治機場皆坐落境內,是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天津、重慶等18個大城市的山西第二大空港,是“中國十佳投資創業城市”。潞州區是長治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中心。全區總面積380.6平方公里,總人口86萬人,轄12個街道、5個鎮、1個鄉、1個旅遊開發管理中心,共有150個行政村、4個菜場、77個社區。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潞州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時間,可上溯到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據《尚書·禹貢》記載,夏屬冀州。商(殷)為微子封邑,屬微子國。西周屬潞子國。春秋時期,赤狄人奪黎侯地,立潞子嬰兒國。周定王五十三年(前594)晉入潞子國,其地歸晉。戰國時期,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韓、魏、趙三家分晉,為韓所轄。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秦將王翦攻上黨。其地屬秦,置上黨郡。漢承秦制,屬上黨郡,隸屬幷州。東漢建安十一年(206),曹操滅袁紹後出鄴城,登太行山,奪壺關城(今長治市附近),其地歸魏。晉為上黨郡轄,隸幷州。南北朝時,先為劉淵所有,史稱前趙;後為石勒佔領,史稱後趙。均為上黨郡。北周宣政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潞州之名由此始。其地屬潞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郡為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改州為郡,郡治移至今長治市內。唐為潞州,隸河東道。宋崇寧三年(1104)改潞州為隆德,不久即改為隆德府。元為潞州,隸晉寧路、河東山西道政廉訪司,屬“中書省”。明為潞州,直隸山西布政司。明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附郭置長治縣,其地屬長治縣。清為潞安府長治縣,屬山西省。中華民國為長治縣,屬冀寧道。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潞安府衙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民國34年(1945)長治解放,民國35年1月正式建市,地屬長治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地屬長治專區。1950年3月1日改長治為工礦區,地屬工礦區。1952年,復改為長治市,隸屬長治專署。同年9月成立城郊區公所。1954年7月,長治市將城郊區劃為城郊與市內兩個區。1956年,城郊區和市內區合併為市郊區。1957年,長治市撤銷兩區建制。1958年,長治縣與潞城縣合併為潞安縣,後來分開,併入長治市。1959年,改長治專區為晉東南專區,城郊區仍屬長治市。1975年,長治市復為省轄市,同時成立城、郊兩區。1976年2月1日,城、郊區正式建為縣級區。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潞安府衙

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長治市城區和郊區,合併設立長治市潞州區,以原城區和郊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潞州區的行政區域。

文化厚重 古蹟眾多

這是一片傳奇的土地,是“神農嘗草”的傳說之鄉。“上黨自古天下脊”。壁頭村新石器文化遺址表明,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定居;六千多年前,炎帝神農氏曾在東部的老頂山(又名百穀山)嘗百草、興稼穡,實現了中華民族由漁獵到農耕、由遊牧到定居的偉大轉變,首開華夏文明之先河;三國曹操佇馬太行,發出“得上黨而望中原”的慨嘆;潞州二賢莊單雄信兄弟結好漢,舉義旗,留下了秦瓊賣馬、俠義豪情的佳話;毛澤東手書清代詩人嚴遂成《三垂岡》一詩,大加褒揚的後唐五代“三垂岡夾寨之戰”在此發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家莊觀音堂500餘尊懸塑佛像,色彩絢麗,栩栩如生,為明代彩塑之冠;現存稀少的完整反映潞商原生態活動的古村落——潞商申家二十四院,述說著明末清初上黨先民們樸實生動的經濟文化生活;中山頭的賈家、裴家,南山頭的李家、吳家等祖先致富的故事流傳至今,是“潞商”文化的發祥地的生動展現。有古上黨郡署大門上黨門、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潞安府城隍廟、風水寶地——塔嶺山、古塔傑作六府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劉伯承工廠、抗日五專署舊址、抗大一分校、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遺址,成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壁頭遺址出土的器物殘件

壁頭遺址 位於大辛莊鎮壁頭村西400米處的臺地上。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1959年山西省文物考古隊調查發現,在該遺址的斷崖處距地表2米深的地方,暴露有灰色泥質夾砂繩紋、籃紋陶片,未進行發掘。在1960年、1979年、1987年的三次文物普查中,採集到的器物殘件有石鏟、石斧、鼎足、鬲口沿等。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時期文化遺址,保存完好。1965年5月24日,被列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上黨門

上黨門 位於長治市城內西街,是隋代上黨郡衙署大門,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0),金代毀於兵火,現存上黨門和左側鐘樓為明洪武年間重建,右側鼓樓則為明天順年間增建。鐘鼓二樓平行排列,一曰“風馳”,一曰“雲動”,以示高聳入雲之意。現已成為長治市的象徵。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城隍廟

潞安府城隍廟 位於長治市東街廟道巷13號,城隍廟建築群是為祭祀城隍神而營建的,是全國現存已知的府城隍廟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築群。創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弘治五年(1492)、嘉靖、萬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均有擴建和重修。現存建築中大殿和角殿為元代建築,寢宮、戲樓、玄鑑樓等為明代建築,餘皆清代所建。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老頂山神農百草堂

老頂山(又名百穀山) 位於長治城東北5公里處,南北走向。方圓4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0%,從北向南由五個山峰組成,依次叫老頂、南頂、玉皇頂、奶奶頂、新頂。1993年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在這裡“嘗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種,始興稼穡”,實現了中華民族從遊牧到定居,由漁獵到農業的重大轉折。《太平寰宇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塔嶺山

塔嶺山 位於長治市東部。自北魏以來,歷代在塔嶺山上修築了眾多建築,歷經多年滄桑,留下許多佳作。巍巍寶塔是塔嶺山的標誌。元好問曾寫道:“潞州久住似幷州,身去心留不自由。白塔亭亭三十里,漳河東畔幾回頭。”千年古剎碧霞宮,位於塔嶺山的半山腰,坐東向西,二進院落,佔地1300平方米。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二賢莊

二賢莊 位於堠北莊鎮湛上、暴馬、蔣村三村之間的高崗上。是隋末唐初瓦崗農民起義軍重要領袖單雄信及單雄忠的故居。現有正廳、拴馬唐槐、宋代古柏古碑石刻等,配之莊前廣場、樂臺;莊後小橋、流水、高崗的優美環境,使得形若臥虎盤龍、勢如丹鳳朝陽的二賢聖地,更加顯示出殿廳連雲、古樹參天、高牆壁立、勢琚險峻的古寨風貌。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潞商申家二十四院

潞商申家二十四院 坐落在西白兔鄉中村,是現有稀少的完整反映明末清初潞商原生態活動的古村落,具有極高的研究開發價值。據史書記載,當年“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二十四院的發現,為潞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實證。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六府塔 位於長治市潞州區解放西街北側西寺巷,遺存的殘塔僅剩塔座部分,為金元修復之遺物。六府塔是山西古塔中的傑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其建築風格和遺留文物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1958年,在塔基中出土的石槨、石棺、金棺、銀棺、石函、白瓷罐、金瓶等,均收藏於長治市博物館。2015年重修六府塔。

生態優越 資源豐富

潞州區居於世界公認宜居黃金地帶的北緯36~37度之間,屬於溫帶半溼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海拔890~978米,年均日照時間2600小時,年均氣溫9攝氏度,年均降水量62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清涼之都”“綠色之城”之美譽。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


潞州區屬“東山西水”自然景觀佈局。東北部有方圓40公里的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是長治市的綠色屏障和“天然氧吧”。西北有華北最大的長治溼地,被譽為“長治之腎”。不僅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水,還有可利用的三條河流(濁漳河及其支流嵐河、石子河);更有比杭州西湖大4倍的漳澤水庫,是山西省第三大人工湖泊風景區,被譽為“太行明珠”。

區境內礦藏資源儲量較大,品位較高易於開採,有煤炭儲量約3.2億噸,石灰岩儲量50.0276億噸,耐火黏土0.0209億噸,石膏0.005億噸,還有鐵礦、鋁土、石英石等。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太行溼地

太行溼地 位於長治市西北,總佔地面積約為744.8公頃。以水域景觀為特色,是山西省第一個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文化溼地於一體的省級溼地公園。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漳澤水庫

漳澤水庫 又名太行湖,位於長治市西北。是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濁漳河南源幹流上的一座以工業及城市供水、灌溉、防洪為主,兼顧養殖和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城南生態苑

城南生態苑 位於長治市南部,佔地33.35公頃,東西長745米,南北長450米,採用了上黨歷史文化、古代文明、傳統美德和現代發展相結合的理念,體現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迴歸自然、長治久安的主題。

革命老區 紅色聖地

潞州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故縣、中村曾是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總司令在中村東部的龍泉山寫下了“從來燕趙多豪傑,驅逐倭兒共一樽”的名句。抗大一分校從陝北遷至晉東南後,在故縣村舉行了開學典禮,並在此辦學長達半年多時間。劉伯承、鄧小平在黃碾、故縣等地運籌帷幄,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民國35年(1946),八路軍前方總部在此創建了太行根據地第一個軍工鐵廠——劉伯承鐵廠(現首鋼長治鋼鐵集團前身),當時日出鐵200噸,造炮彈100多發,為解放戰爭作出較大貢獻。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中村八路軍總政治部舊址


中村八路軍總政治部舊址 位於西白兔鄉中村。民國27年(1938)8月8日至民國28年7月7日八路軍總政治部設在此。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山西第五行政專署舊址

山西第五行政專署舊址 位於南石槽村中。抗日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家李先念、陳毅、李富春、鄧子恢、戎子和等曾駐紮此院,指揮了當時抗日五專署和劉伯承兵工廠的抗日活動和軍工生產,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上黨戰役北關舊址

上黨戰役北關舊址 位於長治市北關橋北岸,南臨石子河。上黨戰役從民國34年(1945)8月27日包圍襄垣城開始,到10月12日結束,歷時47天。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太行、太嶽、冀南三個野戰縱隊,加上地方武裝共3.1萬餘人,共殲敵第19軍、23軍、83軍等11個師約3.5萬人。俘敵將官27名,繳獲山炮24門,輕重機槍2000餘挺、長短槍1.6萬餘支,殲滅閻錫山部隊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上黨戰役後,晉冀魯豫地區日益鞏固,成為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重要基地。

1985年10月8日,長治市政府在北關戰鬥舊址樹立“上黨戰役北關戰鬥紀念碑”一座。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劉伯承工廠

“劉伯承工廠”舊址 位於南石槽村,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軍區工兵二廠。

“劉伯承工廠”前身是八路軍總部黃崖洞一所二分廠,民國32年(1943)9月由黃崖洞搬遷到平順杏城鎮西安村組建軍工部新二所,民國33年改編為兵工二廠。上黨戰役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將分散在偏僻山區的兵工生產單位搬遷到長治等交通方便的地方,民國34年11月,軍工部二廠由平順西安村搬遷到南石槽村。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劉伯承工廠

民國36年(1947)初,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開始,晉冀魯豫軍區軍工部組織太行地區的兵工廠開展了以毛主席“產量高、質量好、成本低、材料足、銷路廣”生產方針的“劉伯承工廠”立功競賽運動。經過14個月的競賽運動,19個參加活動的兵工廠參加評比,兵工二廠82炮彈由民國36年2月的1.3萬發,增加到民國37年4月份的3.4萬發,以“產量高、質量好、技術革新成果大、競賽運動氣象新”被評為唯一的“劉伯承工廠”,獲劉伯承司令員親筆題字“提高兵工質量 增大殲滅戰的實效”錦旗一面,獎金冀幣100萬元。陳毅、徐向前、李先念、李富春、滕代遠、鄧子恢、楊立三等先後來廠視察、來電祝賀。民國37年5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滕代遠親筆寫下了“劉伯承工廠”五個大字的廠牌。

2014年,“劉伯承工廠”舊址被授予“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故縣紅色紀念塔


故縣紅色舊址 位於黃碾鎮故縣村。現存紅色遺蹟有:八路軍總部舊址、抗大一分校校址、抗日戰爭一週年紀念塔、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劉伯承兵工廠(即故縣鐵廠)第一座高爐。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太行太嶽烈士紀念碑

太行太嶽烈士陵園 位於長治市梅輝坡。為紀念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太行太嶽優秀兒女,經民國35年(1946)3月晉冀魯豫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第二次會議作出決定後於1949年設計,1952年竣工。陵園正門兩側是曾任山西第五行政專署專員、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副主席的戎子和親筆題寫的楹聯“英雄功勞換來民族幸福,烈士血汗奠定國家安全”。紀念碑的正面是建國後首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程子華題寫的“太行太嶽烈士紀念碑”九個丹漆大字。背面是鄧小平同志的題詞:“人民永遠紀念著你們”。碑的底部四面分別鐫刻著在太行太嶽戰鬥過的劉伯承、徐向前、楊秀峰、李達、戎子和、裴麗生、王新亭、王鶴峰等軍政首長的題詞,以及薄一波同志撰寫的碑文。著名抗日將領、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等五位將軍,長征時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的周平烈士和活捉日本天皇親戚鈴木川山郎少將的太行一等殺敵英雄趙亨德等革命烈士長眠於此。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先後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愛國教育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民間藝術 璀璨輝煌

潞州區民俗文化兼容幷蓄、內涵豐富。千百年來,潞州區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區域文化,上黨女紅、鄉繡等民間美術,獅舞、舞龍、旱船、扛裝、高蹺、李村幹板秧歌、八角鼓書等民間舞蹈、戲劇、曲藝,古傳太極、尹式八卦掌等傳統體育競技,張果老傳說、炎帝神農氏故事、潞州及二賢莊俠義傳等民間文學遺產多姿多彩。

春節祭祖、貼對聯;元宵掛燈、放煙火;正月十八祭星、八月十五望月;過廟會、趕大集,搭臺唱戲等本地習俗,都伴有才藝表演、民間工藝、傳統飲食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主要劇種有上黨梆子和上黨落子,具有豪放、粗獷的藝術特色,為群眾所喜愛。民間紅火主要有秧歌、旱船、扛裝、舞龍、腰鼓、彩車、耍獅子、踩高蹺、瞪眼傢伙、威風鑼鼓等30多種形式。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南垂賽社

南垂賽社 農曆二月十九,伴隨著鑼鼓喧天的鼓樂,南垂村十二個小隊組成社火走上街頭表演,旗牌、秧歌、扛裝、古銀樓、車社火一一亮相,場面十分壯觀。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張莊高蹺

張莊高蹺 馬廠鎮張莊高蹺別具特色,不但蹺腿高,而且能表演一些高難度的特技動作,如“過斷橋”“跳高凳”“跌八叉”等。1979年秋,美國友人韓丁將張莊的高蹺舞拍成電影,帶往美國、法國等20多個國家放映,引起了外國人的驚歎。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關村舞龍

關村舞龍 舊時,民間有舞龍祈雨的風俗,並演變為耍龍燈,流行於關村、小常、富村及黃碾、西白兔一帶。關村龍燈以雙龍對舞、二龍戲珠等表演特色聞名全市。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故南扛裝

故南扛裝 流傳在故漳、店上、西白兔、陳村等村鎮。由扮裝者和扛裝者組成。扮裝者是四至六歲長得俊美的娃娃,裝扮成身著古裝、手拿彩扇或綵綢的各種故事人物,被固定在鐵背棍上,用彩裙或彩褲圍住固定的部位,下面另裝假足,以示“三寸金蓮”。扛裝者由身強力壯的男子漢擔任,肩套特製的鐵背卡,和背棍套死,把扮裝的娃娃抗起來,頂在空中進行表演,因而得名“扛裝”(又稱扛妝)。

故南村的扛裝別具一格,每個扛裝伴隨著一把桶形彩傘。持傘者跟隨扛裝者翩翩起舞,邊舞邊旋轉手中的彩傘。五彩繽紛,十分壯觀。每年春節參加市區街頭文藝比賽都能獨佔魁首。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河西旱船

河西旱船 流行於濁漳河以西的店上村等地。跑旱船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用竹木、綵綢、彩布等紮成綵船,用挎帶系在表演者的頸部,船底用綠綢遮掩人腿,人跑起來,船就像在水中乘風破浪,顛簸前進。女子坐船,男子為艄公趕船,邊唱邊舞。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錦繡坊布藝老虎

故南村錦繡坊布藝老虎 潞州大地一代代巧女採桑養蠶,點染織繡,以五彩絲線、錦緞色布為主材,以鄉土繡藝的各種針法剪貼、縫繡出土味濃濃、喜氣盈盈的中華布虎、嬰童衣帽、襟邊袖口、巾簾靠墊以及劍囊、荷包、背袋、裙裾等上千種工藝繡品,裝點生活。形成名聞遐邇的手工技藝。故南村錦繡坊秉承傳統技藝,先後開發出布藝老虎、吉祥壁掛等特色藝品,銷往國內外;數次參加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展事和海外文化交流,贏得了國內外客商的廣泛讚譽。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泥塑

馬廠鎮王公莊村泥塑 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廠鎮王公莊村孫紅斌創建的上黨民俗泥塑工作室製作。作品展現民間農事活動和當代農村生活。其中,作品《太行人家系列》獲得首屆山西文博會“神工杯”工藝美術精品金獎,作品《中國夢》獲得第三屆省文博會“神工杯”工藝美術精品銀獎。

政通人和 宜業宜居

自1976年長治市城、郊區建區42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歷屆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人民,在市場經濟中搶抓機遇,書寫了一部改革發展、激流勇進的壯美篇章。改革創新大突破,城鄉面貌大變化,人民生活大改善,生態文明大提升,政府職能大轉變。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統一規劃的霍家溝村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整體搬遷後的南村新村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實現了農村城鎮化、信息化和園林化的下秦村

2018年,潞州區地區生產總值436億元,財政總收入58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5.13億元,同比增長1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7.21億元,同比增長9.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0.96億元,同比增長10.9%。在2018年全市綜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唯美諾雙創科技園

潞州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先進製造業、金融業、商貿物流業、教育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勢明顯,發展勢頭持續上升,增加值佔比全市領先。煤炭、鋼鐵、電力等工業體系基本形成,境內有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紅色鋼鐵廠”首鋼長鋼公司,4大國有煤礦和3大電力企業以及一大批民營企業。雙創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培育了東山國際雙創基地、長軸1945雙創基地、唯美諾雙創科技園等一批雙創典型。2017年被省政府認定為“省級雙創示範基地”。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長治萬達廣場

長治市潞州區的前世今生


南耀集團昌晉苑煤化工業園

帆高好加力,風勁好遠航。新潞州、新起點、新徵程,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長治市潞州區人民正信心百倍,滿懷豪情,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力建設效益、活力、綠色、和諧美好新潞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