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编京剧之不足

京剧陷入低谷,引发无数热爱国粹的戏迷忧思,京剧发展究竟路在何方?有些经历过“史无前例十年”的朋友,以当年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样板戏”为成功案例,觉得京剧必须

“大力发展现代戏,服务工农兵”,且不说这口号与六十年前何等似曾相识,即便京剧真的全心全意服务工农兵,现在的工农兵与当年的工农兵欣赏品味难道就没变化吗?

艺术是什么?京剧又是什么东西?现在的工农兵除了钱还想别的吗?你想让工农兵听戏?那么多的通俗歌曲还听不过来了,更别说还有老郭的通俗相声了。听京剧干嘛!!!

再谈新编京剧之不足

本人对这种“服务工农兵”的说法实在不敢苟同。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京剧与生俱来就不是供大多数人欣赏的。它是那些有钱、有闲、有修养、有文化的人的钟爱。京剧与书法、绘画有很多的共通性。让京剧唱词“大白话”,剧情内容家长里短通俗易懂身边事,来吸引观众,犹如你想让所有人练书法一样,无论你把汉字如何简化,那些不练字的人还是不练,真正喜欢书法的人还是继续书写繁体字。

喜欢不喜欢书法与写“欧柳颜赵、苏黄米蔡”什么字体无关;

喜欢不喜欢京剧与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什么内容无关。

那些“样板戏”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于那个特殊时代根本就允许不存在艺术,只有口号和宣传,所谓的深入人心不过是反复强行灌输下的“洗脑后遗症”。没见过那些狂热搞传销的吗?

二是早期的几个“样板戏”的确很有水平的,以《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最佳。这些现代戏不仅集中了全国中年精英演员,如童祥苓、沈金波、谭元寿、马长礼、钱浩梁、刘长瑜等,还有很多如袁世海、周和桐等资深名家做绿叶。即使“小配角”的王连举、座山雕、栾平等,现在又有几个演员等达到孙洪勋、贺永华、孙正阳的艺术水平?

说到底,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没有过硬的演员,多好的剧情,多美的唱段,观众照样不买账。

再谈新编京剧之不足

如今的新编剧目欲重现“样板戏”之辉煌,基本没有可能。而且不单单是“唱戏”的水平下降,可以说是整个京剧界从业人员整体上水平低下,不复当年。即使是相对较为成功的几出新编戏,其实也是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拿《大唐贵妃》和《江姐》两出戏来讲,可以看出演员水平之外的硬伤:

1:唱词

《大唐贵妃》名义上是一出京剧,但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唱段,反到是作为主题曲的《梨花颂》广为传唱,即使贵为梅大师之子的梅葆玖,不论是自己单唱也好,领着弟子合唱也罢,一张嘴就是“梨花开,春带雨”,首先说,作为演唱艺术的京剧,不仅出了闻所未闻、前所未有的“主题曲”,而且竟然不是京剧,而是不折不扣的“京歌”。真是堕落无底线啊,以后京剧里是不是改用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

当主题曲了?

玖爷一本正经的唱来实在愧对其父。

“主题曲”就主题曲吧,“京歌”就京歌吧。您在看看这唱词: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

此曲由翁思再教授作词,有几点不明,很想向教授讨教:

“此生只为一人去”说的是谁?是杨贵妃吗?可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之妃啊?乾坤大挪移,又嫁给了公公唐明皇,堪与逼反伍子胥的楚平王“金顶轿改换银顶轿”的“父纳子妻”有一拼。这还暂且不提与“干儿子”安禄山有染的事。

此生只为一人去,翁教授,

骂谁那您?

从第一句的“梨花开、春带雨”,到“长恨一曲千古迷”,本来算是“一七辙”,最后偏偏来个“长恨一曲千古思”。这句算是怎么回事?教授不会连个“合辙押韵”都不知道吧?

2:服装

京剧讲究“宁穿破、不穿错”。戏班里以至于专门设有“大衣箱”,可见是十分严谨的。现代戏《江姐》中的江姐总是一袭蓝色旗袍,配以鲜艳的红色敞怀毛衣,雪白的长围巾。这位是深陷魔窟、饱受毒打、惨遭“竹签插指甲”酷刑的江姐吗?这分明是回娘家的小媳妇嘛,就差“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了。

再谈新编京剧之不足

看这打扮,你再说白公馆是“人间地狱”、“九死一生”反正我不信。和另一出新编现代戏《宋家三姐妹》的穿戴相比丝毫不见逊色,比《击鼓骂曹》里的祢衡、《鱼肠剑》里的伍子胥穿戴豪华多了,虽然那二位没进监狱。

再谈新编京剧之不足

(左为伍子胥,右为祢衡)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看出水平。想想当年谭鑫培老板上演《定军山》,黄忠耍了一套“刀花”,被观众大喊“马脑袋掉了”的典故,你就明白京剧为什么滑坡了。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