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新編京劇之不足

京劇陷入低谷,引發無數熱愛國粹的戲迷憂思,京劇發展究竟路在何方?有些經歷過“史無前例十年”的朋友,以當年家喻戶曉、人人傳唱的“樣板戲”為成功案例,覺得京劇必須

“大力發展現代戲,服務工農兵”,且不說這口號與六十年前何等似曾相識,即便京劇真的全心全意服務工農兵,現在的工農兵與當年的工農兵欣賞品味難道就沒變化嗎?

藝術是什麼?京劇又是什麼東西?現在的工農兵除了錢還想別的嗎?你想讓工農兵聽戲?那麼多的通俗歌曲還聽不過來了,更別說還有老郭的通俗相聲了。聽京劇幹嘛!!!

再談新編京劇之不足

本人對這種“服務工農兵”的說法實在不敢苟同。說句不太中聽的話:京劇與生俱來就不是供大多數人欣賞的。它是那些有錢、有閒、有修養、有文化的人的鐘愛。京劇與書法、繪畫有很多的共通性。讓京劇唱詞“大白話”,劇情內容家長裡短通俗易懂身邊事,來吸引觀眾,猶如你想讓所有人練書法一樣,無論你把漢字如何簡化,那些不練字的人還是不練,真正喜歡書法的人還是繼續書寫繁體字。

喜歡不喜歡書法與寫“歐柳顏趙、蘇黃米蔡”什麼字體無關;

喜歡不喜歡京劇與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什麼內容無關。

那些“樣板戲”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由於那個特殊時代根本就允許不存在藝術,只有口號和宣傳,所謂的深入人心不過是反覆強行灌輸下的“洗腦後遺症”。沒見過那些狂熱搞傳銷的嗎?

二是早期的幾個“樣板戲”的確很有水平的,以《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最佳。這些現代戲不僅集中了全國中年精英演員,如童祥苓、沈金波、譚元壽、馬長禮、錢浩梁、劉長瑜等,還有很多如袁世海、周和桐等資深名家做綠葉。即使“小配角”的王連舉、座山雕、欒平等,現在又有幾個演員等達到孫洪勳、賀永華、孫正陽的藝術水平?

說到底,京劇是“角兒”的藝術。沒有過硬的演員,多好的劇情,多美的唱段,觀眾照樣不買賬。

再談新編京劇之不足

如今的新編劇目欲重現“樣板戲”之輝煌,基本沒有可能。而且不單單是“唱戲”的水平下降,可以說是整個京劇界從業人員整體上水平低下,不復當年。即使是相對較為成功的幾齣新編戲,其實也是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拿《大唐貴妃》和《江姐》兩出戏來講,可以看出演員水平之外的硬傷:

1:唱詞

《大唐貴妃》名義上是一出京劇,但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唱段,反到是作為主題曲的《梨花頌》廣為傳唱,即使貴為梅大師之子的梅葆玖,不論是自己單唱也好,領著弟子合唱也罷,一張嘴就是“梨花開,春帶雨”,首先說,作為演唱藝術的京劇,不僅出了聞所未聞、前所未有的“主題曲”,而且竟然不是京劇,而是不折不扣的“京歌”。真是墮落無底線啊,以後京劇裡是不是改用帕瓦羅蒂的《》我的太陽

當主題曲了?

玖爺一本正經的唱來實在愧對其父。

“主題曲”就主題曲吧,“京歌”就京歌吧。您在看看這唱詞: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

天生麗質難自棄,天生麗質難自棄,

長恨一曲千古迷,長恨一曲千古思。

此曲由翁思再教授作詞,有幾點不明,很想向教授討教:

“此生只為一人去”說的是誰?是楊貴妃嗎?可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之妃啊?乾坤大挪移,又嫁給了公公唐明皇,堪與逼反伍子胥的楚平王“金頂轎改換銀頂轎”的“父納子妻”有一拼。這還暫且不提與“乾兒子”安祿山有染的事。

此生只為一人去,翁教授,

罵誰那您?

從第一句的“梨花開、春帶雨”,到“長恨一曲千古迷”,本來算是“一七轍”,最後偏偏來個“長恨一曲千古思”。這句算是怎麼回事?教授不會連個“合轍押韻”都不知道吧?

2:服裝

京劇講究“寧穿破、不穿錯”。戲班裡以至於專門設有“大衣箱”,可見是十分嚴謹的。現代戲《江姐》中的江姐總是一襲藍色旗袍,配以鮮豔的紅色敞懷毛衣,雪白的長圍巾。這位是深陷魔窟、飽受毒打、慘遭“竹籤插指甲”酷刑的江姐嗎?這分明是回孃家的小媳婦嘛,就差“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了。

再談新編京劇之不足

看這打扮,你再說白公館是“人間地獄”、“九死一生”反正我不信。和另一出新編現代戲《宋家三姐妹》的穿戴相比絲毫不見遜色,比《擊鼓罵曹》裡的禰衡、《魚腸劍》裡的伍子胥穿戴豪華多了,雖然那二位沒進監獄。

再談新編京劇之不足

(左為伍子胥,右為禰衡)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看出水平。想想當年譚鑫培老闆上演《定軍山》,黃忠耍了一套“刀花”,被觀眾大喊“馬腦袋掉了”的典故,你就明白京劇為什麼滑坡了。

明揚51,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