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記渭南中心地震臺的工作者

總有一天,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記渭南中心地震臺的工作者

在西莊鎮楊村的一座樸素小院,坐落著渭南中心地震臺的辦公地點。以這個不起眼的院子為中心,渭南市華州區、臨渭區、渭城區、華縣、蒲城、白水、富平、合陽、韓城、大茘、潼關11個區縣和延安市宜川縣所有專業地震臺站的管理、運行維護、資料處理報送、地震科學試驗與研究、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地震應急處置等工作都在這裡彙總完成。在這艱鉅的工作任務背後,是一支只有9個人的工作隊伍。

總有一天,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記渭南中心地震臺的工作者

對地震臺的9名工作人員來說,監測質量就是地震臺的生命,意味著地震監測儀器的“心臟”一刻也不能停跳。渭南中心地震臺下轄24個臺站40套儀器,除了“大本營”所在地的韓城綜合地震臺外,還包括2人值守的合陽地震臺,其餘22個無人值守的地震臺站由中心臺進行實時監控管理,一旦出現問題,需立刻趕赴現場處理。這些臺站包括6個測震臺、9個強震臺、6個背景場及3個GNSS站點和3個前兆臺,涵蓋電磁、流體、形變、測震四大學科,擁有測震、強震、地電、地形變、地下流體、GNSS等觀測手段,承擔著我省地震監測研究和大數據收集等重要工作,是我國地震預警“天羅地網”眾多節點中的一部分,一旦出現儀器故障或數據傳送中斷,如不及時修復,造成的不僅僅是數據監測的缺失,更有可能是地震預警能力的喪失。

地震監測分秒不停,他們的工作也需要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處於待命狀態,尤其在節假日期間,更是需要枕戈待旦,做好隨時出發開展應急處置的準備。今年48歲的臺長潘存英已經在這裡工作28個年頭,經歷了很多驚險時刻,處理了數不清的緊急任務,在她看來,隨時出發是每個地震人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解決問題是每個地震人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她記得,九寨溝地震時,全省地震系統進入應急狀態,晚10時華陰縣的地震臺儀器出現靠擺故障,她帶人連夜出發,凌晨2時抵達華陰開展搶修,經過24個小時的不間斷搶修,儀器才恢復正常,他們又連夜趕回韓城,中間僅休息一個小時。今年大年初二夜晚,富平縣薛鎮的儀器出現故障,他們立即出發趕去搶修,這樣的深夜疾行在他們看來已司空見慣。地震臺沒有專職司機,每次出門都是他們開車,既是司機,又是工程師,還是修理工、電工,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地震臺站的佈設地點大都在遠離人煙的野外,很多是通行困難的崎嶇山路,車輛難以到達,每次搶修都需要翻山越嶺,走很長一段路。發電機、汽油桶、電瓶、備機備件、工具箱等維修可能需要攜帶的設備,沒有一樣是輕的,但經常需要他們來回人力背運。潘存英清晰地記得,去富平縣白廟鄉鐵牛嶺的地震臺站點,每次要翻6座山;去華州區的站點,每次要爬3個小時山路。整個渭南中心臺管轄下的臺站,光是單次運維總里程就有9700多公里。

總有一天,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記渭南中心地震臺的工作者

除了臨危受命的緊張時刻,平時處在待命狀態的他們也十分忙碌,要盯著電腦屏幕、儀器表盤,注意地殼的微小變化,記錄各種各樣的數據。2018年1月18日,省地震局官博發佈了一張最美地震人的照片,這張雪中艱難爬山的背影照讓很多網友感動不已。照片的主人公就是這支9人工作隊伍中的一員楊俊芳,所展示的正是地震臺工作人員每天都要例行的日常工作任務——到監測山洞處理數據。每天7時30分左右他們準時上山採集數據,下山後抓緊時間處理數據,在9時之前報送至省臺,18時又準時上山檢查儀器設備運行情況。這樣日復一日的上山下山,從1971年建臺開始,一堅持就是48年。31歲的白翔宇在這裡工作了4年,對他來說,上山到監測山洞處理數據是一件再輕鬆不過的事情,但也會遇到危險情況。監測山洞環境潮溼陰冷,除每天遇見成群結隊的壁虎外,還有可能遭遇蛇、老鼠等動物的突襲。白翔宇已經兩次遇見過蛇,第一次“相遇”時,他正在記錄水位,一回頭,1米多長的蛇就爬在他的工具包旁,還好蛇最後自行離開;第二次更危險,他用棍棒驅趕才得以脫身。這樣與蛇“親密接觸”的經歷不光他有,臺裡其他同志也大多碰到過。這樣的經歷,常常是他們口中的笑談,但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這樣日積月累的背後,是監測到的大量翔實珍貴的一線數據資料,韓城綜合地震臺作為全省少有的幾個設立時間較長的站點,累積的大量珍貴資料和科學數據為開展地震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潘存英說:“每次地震後大家都會指責地震臺,為什麼不能及時做地震預報。但其實現在臨震前預報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現在我們日復一日地進行研究和監測,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把準地球的脈搏,為防震減災作出貢獻。我們越努力,這一天就會早一天到來。”

總有一天,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記渭南中心地震臺的工作者

在這支承擔著整個渭南地區地震監測重擔的9人隊伍中,年齡最大的已經60歲,最小的才24歲,他們長期堅守在枯燥而又寂寞的崗位上,但卻沒有一個人退縮,沒有一個人抱怨。地震臺的辦公樓又老又舊,低矮的磚瓦平房與附近村民的樓房相比顯得格外不起眼,附近的居民家家都有暖氣空調,但地震臺今年才剛結束蜂窩煤取暖的歷史,安上電暖器。工作環境艱苦條件簡陋,但臺裡卻安裝了最先進的的測震儀和視頻會商系統,確保監測的準確有效和信息處理的及時快捷。這樣一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地震人,他們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內,把生命默默奉獻在地震監測的第一線。當有人抱怨地震不能預報時,他們已積累下數以億計的數據資料,為地震預警的實現蓄積力量;當整個城市都在深夜熟睡時,他們扛著工具摸黑爬行在崎嶇的山路上,風雨無阻地趕往一個又一個地震站點的維修一線。

9個人,24個地震臺站,9700多公里的運維里程,這一群被稱為“地球把脈者”的人,始終堅守地震監測前沿,用他們無悔的青春肩負著保障陝西地震安全的使命、責任與擔當,踐行著一個共同的夢想:總有一天,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總有一天,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記渭南中心地震臺的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