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營銷之“喜茶們”離星巴克還有多遠?

星巴克能在喝茗茶的中國培養起喝咖啡的習慣,新式茶飲的培育速度只會更快。

年初的時候,馬東接受了一次媒體專訪,和奇葩說無關,主題是關於其投資站臺的茶飲品牌——“謝謝茶”,首家店於去年12月16日在北京三里屯開業,當天馬東還帶著顏如晶、肖驍等《奇葩說》成員站臺,企查查信息顯示馬東個人佔股75%。

明星在餐飲業創業並不鮮見,只不過馬東還有個身份是米未創始人,並非不懂商業,而他選擇的是備受爭議的新式茶飲行業。新式茶飲市場這幾年異常火爆,誕生了喜茶和奈雪兩大頭部,他們還有個名字叫做“網紅茶”,“網紅”是個偏貶義的詞,有來如風去如風的意思,喜茶就明確表示不喜歡被貼上這個標籤。

以事實為準繩,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回頭看新式茶飲,至少有兩件事情比較明確:一是新式茶飲市場的崛起已成趨勢,根據艾媒諮詢數據,2018年中國新中式茶飲市場規模超900億元,今年很有可能過千億;一是喜茶和奈雪還未呈現出衰落的明顯跡象,一直在穩步且快速擴張,目前兩家門店數量分別超過了140和130家。

不難發現,喜茶和奈雪等並不滿足於“網紅”,他們對品牌有更大的野心。兩大飲品市場,隔壁即飲咖啡市場早已形成以星巴克、Costa、太平洋等“一超多強”的局面,這給了茶飲市場品牌塑造極大的想象空間。

將“喜茶們”打上“網紅”標籤並盼望早日涼涼並不是個好心態,不如透過他們的發展路徑,去對比星巴克的成功,這樣對茶飲行業的發展更有意義,畢竟後者經過了時間和市場的考驗,而茶飲和咖啡本質並無區別。


深度解讀營銷之“喜茶們”離星巴克還有多遠?


一、“好喝”其實沒那麼重要

現在討論喜茶好不好喝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了。

在媒體的塑造下,大眾對於“網紅餐飲”的認知主要體現在兩個鮮明的標籤:

1、炒作起家,無論是名人帶貨還是排隊效應;

2、產品不行,或者說達不到心理預期。

先說產品,新式茶飲已經是對傳統街邊奶茶的一種整體升級,傳統茗茶熬製茶底,鮮奶代替粉末,品質都差不到哪裡去。品牌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茶葉品質、配方和調配,眾所周知這並不是一個門檻多高的行業,只要花點心思,產品都難喝不到哪裡去。最大的變數其實還是消費者的口味眾口難調,這是個難以確立標準的問題。

既然口味無法量化,如何確立產品的競爭優勢?

一種是不斷推新,打造“爆款”,喜茶的奶蓋,奈雪的歐包都是以新勝舊的典型;一種是專注少數產品,走精品化路線,所以這幾年餐飲業單品爆款現象頻出;最後就是讓自身成為好喝的標準,打造口味的信任度,星巴克就是如此,消費者會先入為主的以它的口味為標準,這就等於立於不敗之地了。

所以,新式茶飲產品最大的優勢其實在產品之外,就是品牌。當然這裡有個前提,就是在業內並無標準的前提下,傳統茗茶和咖啡都是喝了上千年的東西,業界都有了無數標準,但新式茶飲可不是,這裡才是最大的機會所在。多說一句,即便咖啡有了口味標準,不算特別出色的星巴克為什麼在華如此流行,很簡單,因為中國人喝咖啡歷史短,星巴克佔了早來的便宜。

星巴克在國內完整地走完了產品(味覺塑造)——場景(情感沉澱)——品牌(符號塑造)的品牌建構過程,並通過漫長的時間沉澱出了穩定根基,畢竟人們普遍相信時間的力量。從新式茶飲的動作來看,基本也是延續這個方式,只不過速度普遍快了很多,因為競爭、消費者變遷、資本的力量等等,由於互聯網的加速度,消費者對於營銷的感受最明顯,人們潛意識普遍質疑,爆紅的東西能好喝到哪裡去?

但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和營銷其實是同步進行的,奶茶又不是酒越陳越香,餐飲創業的週期可以技術性縮短,隨著行業經驗積累出現“爆紅”且“生命力”強的品牌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網紅餐飲”將成必然趨勢。

信息過載的時代,有效營銷是完成冷啟動的必備技能,不然馬東也不會一邊強調“產品力”一邊為其創業品牌站臺。

星巴克就沒有營銷嗎?只不過它不怎麼打硬廣而已,“第三空間”的概念從哪裡來的,沒有這個概念對於消費者的認知植入,也就沒有今天的星巴克。

我們對照一下Jonah Berger經典的“瘋傳六原則”,就能看到星巴克的營銷有多成功:

1、社交貨幣:你坐在星巴克侃侃而談的樣子,就是高端商務精英嘛。

2、誘因:看到咖啡就想起星巴克,週末加班去哪裡?星巴克。

3、情緒:“第三空間”,放鬆、休閒、見見朋友和享受都市生活。

4、公開性:最熱鬧的地方,都有星巴克的咖啡香味。

5、實用價值:提神,休息,開會,加班,星巴克是你的剛需。

6、故事:美人魚的傳說要不要了解一下,神秘的隱藏菜單究竟有什麼?

媒介即信息,傳播工具會“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乃至社會生活和行為方式,麥克盧漢這一著名的理論在今天不斷得到驗證,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斷在被互聯網重塑。

從這個角度出發,營銷作為星巴克成功的一條隱形線索,也應當單獨作為一個維度來對比,這也是新式茶飲品牌的一大武器,不應當被簡單貼上“炒作”的標籤再回到探討產品力的循環論證中。

二、第一種邏輯:產品——場景——品牌,新式茶飲走得通嗎?

產品:茶飲能玩的花樣多了

應該沒人會否認茶飲市場的巨大潛力,這不僅僅是飲食習慣的傳統。

無論是傳統茗茶的種類還是講究,應該比咖啡有過之而不及,這裡面能組合創新的地方太多了。

星巴克有拿鐵、摩卡、卡布基洛等經典花式咖啡組合,喜茶有奶蓋,奈雪有水果茶,鹿角巷有黑糖珍珠,新式茶飲能玩的多了,除了牛奶,還有無數種排列組合調製出各種口味。至於佐食,歐包還只是開始。茶飲品類創新的能力,就不多說了。

如果說以前的奶粉奶茶還拿不上臺面,升級後的新式茶飲無論從品質、品類還是顏值,都不逞多讓了。

星巴克能在喝茗茶的中國培養起喝咖啡的習慣,新式茶飲的培育速度只會更快,市場數據也擺在那裡。

別忘了,星巴克也一直在中國賣茶。

場景:

尷尬的處境

以喜茶和奈雪為代表的新式茶飲,在空間塑造上的重投入顯然參考了星巴克“第三空間”的打法,都是在核心商區開店,且普遍面積較大,精裝修,空間設計感強。

據調查,“奈雪的禮物”新店型引入了AI和人臉識別技術,成本高達600萬,而原來標準的“一年四季”主題店,成本則是300萬左右。另一家新近獲得過億元Pre-A輪融資的茶飲品牌樂樂茶,其單店一次性投入同樣在300萬元左右,首家門店投入更是達500萬元。馬東的謝謝茶,首家店在北京三里屯,成本自然也不便宜,喜茶在那裡也有家黑金店。

環境好還只是硬件上的達標,關鍵還在於軟件上對於氛圍的打造和文化的渲染,對品牌的定位十分重要。喜茶的Slogon是“一杯喜茶,激發一份靈感”,想要傳遞的核心理念是酷、靈感、禪意和設計,標準店以白灰為主導的簡約風格。

在主體基調不變之外,還設有粉色主題店、黑金店、LAB店等主題店做各種風格的嘗試。奈雪則是以20-35歲年輕女性為主要客群,整體偏女性審美,打造“閃閃發光的精緻盒子”,試圖呈現明亮溫暖的感覺,在細節中體現茶葉沖泡的過程。

不難發現,二者皆是試圖在傳統茶文化和現代潮流中間找到一種平衡,從理念上而言,和星巴克“咖啡文化+現代設計”的風格是對等平衡的。

優點在於作為新興品牌在設計探索上還具有很大空間,並且多變的風格有助於俘獲年輕人群;

缺點在於功能屬性上不如星巴克清晰,星巴克沉澱出的商務和工作的氛圍十分濃厚,白領人群粘度高,且工作和生活的訴求本身就不同,前者要求穩定,後者追逐多元。

擺在新式茶飲品牌面前的問題是,僅僅只是具備社交的空間屬性,如何留住多變的年輕人,太模糊風格不具辨識度,太精準又會失去潛在消費者。但至少茶文化是有根基的,接下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一個有趣的趨勢是,當新式茶飲在空間體驗上不斷推陳出新時,開創“第三空間”的星巴克反而因為資本的壓力不斷壓縮空間的舒適度,越來越硬的椅子顯然是不想讓消費者久坐,這會讓它逐漸喪失空間的優勢。

被坪效驅逐的客人會去哪裡?

一部分被重視開闊空間,甚至提供吸菸區的漫咖啡接手,一部分就流到了新式茶飲店裡。畢竟,這兩個地方的逼格看起來都不低。

從產品到空間,從味覺記憶的印刻到情感文化的沉澱,新式茶飲的困局在於,一方面要以傳統茶文化為根基才能保證其根正苗紅的血統,一方面要大膽創新以不斷追逐現代年輕人多變的內心訴求。

這讓它誕生就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想繼承“茶館”的傳統顯得太“輕浮”,想迎合年輕人又顯得太“網紅”。不像隔壁的咖啡館,從海外舶來的不僅有咖啡豆,還有洋氣和文藝範兒,渾然一體的現代感和“逼格”。

但換個角度看,新式茶飲在“新”與“舊”、“潮流”與“傳統”之間的糾纏,不就像這個時代的中國嗎?它總會往前走的,因為無論哪裡都是朝前。

三、第二種邏輯:新式茶飲如何利用瘋傳六原則

讓星巴克走向成功的傳播學規律,對新式茶飲而言也是同樣適用的。

1、社交貨幣:“人設”營造還在路上

人們都想展現自己好的一面,讓自己看起來聰明、有趣、專業或者體面之類,所以我們精挑細選分享的內容,以維持在他人面前的“人設”。

微信朋友圈就是最大的社交貨幣打造的場所,為什麼網紅餐廳都格外注重顏值或者專門設置拍照點,不就是為了讓你發朋友圈嗎。

新式茶飲之所以窮盡心思投入在空間設計上,一方面是現場給你製造愉悅的感受,一方面就是激發你分享的意願。

無論視覺、價位還是空間感,都是為了營造高端的感覺。

社交貨幣是品牌力的體現,星巴克已然成為一種符號,而新式茶飲還在路上。

2、誘因:去“網紅化”才是關鍵

誘因是指能夠促使人們想到相關事物的因素,比如巧克力之於愛情,海王之於尹正。如何讓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聯想到自己,這是個心理學層面的問題,所以說“第三空間”的概念推廣真是個高明的營銷。

誘因也是品牌形象的延伸,瑞幸為什麼要請湯唯和張震代言?喜茶急於擺脫“網紅”的標籤,是不想讓人覺得沒有內涵和品質差。

同樣是新式茶飲的頭部代表,奈雪的負面評論就比喜茶少,這和“排隊營銷”和“喜茶”的概念綁定不無關係。

新式茶飲對“網紅”的心情很複雜,如果要建立正向循環的良好誘因,“去網紅化”是必經之路,但標籤一旦被貼上要摘下來並不容易。

持續的內容構建和輸出,在各個細節上打磨出企業風格,才是長久之道。

3、情緒:“自來水”需要時間培養

如何調動消費者的情感,使之心甘情願地擔任品牌的“自來水”?

人們為什麼會想要去咖啡館,關鍵並不在那杯咖啡,而在於享受舒適放鬆的生活氛圍,乃至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如果一個城市沒有願意開咖啡館的人,那這個城市無論多有錢,都只是一個內心空虛的城市。”村上春樹的話被多少文藝青年引用,咖啡館被賦予了太多精神文化層面的屬性,這讓它從消費場所成為了精神必需品,商業和文化的循環推動,在空間設計、物品擺設、裝修風格多重組合下,咖啡館成了獨立於其產品“咖啡”之外的消費品存在,這讓它能調動起顧客內心最深處的情緒。

星巴克顯然不是文藝類的咖啡館,但人文精神也是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嚴格來講,“第三空間”是有社會學教授奧登伯格提出,在國內長期由咖啡館,尤其是星巴克統治著解釋權,新式茶飲品牌正在嘗試打破這一局面,在“禪意”“靈感”“時尚”“科技”等新舊理念中尋找著新的定義方式,在渴望更為多元靈動生活空間的年輕人中,先入為主地塑造新的情感記憶。

4、公開性:選址造勢是必須

如何保證足夠的曝光率從而建立公眾認知,如何有效地利用從眾心理?

為人詬病的“排隊營銷”模式正是羊群效應的典範,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通過在核心商圈修建旗艦店和體驗店是更持久的做法,這也是目前品牌推廣的常見路線。

2017年當古茗奶茶開到1200家店時,喜茶和奈雪才不過幾十家,但後兩者的聲量卻遠遠超過前者,就在於前者主要佈局四五線城市,後兩者從一線核心商區出發。而同樣是一二線佈局且數量遠超後兩者的一點點,也並沒有在聲量上佔到多少便宜,這源於一點點多是街店且門店普遍較小,不同於喜茶和奈雪的商場大門店。

從傳播方向而言,一般都是從高到低,從核心擴散至邊緣。後來的樂樂茶和謝謝茶均走的是這樣的路線,無論是品牌的冷啟動,還是品牌信任感的建立,都是在營銷上走捷徑的辦法。

星巴克的“選址六原則”廣為流傳,喜茶們顯然已經在使用,它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好位置都被星巴克搶完了怎麼辦?

5、實用價值:不僅要好喝,還要有氛圍

實用有多重要?

羅振宇在2019跨年演講中提到去年微信收藏最多的文章,是《記住這1582個字搞定思維導圖》《如何獨立思考?這裡有一份全指南》。

Jonah Berger 通過對《紐約時報》7000篇文章進行研究發現,教育類和健康類文章的轉發多於體育類和政治類。從有趣和有用的角度區分,讓人感到有趣的文章25%+分享率,而有用的文章30%+。

新式茶飲品牌一直在強調其飲品健康又好喝,但更具競爭力的場景上仍缺乏消費者認知塑造,畢竟喝得舒心、聊得開心、工作走心都是星巴克的實用性所在。

6、故事:要警惕“人設”崩塌

人們一般不愛看廣告,但多半不會拒絕故事。

從互聯網創業開始,國內公司的創始人從幕後走到臺前,開始通過他們的人設拉動企業的傳播。喜茶有聶雲宸的創業故事,奈雪有彭心和趙林的愛情故事,謝謝茶讓馬東親自出來站臺,都是內容營銷的典型。

在這點上,國內起家的新式茶飲要比星巴克擁有更大的優勢,文化、人物和時間上都更具親和力和話題性。

但是,創始人“人設”故事風險也很大,一旦形象坍塌,品牌也會隨之受到巨大沖擊。在前期的營銷拉動後,如何讓人物在後期隱退到幕後,而讓品牌的理念文化形象走到臺前,都是需要把控好分寸感的重要問題。

最後,當新式茶飲市場即將破千億之時,我們也應該從“網紅茶”的自我批判和解構的語境中走出來,正視這個行業的崛起。在即飲飲品這塊市場上,星巴克已統治多年,無論是瑞幸的同類攪局,還是喜茶們的異類崛起,充分和多元的競爭對消費者而言不是壞事。更何況,一個喝了幾千年茶的國度,不應該出現幾家喝茶的品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