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領導還是工人戴,“一碰就碎”的安全帽到底哪來的

无论领导还是工人戴,“一碰就碎”的安全帽到底哪来的

近日,一段關於安全帽的視頻熱傳,一名工人拿著黃色的“工人安全帽”與紅色的“領導安全帽”相撞,結果黃色安全帽一砸就碎,紅色安全帽則安好無損。本該用來區分不同職務與工種的安全帽顏色,卻“異化”成區分安全生產與生命保障質量的“標識”,這段視頻刺痛了輿論的神經。

然而,視頻拍攝者昨天又改口稱,那頂“一碰就碎”的黃色安全帽系自己購買,但並未透露購買途徑與具體價格。此外,其也於昨晚刪除了此前發佈的3條關於安全帽質量的視頻,並回應“我要生活”。

雖然原始視頻被刪除,視頻拍攝者的口徑亦出現“轉折”,其所在的工地,在安全帽質量上是否真的存在“因人而異”現象,目前也不得而知。但此事不應被輕輕放過。17日上午,應急管理部官方微博轉發這段視頻並質問道:“如果連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麼能夠實現生產安全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決不能流於形式,浮於表面。”而就視頻呈現的信息至少可以判定,現實中確實存在“一碰就碎”的黃色安全帽。

這就引申出一系列值得追問的話題——這種壓根不應該在市場上出現的不安全的安全帽,為何會出現?這些安全帽由哪些廠家生產,又是如何流向市場;視頻拍攝者為何能夠輕而易舉地買到這頂安全帽;這些已經流向市場的安全帽被哪些建築等生產單位採購過;更進一步,對於這些安全帽,監管部門為何沒有及時發現?

我國對安全帽的生產實行許可證管理制度,也存在相關的國家標準要求。根據國家相關標準規定,安全帽要符合GB2811-2007《安全帽》要求,安全帽的選用要符合GBT 30041-2013《頭部防護安全帽選用規範》要求。這些標準在衝擊吸收、耐穿透、耐低溫、耐燃燒、電擊絕緣等性能方面都給出了具體的數值標準。換句話說,獲得許可證的安全帽生產廠家,需要按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出廠的產品應通過質檢部門檢驗符合標準要求才能發給產品合格證。而為了保障國家標準的落實,相關部門還制定了《安全帽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實施細則》等配套制度。

從相關報道看,各級監管部門對於安全帽的質量監管還算重視,會進行抽查並公佈抽查結果。監管部門的抽查也揪出了不少安全帽裡的“李鬼”。如今年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的安全帽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就顯示,11個省市71家企業生產的71批次安全帽產品中,有12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規定。

許可證、國家標準以及不定期的抽查,確實能夠對安全帽生產企業起到一定倒逼作用。但視頻所展現的內容,依然說明需要對安全帽的質量問題進一步加強監管和監督。包括,除了抽檢獲得過許可證的生產廠家外,還要摸清是否存在沒有許可證卻非法生產安全帽的現象;另外,除了加強安全帽生產環節以及出廠前的產品抽檢頻次外,還要增加銷售環節以及使用環節的監管頻次和比例。

要做到這些,當前不能僅靠質監部門或者市場監管部門一家之力,而是要多部門聯動,合作解決工人“頭上的安全隱患”。這就需要從生產資質審核到出廠安全檢測,再到從市場質量抽檢、監管,每個環節、每個部門都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另外,還包括進一步明確該由哪些部門對處於“零活工”“臨時工”狀態的工地工人承擔起安全保障責任等。

監管部門可以先從清除存量開始。根據相關報道,在一些電商平臺和建材市場上,劣質安全帽無廠商、無檢驗、無標識、無人查等問題十分普遍。生產銷售這些安全帽的生產廠家有多少,在哪裡,是否擁有生產許可?廠家所在地的質檢、市場監管部門在相關產品進入市場前,是否進行過質量檢測?如果未經過檢測,也不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這些“不安全”的安全帽為何能夠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場?還有哪些正被戴在工人的頭上?

對於這些未竟之問,監管部門還需儘快跟進調查,並給外界一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