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第⑨期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 文 / 戴志悦 摄/汤彦俊

把相机往胳膊弯儿里一放,眼一闭,嘴一撅,头一歪假装睡着了——摄影记者阿汤每次被宝宝“盯上”都是这样姿势,看到身高1米9“巨人叔叔”的萌态,宝宝总会咧开大嘴笑,肉嘟嘟的小手小脚丫兴奋得乱抓乱蹬,屡试不爽。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样简单,儿科医生的快乐也是这样简单——陈志敏教授正是这样一边逗孩子一边收获快乐一边工作,30多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位温暖的儿科医生2016年被评选为“浙江大学好医生”。

他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也是浙江省小儿呼吸的领军人物,他所带领的小儿呼吸科2011年首批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媒体称陈志敏为浙江省儿保呼吸科“大总管”,呼吸科医生照顾着儿科患者的“半壁江山”,因为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最大最常见的疾病群。

“小宝宝只要身体感觉舒服了,就会冲着你笑。”陈志敏说。

儿科医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都很简单,而且立竿见影:给一个温和的眼神,就能收获孩子的信任;给一个笑脸,能马上收获一个笑脸;给一次恰当的治疗,能马上收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人儿。

陈志敏说:“我这35年来做儿科医生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个好的临床儿科医生,技术上要有高度,要有温度,还要有底线。做到这三点,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儿科医生。”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陈志敏教授在门诊中逗孩子)

1

中国有句古话“相由心生”,好的儿科医生是挂相的,孩子们一见到就会眉开眼笑,陈志敏似乎就属于有“孩子缘”的人。

刚满周岁的宝宝坐在床上玩球,一群“白大褂”向她走来,她很警惕地盯着大家,手里的小球也掉在床上。宝宝反复咳嗽20多天、发烧并发生过抽筋,住进了陈志敏教授的病房。

周五上午是主任大查房,主治医、住院医、进修医、实习医生十几人浩浩荡荡地跟在陈志敏身边——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儿科查房。

陈志敏看出了这个宝宝充满警惕,笑呵呵地打招呼“你这么紧张啊”,然后捡起床上的球和她玩了起来。他一边逗孩子玩一边对围在床边的年轻医生们说:“1周岁的孩子是比较难查体的,警惕性很高,看到白大衣生怕你拿出针来。四五个月以下的孩子就没有这种警惕性,因为大脑还没发育到这个程度。”

看到宝宝明显放松下来,陈志敏再把球递过去时,顺手把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贴在了宝宝的胸前,并握住了一只小手,宝宝注意力被陈志敏胸前晃动的胸牌吸引住,把另一只手里的球扔掉去抓胸牌“研究”。

陈志敏告诉年轻医生:“如果孩子哭闹不配合,神经系统状况检查不出来,肺里也听不出来。所以给小婴儿体检,首先要和他们套近乎,获得宝宝的信任很重要。”

收起听诊器,陈志敏又和宝宝聊了起来:“看得这么认真,你认识上面的字吗?”宝宝咿咿呀呀地回应,两人对望着愉快地“聊着”。陈志敏手里的动作一直没停,把宝宝轻轻地放倒躺下,掀开外套,把贴身内衣拉好遮住小肚子,然后轻轻地按压触诊。

看儿科医生和孩子的互动,是一种享受。宝宝的妈妈在一旁更是满眼柔光,情不自禁地说:“医生真有耐心,很会逗孩子。”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陈志敏教授在查房中和小宝宝一边玩球一边做检查)

有人说,要快速赢得“中年老母亲”好感的最佳姿势是夸她的娃。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赢得患儿家长信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感受到医生对孩子的爱。

陈志敏说:“逗孩子能拉近跟家长的距离,因为如果你可以把小孩子逗得很好,看得出来你很喜欢孩子,这是家长产生信任的基础,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个人是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从他看孩子的眼神就能看出来,孩子也对此有着天生灵敏的直觉。陈志敏说:“孩子很聪明,凭直觉就知道你对他好不好,哪怕你戴着口罩对他笑,他也会很快就变得柔和不对立。”

“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今年98岁高龄的张金哲院士曾经说过,好的儿科医生,哪怕面对满地打滚、骂脏话的顽劣孩子,都会觉得可爱。

对真正喜欢孩子的儿科医生,内心是柔软的,会有一颗对孩子无条件包容的爱怜之心,每一个医疗行为也会因此变得有温度。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这个小宝宝被检查完后,伸手要陈志敏医生抱,还想继续一起玩耍)

2

喜欢孩子,是成为儿科医生的前提。

陈志敏实习时发现自己“看到小孩子很开心”,而且自己对孩子比较容易“搞定”。仅仅是凭着这种朴素的感情和冲动,1984年医学院毕业时,他选择儿科,留在了儿童医院。

陈志敏来自浙江东阳的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村里家喻户晓的会读书的孩子。在“毛主席‘五七指示’放光辉”的号召下,1977年乡里自办“五七高中”,刚好初中毕业的陈志敏成为第一届学生。

然而,学校硬件极度贫乏,甚至没有化学和物理实验,老师都是从初中部抽调上来,无高中教学经验,更无应对高考的经验;农村的普通人家,没有电视,没有书报,更没有辅导书。在这种近乎“贫瘠”的学习环境里,陈志敏还是凭着读书的天赋和勤奋依然脱颖而出。

父母没什么文化,更不懂什么人生规划的指导,只是朴素地觉得儿子读书好、做事仔细,适合当医生。1979年高考,按父母的期待,陈志敏考入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成为这所“五七高中”同届的160人中唯一考入大学的学生。

但考上医学院的陈志敏并不轻松,农村孩子的基础太差,英语、化学、物理,他花了三年才追上,凭着勤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进入临床工作后,开始分管病人,孩子病情发展瞬息万变,突发状况极多,需要强大的责任心和处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能力,陈志敏感觉到自己开始“长大”了。

当年两位内科老主任裘克文主任和张在珍主任,都是呼吸病专家,他们心无旁骛,专心临床,“他们首先很喜欢孩子,查房中临床思维很缜密,考虑问题很周全细致,最体现基本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经验的丰富。”陈志敏作为住院医跟在她们身边学习了多年,“童子功”极为扎实,让他受益终生,也成为他日后带学生的榜样。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陈志敏教授在进行教学查房)

“老师什么样,带出来的学生就是怎么样,尤其是住院医阶段的第一位老师很重要,他的做事情风格和思维方式,对学生日后从医影响很大。”陈志敏说。

1987年,陈志敏考上张在珍主任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开始专注于呼吸疾病。性格中的认真仔细,使陈志敏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也很早便被发现是位好老师。

1995年起,他还是主治医,却开始承担七年制学生儿科学及诊断学等课堂教学工作,两年后,年仅34岁便被提拔为儿科教研室副主任,统管大内科的教学。1999年,他前往日本福井儿童医院学习一年,回国后,儿童医院正在进行专科化细分,将大内科细分为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心血管、重症等十几个专科。

2001年呼吸科正式成立,陈志敏担任主任,开始组建一支小儿呼吸疾病的专科团队。自己挑学生、带研究生,从无到有,仅仅用了10年时间,他便培养出了一支小儿呼吸科的“国家队”,在2011年成为全国8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

无论是读书,还是当医生当老师,以及带团队,陈志敏似乎都带着一种朴素的直觉,至今他身上仍不失当年的朴实。

管理团队,他有一个“三分三”理论。

他说:“我觉得每个人把自己的三分三管好还不够,因为3.3加起来只有9.9,还有0.1没有人做。团队要无缝,光做到三分三是不够的,中间的交叉地带谁来做?哪怕是各扫门前雪,如果这条线画得粗一点,那这条线上谁来扫?所以,每个人都多做一点点,团队才能真正无缝交融成为一个整体。”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压舌板是孩子最害怕的东西,但在陈志敏手中似乎没那么可怕,孩子经常主动张开大嘴给医生看)

3

两年前,陈志敏收到一张喜贴。

十几年前,诸暨有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不明原因大口吐血,情况十分紧急,陈志敏前往会诊。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局限,必须马上把孩子转移到杭州进行抢救。

八十多公里的路程,警车给救护车开道,陈志敏一边维持孩子的生命,一边布置医院做好紧急抢救的准备。到达后,陈志敏通过气管镜发现孩子气管内仍在不断出血。通过影像检查发现吐血的原因是肺部一根畸形血管破裂,胸外科医生迅速开胸对血管进行结扎,止住出血,孩子得救了。

十几年后,孩子再出现在陈志敏面前时,是来送结婚喜贴——这不仅是这个孩子最幸福的时刻,也是陈志敏作为儿科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儿科医生就是如此,也许只是出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瞬间或阶段,却可能影响他一生。

“但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暂时没办法改变的。”半年前,陈志敏接诊了一个孩子,患有罕见的坏死性气管炎,孩子的气管黏膜大面积坏死,一旦脱落把气管堵住,瞬间死亡。这是他从医以来遇到的第二例,第一例是在20年前,直到现在,现有的医疗手段依然无能为力。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陈志敏教授在查房中)

孩子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但他们生命又如此脆弱,一颗花生、一颗糖果就可能瞬间夺去孩子的生命。

气管镜技术在儿科是项救命技术。2000年,陈志敏通过短期进修和自学,迅速掌握了小儿软式支气管镜技术,浙江省儿童医院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这一手术的科室之一,也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初学的过程是比较艰苦的,刚开始从气管里取一颗花生米需要半小时一个小时,熟练之后只需要半分钟。”陈志敏说。

在这项技术并不普及的早期,陈志敏就像“救火队员”来回奔波,为孩子们探取卡在气道中的异物。

有一次接到浙江桐乡的求救电话,陈志敏放下手头的工作就赶去,但还是没来得及把孩子救回来。另一个山东烟台的孩子,重症肺炎,气道被厚厚的痰栓堵住,五官科医生都无计可施,求助陈志敏。他紧急飞到烟台,用气管镜把痰栓吸出来,孩子活了下来,但因大脑缺氧时间太长而导致了脑瘫。

因此,陈志敏明白,只有更多的医生熟练掌握这项技术,才能让孩子最快速得到抢救。

他从2005年开始开设省内外呼吸专科进修及小儿支气管镜技术培训,每年培训20余名医生,进修人员覆盖全国24个省份,成为国内儿童呼吸与支气管镜专科技术进修学习的重要培训基地。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陈志敏教授查体时给孩子把肚子盖严实,教学查房是一种以身示教)

4

儿科也被称为哑科,孩子不舒服只会用哭闹来表达,需要靠儿科医生的仔细观察和鉴别诊断。

曾经有一个13岁的孩子长期咳嗽气喘,当地医院诊断为哮喘,但按哮喘规范治疗无效,慕名来到杭州找到陈志敏教授。陈志敏根据患儿呼吸困难的情况及营养状况,判断应该是上呼吸道出现梗阻,让孩子去做一个胸部CT。发现了甲状腺癌压迫气管,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治疗。

陈志敏经常对学生说,诊断病情一定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还要有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可能的病因。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疾病的漏诊多数是医生没有想到没有看到,而不是检查做不到;病人的突然死亡并不是病情变化太快,而是医护人员观察不够没有注意到。

陈志敏的诊室的大部分都是久咳不愈的孩子,孩子的身后一般都有着焦虑的家长。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门诊中,孩子身后焦虑的家长们)

妈妈带着8岁儿子一进诊室,机光枪扫射般语速极快地陈述症状和复杂的就诊经历,陈志敏一边听,一边看各种检查结果,一边观察着孩子。

看孩子不烧不喘,精神状态很好,只是睡觉时鼻子堵,偶尔有咳嗽,查完体后陈志敏认为孩子只需要治疗鼻炎。他拍拍小朋友的肩膀问:“你是不是比较紧张?看你的样子我认为病情并不太严重……”妈妈马上抢过话头:“他……”陈志敏打断家长:“你越说他严重他就会越紧张,你的焦虑情绪会影响他。”

妈妈说:“这两天都没让他上学。”

陈志敏笑了:“孩子精神好,脸色也好,身体没大问题不影响上学。倒是你的病要先治,你放松下来,孩子的病才能治好。”

陈志敏说,真正好的儿科医生,除了能够治好孩子身体的疾病,还要治好家长心里的疾病。“粗心大意会闯祸,技术不好会害人,冷冰冰的态度则会伤害家长的心,就算治好病人,也是不合格的医生。”他说。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戴志悦:您哄孩子的样子,在我这种同样身为妈妈的人看来,是一种享受。

陈志敏:让小孩子愿意亲近你,是儿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家长看到你对孩子好,对你的信任度就会高。儿科医生的责任心有时候比技术更重要,技术的高低一般看不出来,但让孩子和家长产生信任的,首先是医生的责任心,没有建立这种信任,你技术再高都没机会施展。

戴志悦:您觉得成为合格的儿科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志敏:成为儿科医生的一个前提是,热爱孩子。只有热爱孩子,才能真正为孩子着想。而为孩子着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问题,要帮孩子消除痛苦需要有较高的技术,这能促使你平时要多练苦功、看文献,积累临床经验,儿科医生没有好的技术,就是庸医,会伤害孩子。

另一方面,只有真正爱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去关怀孩子,查房的时候,会舍不得孩子哭,希望他们笑;在做诊断、治疗、检查时,也会尽可能避免对孩子产生伤害,过度的检查、过度的治疗对孩子都是伤害,这个底线要时刻守住,不该做的事情绝对不能做。

我这35年来做儿科医生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个好的临床儿科医生,技术上要有高度,要有温度,还要有底线。做到这三点,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儿科医生。

戴志悦:

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己都还是一个从小在优越环境里被宠爱、没长大的孩子。

陈志敏:这需要环境的熏陶,需要团队的氛围,以及带教老师的教导。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但在耐心方面,是可以慢慢培养出来。

戴志悦:面对孩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医生,人文关怀是最重要的,但现实中往往比较缺失。

陈志敏:是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好在现在医学教育方面对这一块也越来越重视。我负责儿科教学,浙江大学医学院一直有专门的伦理课、人文课。我们在进行医学生考试时,临床技能和操作考试部分也都包括人文关怀的评分。比如说一进来,有没有跟病人打招呼,有没有逗孩子,在体检的过程中有没有捂热听诊器的动作,体检孩子肚子时是否完全暴露在外面,等等,这样的人文扣分也是很厉害的。

另外,临床带教老师的以身示范也十分重要,我对实习生、住院医生在这方面的培训很重视,从住院医生开始就养成带着关怀的临床习惯,因为10年以后就是他们的战场了。

所以老师的人文素质很重要,老师什么样,带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尤其是进入临床后的第一位老师很重要,他的为人处事、工作风格,对住院医生以后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戴志悦:您门诊时说过,要给孩子治身体的病,要给家长治心病。

陈志敏:孩子生病家长是很焦虑的。但是中国的儿科病人太多,医生一上午要看五六十个号,我限号一个早上也要看30多个病人,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他们进行解释。如果像国外的医生一样,一上午只看8-10个病人,每个人都花上20分钟坐下好好聊,很多家长不会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去缓解家长的焦虑。

戴志悦:您门诊时,有位家长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为什么很容易感冒”,直到离开还在问这一句。后来取了药,又返回来几次问药怎么用,实际上,您之前交代了两三遍,病历本上也写得很清楚。但她对这些治疗的关键内容完全听不进去,脑子里只有自己的问题,家长的这种焦虑的心态很普遍。

陈志敏:是的,这种焦虑解决是需要时间,最好还有专业的心理的医生,我们在读书时心理学知识学习得很少,大多数还是在临床中一点点积累,但毕竟不系统不专业,有时候可能反而把家长越讲越焦虑。我们常常只把目标放在治疗病人身上,认为把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家长的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就好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家长的焦虑问题没解决,孩子的病也是治不好的。

戴志悦:很多肿瘤科医生不敢和患者交朋友,以避免患者去世时过于痛苦,相对来说儿科医生面临的这种职业伤害会小很多吧?

陈志敏:是的,孩子患不治之症还是比较少,大多数都是可以救回来,尤其呼吸道这种疾病99%可以救回来,并且完全治愈,除了少数先天性疾病。一些疑难病例,当我诊断明确并治好后,他们的父母和我们常常会成为朋友。

戴志悦:

当儿科医生的成就感很强。

陈志敏:是的。做儿科医生,救回一个孩子,或者给孩子纠正一个疾病,都是会影响他一生。做儿科医生能看到他们长大、结婚、生子,走上正常的人生轨道,这与他们的父母是同样的心情。

戴志悦:但是现在儿科医生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

陈志敏:很多医学生对儿科还是有一点看不上,工作量大,医患关系紧张,收入也不高,所以儿科医生缺口很大。

浙大医学院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快要选专业方向时,会请各专业的老师做一次“医学宣讲”,用现身说法来宣讲自己的专业。儿科,很多次都是我去讲,我都是讲儿科医生的幸福观。

人生什么东西最重要?钞票当然很重要,但人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做儿科医生,工作的时候就很幸福,和孩子在一起,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信任你依恋你,会对你笑让你抱,这就是幸福。

工作是一方面是为了养家糊品,如果工作不开心,赚了很多钱去买幸福,未必能买到。而如果工作中就能感受到幸福,赚的钱虽不算太多,够用就好,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我深有感触,儿科病房永远是阳气十足的,孩子是最有朝气的,长期在快乐中工作,工作再忙也不觉得累,这很重要。

戴志悦:可能很多人是对现在的医患冲突心惊胆战,在儿科工作,一言不合可能就会被打,护士打针一针不到位可能就会挨打。

陈志敏:这是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会有这种极端的事件。但实际上儿科的医护人员如果注重提升自己的修养,被打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社会或要求别人,只能去提高自己的素质,虽然难免遇到奇葩的家长,但改变自己总还是能尽可能减少纠纷。

戴志悦:你们科室有医护人员被打吗?

陈志敏:有,我们对这种事的态度绝对是零容忍的。曾经有一个孩子妈妈找护士,当时护士手头正有其他事,让她等一下,结果家长等不急动手打了护士一耳光。这位护士还怀着孕,我们第一时间就报警了。家属提出赔偿,我们拒绝了,我们不需要赔钱,要求她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最后她被拘留了5天。

总得来说,这种事还是极少数,大部分家长还是讲道理的,都是一心想要把孩子的病治好。现在医生、护士在人文关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很多工作越来越到位。

戴志悦:您是儿科医生,您的孩子应该很幸福吧?

陈志敏:我的孩子已经长大参加工作了,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并没有当儿科医生那么负责任,无论是教育还是照顾。我印象很深,孩子初中时,我被老师叫了去,老师说:“你儿子的作业情况你知道吗,他的数学作业从来只有答案没有过程,你还都签了字。”我说,不知道,我只管签字,但从来没有看过。

戴志悦:所以有人形容医生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陈志敏:对,我们完全是放羊,自己写作业,放了学自己回家,家里没人做饭,就到医院来,我们给他一张饭卡,自己去食堂吃。经常有同事告诉我们说,儿子在食堂,一瓶可乐,两根鸡腿。

不过,话说回来,当了30多年儿科医生,见过疾病对孩子带来的痛苦,所以我对儿子的期待并不高,健康就好。家长不幸福,有时是因为太贪婪,孩子健康了还想聪明,聪明了还要漂亮,其实看看那些生病住院的孩子,你就会明白,孩子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想通了这些,父母的幸福感就能提高。

(感谢志愿者黄锦花对文章进行校对)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第4期:盛锦云|没把哮喘患者教育好,我感到很歉疚

第8期:刘春涛| “弃文从医”:医生岂能不临床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遇见·呼吸之道|陈志敏,做有高度有温度有底线的儿科医生

戴戴(戴志悦)

曾任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编辑部副主任

曾任腾讯健康频道副主编

现为独立医学人文记者

《遇见肿瘤名医》作者

新书购买

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医药科技书店

淘宝、当当网、亚马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