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 ——记渭南中心地震台的工作者

总有一天,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

——记渭南中心地震台的工作者

在西庄镇杨村的一座朴素小院,坐落着渭南中心地震台的办公地点。以这个不起眼的院子为中心,渭南市华州区、临渭区、渭城区、华县、蒲城、白水、富平、合阳、韩城、大茘、潼关11个区县和延安市宜川县所有专业地震台站的管理、运行维护、资料处理报送、地震科学试验与研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地震应急处置等工作都在这里汇总完成。在这艰巨的工作任务背后,是一支只有9个人的工作队伍。

总有一天,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 ——记渭南中心地震台的工作者

对地震台的9名工作人员来说,监测质量就是地震台的生命,意味着地震监测仪器的“心脏”一刻也不能停跳。渭南中心地震台下辖24个台站40套仪器,除了“大本营”所在地的韩城综合地震台外,还包括2人值守的合阳地震台,其余22个无人值守的地震台站由中心台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一旦出现问题,需立刻赶赴现场处理。这些台站包括6个测震台、9个强震台、6个背景场及3个GNSS站点和3个前兆台,涵盖电磁、流体、形变、测震四大学科,拥有测震、强震、地电、地形变、地下流体、GNSS等观测手段,承担着我省地震监测研究和大数据收集等重要工作,是我国地震预警“天罗地网”众多节点中的一部分,一旦出现仪器故障或数据传送中断,如不及时修复,造成的不仅仅是数据监测的缺失,更有可能是地震预警能力的丧失。

地震监测分秒不停,他们的工作也需要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更是需要枕戈待旦,做好随时出发开展应急处置的准备。今年48岁的台长潘存英已经在这里工作28个年头,经历了很多惊险时刻,处理了数不清的紧急任务,在她看来,随时出发是每个地震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解决问题是每个地震人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她记得,九寨沟地震时,全省地震系统进入应急状态,晚10时华阴县的地震台仪器出现靠摆故障,她带人连夜出发,凌晨2时抵达华阴开展抢修,经过24个小时的不间断抢修,仪器才恢复正常,他们又连夜赶回韩城,中间仅休息一个小时。今年大年初二夜晚,富平县薛镇的仪器出现故障,他们立即出发赶去抢修,这样的深夜疾行在他们看来已司空见惯。地震台没有专职司机,每次出门都是他们开车,既是司机,又是工程师,还是修理工、电工,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地震台站的布设地点大都在远离人烟的野外,很多是通行困难的崎岖山路,车辆难以到达,每次抢修都需要翻山越岭,走很长一段路。发电机、汽油桶、电瓶、备机备件、工具箱等维修可能需要携带的设备,没有一样是轻的,但经常需要他们来回人力背运。潘存英清晰地记得,去富平县白庙乡铁牛岭的地震台站点,每次要翻6座山;去华州区的站点,每次要爬3个小时山路。整个渭南中心台管辖下的台站,光是单次运维总里程就有9700多公里。

总有一天,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 ——记渭南中心地震台的工作者

除了临危受命的紧张时刻,平时处在待命状态的他们也十分忙碌,要盯着电脑屏幕、仪器表盘,注意地壳的微小变化,记录各种各样的数据。2018年1月18日,省地震局官博发布了一张最美地震人的照片,这张雪中艰难爬山的背影照让很多网友感动不已。照片的主人公就是这支9人工作队伍中的一员杨俊芳,所展示的正是地震台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例行的日常工作任务——到监测山洞处理数据。每天7时30分左右他们准时上山采集数据,下山后抓紧时间处理数据,在9时之前报送至省台,18时又准时上山检查仪器设备运行情况。这样日复一日的上山下山,从1971年建台开始,一坚持就是48年。31岁的白翔宇在这里工作了4年,对他来说,上山到监测山洞处理数据是一件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但也会遇到危险情况。监测山洞环境潮湿阴冷,除每天遇见成群结队的壁虎外,还有可能遭遇蛇、老鼠等动物的突袭。白翔宇已经两次遇见过蛇,第一次“相遇”时,他正在记录水位,一回头,1米多长的蛇就爬在他的工具包旁,还好蛇最后自行离开;第二次更危险,他用棍棒驱赶才得以脱身。这样与蛇“亲密接触”的经历不光他有,台里其他同志也大多碰到过。这样的经历,常常是他们口中的笑谈,但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这样日积月累的背后,是监测到的大量翔实珍贵的一线数据资料,韩城综合地震台作为全省少有的几个设立时间较长的站点,累积的大量珍贵资料和科学数据为开展地震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潘存英说:“每次地震后大家都会指责地震台,为什么不能及时做地震预报。但其实现在临震前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我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研究和监测,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把准地球的脉搏,为防震减灾作出贡献。我们越努力,这一天就会早一天到来。”

总有一天,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 ——记渭南中心地震台的工作者

在这支承担着整个渭南地区地震监测重担的9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0岁,最小的才24岁,他们长期坚守在枯燥而又寂寞的岗位上,但却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抱怨。地震台的办公楼又老又旧,低矮的砖瓦平房与附近村民的楼房相比显得格外不起眼,附近的居民家家都有暖气空调,但地震台今年才刚结束蜂窝煤取暖的历史,安上电暖器。工作环境艰苦条件简陋,但台里却安装了最先进的的测震仪和视频会商系统,确保监测的准确有效和信息处理的及时快捷。这样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地震人,他们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内,把生命默默奉献在地震监测的第一线。当有人抱怨地震不能预报时,他们已积累下数以亿计的数据资料,为地震预警的实现蓄积力量;当整个城市都在深夜熟睡时,他们扛着工具摸黑爬行在崎岖的山路上,风雨无阻地赶往一个又一个地震站点的维修一线。

9个人,24个地震台站,9700多公里的运维里程,这一群被称为“地球把脉者”的人,始终坚守地震监测前沿,用他们无悔的青春肩负着保障陕西地震安全的使命、责任与担当,践行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总有一天,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

总有一天,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 ——记渭南中心地震台的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