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5月9日,

一个季开始。

什么季?

首届吕梁文学季。

什么地点?

汾阳贾家庄。

这是

一个村庄的文学。

其实,

这也是一个中国的文学。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吕梁文学季上的的贾樟柯不光在台上

马烽先生的春联回“家”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赵望进先生书写马烽春联捐赠仪式现场

当天上午,文学季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来到贾家庄“村民”马烽的故居,著名书法家赵望进把自己书写的马烽先生创作的对联捐赠在马烽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马烽,一生的文学创作基地在贾家庄,从1952年初识到2004年去世历经了整整半个世纪,所著许多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里,甚至作品中的人物都能在村里找到活生生的原型。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赵望进先生书写马烽春联捐赠仪式现场

捐赠现场,赵望进说:“马老的春联从1991年写到2004年,每年写两副。我收集了他其中一部分春联 ,2004年他最后一副春联是在重症监护室里创作出来的 ,因为说话很费劲,老马口述,妻子撰写。今年是马烽逝世15周年,我有责任把马烽的春联写出来,以吊慰逝者,启迪后人。”

在这些春联中,思想主题鲜明,语言生动活泼。马烽的人生轨迹和所感所想也清晰可见。捐赠现场,马烽的女儿段慧芳很激动,她说自己都没有留心过,父亲居然写了这么多对联。她说,在马烽晚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进行文学创作,于是父亲就把对生活的感悟写进春联中。“第一年贴出来,文联的人和邻居们都跑来看,边看边点评。第二年春联还没贴出来,就有人跑来问了。看着大家都喜欢,父亲以后就年年写。”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马烽的女儿段慧芳回忆当年

关于父亲和春联,段慧芳还有一段不能忘怀的回忆。她说,在父亲去平顺体验生活时,正好是过年,当地百姓一看作家来了,就请他写春联。“父亲说不会写,大家说作家怎么能不会写春联!于是父亲就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但又觉得自己的书法不好,忽然想起以前在抗大时学过美术字,就用美术字给村民们写春联,非常有意思。”

作家们的新“家”建成

在春联捐赠后,贾家庄作家村也“无缝衔接”,开村迎客。这个坐落在贾家庄文化艺术园区内、由六栋别墅组成的小小村落,在文学季期间,将迎来当代文坛大家。而在以后的岁月,它则会成为作家们扎根乡村 、采风写作的“家”。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贾家庄作家村揭幕仪式

这个“家”来之不易,在7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在30年前,这里是机器轰鸣的水泥厂,而经过三年的建设,现在这里变成了产生思想艺术文化的创意园。

文学季文学总监欧阳江河在现场说,如果说马烽故居把人们带回贾家庄的日常生活,那么作家村就是贾家庄的未来模样。“我想一个作家如何与写作的地方融合在一起,那么,就应该是住下来!作家村就是让作家住下来的地方。我作为第一个入住的人,躺在乡村的夜晚中,真正感觉到‘从乡村出发的写作’,感觉到我成了贾家村的村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作家村内景

段慧芳也感慨,当年父亲来贾家庄,是背着铺盖卷来的。“因为哪个农民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被褥。现在在这么好的条件中写作,我们的作家也会写出更好的作品。”

而欧阳江河也为作家村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远景图:“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年、十年,在这里住过的文学家、艺术家、诗人会有一个长长的名单,而这个名单上的名字,恰恰是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

贾樟柯在“家”建影院的梦实现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种子影院

文学加艺术,在贾家庄文化园区里高度融合。

从作家的“家”出发,百米后就是电影的“种子”。种子影院的揭幕,也在当天上午举行。虽然这个建筑用时三年,但在贾樟柯心中,建立他的时间恐怕有三十多年。“我很小的时候要走很远,才能看上电影。那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们身边没有影院。所以,要感谢这块土地,它不仅带给我电影灵感和电影故事,还让我建起电影院,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电影,让文化生生不息。 ”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种子影院内景

在揭幕仪式上,嘉宾们一起为莫言先生亲笔题写的“种子影院”牌匾掀起了红布,也为接下来的吕梁文学季和未来文学在这块土地上的发展,掀起了“红盖头”。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种子影院揭幕仪式

“大家演讲”格非打头阵

在9日当天举行的文学季第一场“大家演讲” ,请来了清华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格非。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格非也是吕梁文学季顾问团成员之一,首届吕梁文学季评委会成员之一。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格非

在当天的演讲中,文学总监欧阳江河为现场观众做了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按照莫言的说法,中国当代小说家里面有3位出了师,除了小说家之外,还是学者、思想家、思想者,第一位就是格非,第二位是韩少功,第三位是阿来,这三位都是我们的评委。”

格非当天演讲的题目是《乡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在欧阳江河看来,这样一个话题为文学季开场,会把这个环节,提到一个非常高的文学高度。“格非先生有点担心他的话太专业了,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格非

在随后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格非从乡村文明被城市文明所取代这个意义上,来讨论乡村的消失。并带来了两个问题,世界范围内的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替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讨论中国的城市化的问题。

演讲过后,格非还现场签售了自己的作品《望春风》,众多文学爱好者怀抱这本书,排队走向这位仰慕已久的文学作家,在文学季上圆了这份属于自己的文学梦。

幕启:为什么吕梁文学季从乡村出发?

开幕式在汾阳“人社之声”合唱团演唱的《再一次出发》的歌声中开启,在奥地利女钢琴家演奏的舒曼的钢琴曲中,引出了文学季开幕式的高潮。欧阳江河、余华、阿来分别上台致辞,讲述他们眼中的文学季,他们心中的乡村情。

欧阳江河对于走进乡村颇有感触,他说:“大家从照片中走出来,从他写的出里走出来,从塑造的角色中走出来,和广大的读者见面、交流,这个文学和乡村的相聚,会成为一个节日。”

而余华一上台,就解释了“为何会场背景板上那些飘扬的苍老的脸”中,没有他的原因。余华说,因为此前家中有事,没办法定下行程,还好这次终于成行。他从此前那支舒曼的钢琴曲说起,当勃拉姆斯在一间豪华的艺术别墅里演奏时,他紧张到忘记弹奏。而当他辗转到了舒曼家时,看到舒曼一家住在一个乡间的小屋,他整个人放松了下来,自如演奏了自己的作品。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很久没有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原创的力量。余华说:“我们来到汾阳,就像当年的勃拉姆斯去了舒曼在农村的房子,感觉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我们都是‘勃拉姆斯’。”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的舞台属于文学大家,也属于热爱文学的普通人。在这个舞台上,农民、教师、厨师、工人、学生也成为主角,他们朗诵小说、诗歌、散文的经典选段,让文学季真正成为普通人的主场。

除了文学,电影也在这里生根。种子影院开业第一天,三部与山西有关的影片举行了交流放映活动。同时,文学季的开幕也伴随着贾樟柯纪录片《一个村庄的文学》的开机。这部纪录片描述和记录了贾樟柯仰慕的作家的创作生活。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开幕式当天放映的电影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读者们将从文学界的大家演讲里汲取养分;在写作工坊里获得磨砺;从学术对话中领略深思;到校园日去感受新生;聆听朗读会上的灵魂之声;欣赏书法展中的思想之美;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图书市集;沉醉于光影交错的电影世界。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开幕式现场

读写于我

贾樟柯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在我上小学的前一年,当语文老师的父亲开始教我背唐诗,这可以算作我最早的阅读经验。我最初并不通晓诗里的含义,只是靠音律和节奏来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能够理解这些诗中的古意。之后我才了解到,小时候背诵的那些唐诗,竟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山西诗人之手,这让我感慨。唐代在当下的山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沧海桑田,最终留下来的是这些诗句。它们永恒,具有穿越时间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古诗,也能够衬映此刻的感受,这是文学的魔力,这是文学不老的见证。

父亲是教语文的,但家里的书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古典文学。我最初读到的是《西游记》和《水浒传》。识字多了一点,也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文学热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当代文学,那个年代,即使是一个工厂的阅览室,也都会有《当代》《收获》《十月》这样的杂志。每个年代都有一两部小说,让我们瞬间成长。读每一篇小说、每一首诗,都像是认识一位智慧的人。他们启发我,感动我,让我自己变得丰富。

作家、诗人是一些通灵的人,他们能穿过社会迷雾,洞察灵魂深处。常听到有人说,今天的文学已经衰落了。但对我来说,看到现代出版物的数量,持续地阅读当代文学,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的创造力一直旺盛,衰落的是我们透过文学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热情。现在媒介多、信息多、娱乐方法多,文学不再是大众唯一的关注焦点。因此,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想透过一个文学季,让人们重新亲近文学,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我做电影,有人做医生,有人是工程师,有人做工人,有人是农民。但是,唯独文字和文学才是我们看家的本领:阅读使我们不至于愚笨,写作使我们不至于沉默。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贾樟柯,中国导演,作家,制片人。

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导演处女作《小武》即在柏林、温哥华等多个国际电影节斩获奖项。此后,其导演作品均于主要国际电影节中进行首映。主要电影作品包括《小武》(1998)、《站台》(2000)、《公共场所》(2001)、《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东》(2006)、《三峡好人》(2006)、《无用》(2007)、《二十四城记》(2008)、《海上传奇》(2010)、《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江湖儿女》(2018)。

2006年,《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2013年,《天注定》获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2010年,贾樟柯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豹奖。2015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金马车奖”。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记者:张洁

摄影:胡续光 范璐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