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熟后生是书法家能否真正走向书法艺术的重要的阶段。我们知道,书法技法要熟,然后才能挥洒自如,一点一画无不在规矩之内,然而,如果太熟势必流于俗媚无骨之境,了无意趣,所以优秀的经典书法作品往往是熟后生的作品,也就是说经历了一个由生到熟在由熟到生的过程,而最后的生,往往是人书具老矣。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第一层“生”

学习书法从不知到知,就是第一个生的阶段,这时的生是真正的生,因为无法所以生。书法是有法度的而且这个法是经过书法历史经五千年的时光打磨凝聚而成的技法,这个技法包括用笔技法也包括经典的美观的规范的字形之法,也就是广义上的书法技法。是形成书法艺术之所以如此而不是那样的法。也是一门书法爱好者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所必须掌握的法,这个法就是传统书法的经典技法。那么具体来说都有哪些法呢?要言不烦的说有执笔法,运笔法,结构和章法,以及心法和临摹与读帖之法,甚至包括笔墨纸砚的法。初学书法必须经过这一关的打磨,方可见书法之门径。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第二层“熟”

关于“熟”的问题,古代有颇多的论述。

陈绎曾《翰林粹言》中说:作字须是滑熟,不可生硬。如如柳,初未尝有生硬之笔。

刘小晴是这样理解的:此一“滑”字,当作流利、圆润来看。不可误解为光滑、浮滑。作字最忌“生硬”二字。用笔不圆转,笔势不流贯谓之“生”;用笔太板刻,点画无轻重谓之“硬”。古人作书,十曲五直,刚柔相济,劲媚错出,方能意到図中,如颜、柳之楷,何尝有生硬之笔。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凡真正属于上乘之作品,既具严格之规矩法度,而又浑然天成,妙合自然,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如庖丁解牛,无不刀落肯綮。气韵生动,人莫能窥其巧,笔墨俱化,人莫能穷其变者,谓之“神品”。规矩可以力学,神妙必由悟入。故凡冰雪聪明之人,亦须脚踏实地,先立规矩,而后修身读书,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而后能身入神境。故周显宗在《论书》中说:写字之法在手不在笔,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则妙矣,不可知矣。故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由悟入。何谓悟入,悟其所以立规矩之意,故当在规矩烂熟之后,而贯夫始终者,又在“熟字也。

苏轼《记与君谟论书》中说: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我们知道,气从熟中得来,能熟则自然有一种神闲气静之致。若苍卒之间,临时无法,下笔游移,字势反拘,余韵何来?故笔势不混成谓之“竦”竦则无真意;规矩不谙熟谓之“生”,生则无神气。能熟中求韵,于静坐中作书,岂非人生之乐事。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功夫纯熟当至如汤临初《书指》所言之境:作书既工于用笔,以渐至熟,则神采飞扬,气象超越,不求工而自工矣。神生于笔墨之中,气出于笔墨之外,神可拟议,气不可捉摸,在观者自知之,作者并不得而自知之也。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姜夔《续书谱》这句话的意思约略是说:凡书拘泥成法;依样描,但求形似者;或刻意求刚,剑拔弩张,生硬板滞,强悍不驯,暴戾恣睢;或矫揉造作,诡僻狂怪,粗厉鲁莽,故作姿态者;或肥飩浊,枯露骨,膩滞软滑,佻依浮薄,甜熟媚贱者皆俗态也。

不熟则不成字,熟一家则无生气,熟在内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此时的熟,一味下去,比如俗书魔道。

熟则笔意自肆,变态自出。郝经《论书》。能将各家笔法,一一参透;诸家体裁,一一融贯。探讨笔墨,以应我之心手,嘘吸神韵以广我之‘见识。迨至纯熟之极,偶一操翰,则放之为巨嶂,乎其来,有沛然不可止遏之势;敛之为尺幅,信手挥去,具溢出无穷生发之趣。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第三层“熟后生”。

宋曹《书法约言》说: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由生至熟全赖功力,人人可到;由熟至生全赖学力,非人人可到。故由生至熟易,由熟至生难,何以然?由熟至生则入化境,不主故常,不落窠臼,时出新意,则又超然于法度之外矣。此从立意中来,立意则赖天资、人品、学问、气质,艺术个性等综合因素,又非拘拘于功力所能至耳。

学习书法在经历了一个生——熟——生之后的过程,书法家的功夫才能真正进入炉火纯青的化境,也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那种境界: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刘小晴在谈到对孙过庭这句话的理解时时认为:凡艺之以技巧为胜者,都贵一“熟”字。只有精熟技巧,才能心手相应,而入化境。由生至熟,是一个长期甚至是艰苦之学习过程,它只能通过“实践”而非单纯依赖“理论”来解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熟”,主要指作者经过严格训练而对规矩、法度得心应手运用。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合乎客观规律活动,又是一种不受规律束缚,超然于法度之外自由活动。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故能手起刀落,莫不中隙,“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达到一种规律与自由高度统一之境地。《罗丹论艺术》谓:“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习,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西画如此,书法亦如此,只有隽永之意境与纯熟之技巧相结合时,作者艺术个性才能得到淋蔼尽致的发挥,此是获得成功之重要因素。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董思翁云:“作字须求熟中生。”此语度尽金针矣。山谷生中熟,东坡熟中生,君谟、元章亦尚有生趣。赵松雪一味纯熟,遂成俗派,惟《黄庭内景经》生意迥出,绝不类松雪书,而世亦无问津者。见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作书之法,一味纯熱,遂成俗派。故又须熟中求生,方能不落蹊径,不随低俗,新意时出,而产生一种超妙入神之变化,正如董其昌所谓:“熟后生则入化境,脱略形迹,则有一种超妙气象。”若一味纯熟,就会产生一种习气,在机械重复中泯灭创作灵性。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池水尽墨熟后生:古今关于书法生与熟三境界的论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