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熟後生是書法家能否真正走向書法藝術的重要的階段。我們知道,書法技法要熟,然後才能揮灑自如,一點一畫無不在規矩之內,然而,如果太熟勢必流於俗媚無骨之境,了無意趣,所以優秀的經典書法作品往往是熟後生的作品,也就是說經歷了一個由生到熟在由熟到生的過程,而最後的生,往往是人書具老矣。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第一層“生”

學習書法從不知到知,就是第一個生的階段,這時的生是真正的生,因為無法所以生。書法是有法度的而且這個法是經過書法歷史經五千年的時光打磨凝聚而成的技法,這個技法包括用筆技法也包括經典的美觀的規範的字形之法,也就是廣義上的書法技法。是形成書法藝術之所以如此而不是那樣的法。也是一門書法愛好者由不知到知的過程所必須掌握的法,這個法就是傳統書法的經典技法。那麼具體來說都有哪些法呢?要言不煩的說有執筆法,運筆法,結構和章法,以及心法和臨摹與讀帖之法,甚至包括筆墨紙硯的法。初學書法必須經過這一關的打磨,方可見書法之門徑。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第二層“熟”

關於“熟”的問題,古代有頗多的論述。

陳繹曾《翰林粹言》中說:作字須是滑熟,不可生硬。如如柳,初未嘗有生硬之筆。

劉小晴是這樣理解的:此一“滑”字,當作流利、圓潤來看。不可誤解為光滑、浮滑。作字最忌“生硬”二字。用筆不圓轉,筆勢不流貫謂之“生”;用筆太板刻,點畫無輕重謂之“硬”。古人作書,十曲五直,剛柔相濟,勁媚錯出,方能意到図中,如顏、柳之楷,何嘗有生硬之筆。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凡真正屬於上乘之作品,既具嚴格之規矩法度,而又渾然天成,妙合自然,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如庖丁解牛,無不刀落肯綮。氣韻生動,人莫能窺其巧,筆墨俱化,人莫能窮其變者,謂之“神品”。規矩可以力學,神妙必由悟入。故凡冰雪聰明之人,亦須腳踏實地,先立規矩,而後修身讀書,人品既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高矣,“生動”不得不至,而後能身入神境。故周顯宗在《論書》中說:寫字之法在手不在筆,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則妙矣,不可知矣。故規矩可以言傳,神妙必由悟入。何謂悟入,悟其所以立規矩之意,故當在規矩爛熟之後,而貫夫始終者,又在“熟字也。

蘇軾《記與君謨論書》中說:作字要手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韻,於靜坐中自是一樂事。

我們知道,氣從熟中得來,能熟則自然有一種神閒氣靜之致。若蒼卒之間,臨時無法,下筆遊移,字勢反拘,餘韻何來?故筆勢不混成謂之“竦”竦則無真意;規矩不諳熟謂之“生”,生則無神氣。能熟中求韻,於靜坐中作書,豈非人生之樂事。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功夫純熟當至如湯臨初《書指》所言之境:作書既工於用筆,以漸至熟,則神采飛揚,氣象超越,不求工而自工矣。神生於筆墨之中,氣出於筆墨之外,神可擬議,氣不可捉摸,在觀者自知之,作者並不得而自知之也。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姜夔《續書譜》這句話的意思約略是說:凡書拘泥成法;依樣描,但求形似者;或刻意求剛,劍拔弩張,生硬板滯,強悍不馴,暴戾恣睢;或矯揉造作,詭僻狂怪,粗厲魯莽,故作姿態者;或肥飩濁,枯露骨,膩滯軟滑,佻依浮薄,甜熟媚賤者皆俗態也。

不熟則不成字,熟一家則無生氣,熟在內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此時的熟,一味下去,比如俗書魔道。

熟則筆意自肆,變態自出。郝經《論書》。能將各家筆法,一一參透;諸家體裁,一一融貫。探討筆墨,以應我之心手,噓吸神韻以廣我之‘見識。迨至純熟之極,偶一操翰,則放之為巨嶂,乎其來,有沛然不可止遏之勢;斂之為尺幅,信手揮去,具溢出無窮生髮之趣。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第三層“熟後生”。

宋曹《書法約言》說:書必先生而後熟,既熟而後生。先生者學力未到,心手相生者不落蹊徑,變化無端。由生至熟全賴功力,人人可到;由熟至生全賴學力,非人人可到。故由生至熟易,由熟至生難,何以然?由熟至生則入化境,不主故常,不落窠臼,時出新意,則又超然於法度之外矣。此從立意中來,立意則賴天資、人品、學問、氣質,藝術個性等綜合因素,又非拘拘於功力所能至耳。

學習書法在經歷了一個生——熟——生之後的過程,書法家的功夫才能真正進入爐火純青的化境,也就是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那種境界: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暗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劉小晴在談到對孫過庭這句話的理解時時認為:凡藝之以技巧為勝者,都貴一“熟”字。只有精熟技巧,才能心手相應,而入化境。由生至熟,是一個長期甚至是艱苦之學習過程,它只能通過“實踐”而非單純依賴“理論”來解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熟”,主要指作者經過嚴格訓練而對規矩、法度得心應手運用。

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合乎客觀規律活動,又是一種不受規律束縛,超然於法度之外自由活動。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故能手起刀落,莫不中隙,“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達到一種規律與自由高度統一之境地。《羅丹論藝術》謂:“如果沒有體積、比例、色彩的學習,沒有靈敏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西畫如此,書法亦如此,只有雋永之意境與純熟之技巧相結合時,作者藝術個性才能得到淋藹盡致的發揮,此是獲得成功之重要因素。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董思翁雲:“作字須求熟中生。”此語度盡金針矣。山谷生中熟,東坡熟中生,君謨、元章亦尚有生趣。趙松雪一味純熟,遂成俗派,惟《黃庭內景經》生意迥出,絕不類松雪書,而世亦無問津者。見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作書之法,一味純熱,遂成俗派。故又須熟中求生,方能不落蹊徑,不隨低俗,新意時出,而產生一種超妙入神之變化,正如董其昌所謂:“熟後生則入化境,脫略形跡,則有一種超妙氣象。”若一味純熟,就會產生一種習氣,在機械重複中泯滅創作靈性。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池水盡墨熟後生:古今關於書法生與熟三境界的論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