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裡你覺得意境和格律誰更重要?

幾行微情書


我認為意境居首,格律其次。

一首好詩不用刀雕斧鑿,這樣砍出來的詩,固然格律工整,有些詞不達意,讓人琢磨不透,詩,清新自然,簡潔而明瞭,讓人身臨其境,就像一幅畫一樣,讓人去品賞,去尋思,這就是詩要表達的意境。

如(唐)孟郊的《遊子呤》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逢,意恐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你看最先兩句,清新自然,完全沒有一點修剪的痕跡。講的是一位慈愛的母親,將為既將遠去的兒子,所表達的那種意境,表露無遺,慈母的那種愛,盡寫其中。

字的簡單,並不等於意義簡單,簡單,通俗易懂,讓我們一看就通曉大意,更讓人傳誦。假如詩深奧,詞義又模稜兩可,看都看不懂,自己都不明其意,又讓他人如何看得懂,又怎麼讓人去傳唱。

這樣你目的達到了,詩的隱晦也達到了。但你失去了最基本的一條:沒人看了!如此寫出來的東西,儘管再美,意境再深邃,那還有什麼意義,只能孤芳自賞,還埋怨別人不關注它。

簡單充滿意義,這不就是詩的含義嗎,格律可以暫且緩一緩。


憶江0806


詩詞裡意境和格律誰更重要的問題,文人歷來爭論不休。有些人認為意境更重要,好的詩詞唯有營造出高妙的意境才能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也有人認為,格律是詩詞最重要的因素,一首詩詞音律頓挫起伏、讀起來朗朗上口才能體現其特點。總體來說,對意境的重視一直佔據主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其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在王國維看來,有意境是判斷詩詞好壞最重要的標準。什麼是有意境?表達的感情能沁人心脾、讓人深受觸動,寫出的景色如同鮮活靈動的畫面、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敘事則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好的詩詞能將情、景、事有機融合起來,帶領讀者進入美的境地。

《春江花月夜》是將情、景、事、理有機融合起來、營造良好意境的典範。這首詩以樂府古題作新篇章,像其他古體詩一樣並不嚴守格律,而是不受拘檢,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從寫景入手,以明月從海上剛剛升起的景象發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作者描寫了月光照在白沙之上、月光與江岸渾融不分的景象。

接著,"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面對這樣無與倫比的景象,作者不禁生髮出人生感慨,進入哲理沉思的境地。這月亮彷彿就這麼照著,不論人世怎樣變遷它都不曾改變。人生代代延續著,像月光一樣與永恆連亙。


但這永恆無法改變離別的悲傷。"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絕美的景象讓離人心傷,他們無法與思念的人共同欣賞這樣的美景,只覺得這月光無端惱人,勾起許多傷心之事。隨著月亮漸漸西落,景、情、理也在作者筆下收束,一切在月光之下歸於平靜。正因為這首詩營造了絕美的意境,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將這首詩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追根溯源會發現,詩歌在最開始並不嚴守格律,沒有平仄和押韻的限制。直到齊梁時期,以沈約、王融、謝朓為代表的詩人才開始有意識地將格律作為詩歌創作必須遵循的規範,提倡"四聲八病"(即嚴分陰平、陽平、上聲、入聲"四聲",嚴格避免八種聲律問題)。但是,這種聲律要求即使提倡者也不能遵循。到唐代,詩人們在對"永明體"取長補短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律詩,但李白、韓愈等詩人依然不受聲律束縛而自由表達詩情,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唐代詩歌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因為這一時期的詩歌在盛唐氣象的影響下能夠具備"興象",所謂"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興"即意興,是情感自然噴發後付諸景象的產物。興象與意境密不可分,正是因為感情在自然觸發下與景物密切結合,意境便產生了。

因此,在詩詞中,營造出良好的意境是更重要的。


一往文學


經常看見這樣的問題,詩詞創作格律重要還是意境重要?

這讓我困惑,按理說一個是目的,一個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可比的。 習詩詞什麼最重要?這問題本來是簡單之極,自己所欠缺的,就是自己最重要的。但我問了兩個詩友後卻發現,原來很多人都並不知道自己欠缺些什麼,並不知道自己的詩詞創作水平到底處於那一個層面?所以也不知道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藉此題目,試將其分六個層級簡述一下,歡迎對號入座,看看我們到底缺些什麼,所缺則所要。

第一層,做句

1、能按五言和七言句子的基本節奏寫出五言和七言的句子,並標出節奏分隔線(如:千山|鳥|飛絕)和所用詞彙的構成方法。(如主謂結構、動賓結構 、偏正結構 、後補結構、方位結構、數量結構等。)

2、在頭條對聯中,能對出與上聯節奏、詞性和詞彙結構一致的下聯句子。(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在這一層,句子的暢順達意是最重要的,因沒有要求是一定要做詩句,所以格律、意象、意境都不重要。這一層,要求不高,我相信能讀到這裡的人都應該百份百可過。



第二層,意象

詩是形象的語言,所以進入這一層,首先要將我們的思維切換到形象模式。 我們都知道,意境是通過不同的意象組合達成的,這階段我們對意境的瞭解還比較模糊,所以我們先把境字去掉 。

1、你能夠將你在第一關所做的句子,改為用不同的意象組合,達成同一個意思嗎?

2、詩詞中的意象,由於大都經過歷史的沉澱,有些成為了典故,有些有了特定的含義。我舉個例:鷓鴣,在常人眼中是一種鳥,在廚師眼中是一種食材,而在格律詩人眼中,鷓鴣就是思鄉懷遠的意象,所以有稼軒:“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尤侗:“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徵人盡首低。”這些句子。在閱讀中,對類似的意象、典故,你能準確把握一半以上嗎?

此層的重點是意象的認識和運用,仍然與格律和意境無關。



第三層,構章

你能以第二層所做的句子,按起承轉合章法,多寫幾句,組成一首隻需押韻不論平仄的五言或七言詩嗎,並說出這首詩中你是怎樣進行起承轉合的,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是怎樣通過意象組合去達成的。

第四層,格律

你能將第三層所寫的詩改動一下,在不失意的情況下,使其符合格律詩的要求嗎?

在這層中,主要解決詩的韻律美的問題,所以格律最為重要。



第五層,聲律

聲律和格律有所不同,格律是使句子合符平仄要求,而平仄只是聲調的二元簡化,非平則仄。實際上,仄聲我們又可以分出上聲,去聲和入聲。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促音。今日的南方口音,基本能分辨。北方口音中,入聲字已不存在,所謂不存在,實質是說入聲字的調值發生了變化,有學者研究表示,雖然普通話中入聲字已派入其他三聲,但其調值仍與該聲調中的其他字稍有差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普通話朗讀一些押入聲韻的詞,如《滿江紅•怒髮衝冠》、 《念奴嬌•大江東去》等。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句子力度的原因。

忍淚|屬|何心?忍淚|是|何心?忍淚|竟|何心?這三句句子都是仄仄仄平平,都合律。但屬字是入聲(短促),是字是去聲(降調),竟字是上聲(升調)。同一意思的字句,用不同的聲調朗讀,情感的表達便會不同。降調時,可能是悲哀。升調時,可能會變為悲壯。 所以詩詞寫作中,格律的最終目的,是為情感表述服務,為意境的達成服務。



第六層、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終極目標,是每一詩者的追求。意境,實際上是一種觸感,能觸及則有,觸不及則無。

有時侯,我們讀完一首詩,會陷入詩人的語境中,或安謐閒靜,或沉鬱悲涼,或明快高曠,或慷慨激昂 ,或莫名其妙,這就是意境。 同一首詩詞,不同的人,不同的際遇,不同的心境,感受都有不同。有些人會感受到,也有些人感受不到。

而作為詩者,意境往往產生於詩前。所謂觸景生情,有時候,我們看到某一景色,觸及某一物件時,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意緒。於是,我們便試圖去捕捉,先是選取意象,試圖還原場景。在我們試圖將這種意緒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中,其又不斷在減弱,很多時侯,我們還來不及成句,其便消失無存。只有一些感受強烈的意緒,終於被轉為文字,就有了作品。

所以,意境並不是我們說要有就可以有,其可遇而不可求。還有一點,有了觸感,你還得有將其轉化為文字的功力。而剛才所述的前五層,都是古人為我們總結出的經驗,為我們登上第六層所搭下的階梯。

很多概念,非三言兩語可說清,想更多瞭解,可關注我,我會在文章裡分享更多。


詩詞書院


以詞性意境而巧合,才是真格律也!這樣的格律才叫近代格律,他們專家說的那個光講平仄的格律叫文言格律,文言格律詩,文化水平低了的人可能連字都不認識,何況還懂其意也,讀過古典小說的人,才知道他的寫作方法!你若要用通俗易懂的常規詞組,對偶句用陰陽相對的詞性組合成意境相連的格律詩,不是隨便寫得出來的,要做到無人敢改動那才叫難也!也才叫絕律詩也!四句,八句是一回事,光講平仄和韻寫格律那是不希奇的事!做到三合一難呀!雖然我識別寫作方法,但也懶得很,從來不去對什麼平仄,反正是好玩,沒把它放在心上,你說好也行,不好也行!只要成詩就行了!隨口言之罷了!


藍天白雲126978817


充塞二句湊鬧吧,詩歌歷經幾千年長河,當初尚無定格律叫“古風式”,於唐朝那些文豪巨像研定所謂“格律”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尚有排律)叫唐詩,宋朝研定”填詞“之格律”的詞牌多達幾千種。因此,詩又派生出對聯,所以作律詩必講基本要之平仄,不然就不叫律詩!誠然有獨特的意境佳句除外(叫著以義棄辭),一般者非講平仄不可也。再者,如自由詩不用講平仄之。而對聯更要平仄才符合句式,音調,詞性之相對。

記得毛主席的律詩非常講究平仄,如《到韶山》七律:別夢依稀咒逝川,

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

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煙。

在批改陳毅的詩詞中回信說,這種文體太束縛人呀,不宜在青年人提倡,應用白話文簡單易懂(當時正直年青時看報紙之記)餘隻愛好向學而知一些基本上的要求而已。幾十年來都在易學文化的研用如風水,擇日,命理,取名方面也!


洪福字


問題:詩詞裡你覺得意境和格律誰更重要?你喜歡豪放還是婉約風,你有哪些寫詩填詞的技巧?

............

格律和意境本身沒有矛盾,詩詞以意境為主,格律是詩體之一,是詞的必要條件。但這二者並非一定要對立。

一、如果一定要對立的話,意境重要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有時候確實佳句難得,所以就需要在形式上變通一下,不一定非要作格律詩不行。

事實上,在南北朝齊梁時期講究四聲以前,是沒有什麼格律詩的,只要押韻對了就可以,即使是格律完全成熟的唐朝以後,詩人們作詩也並非全是格律詩,例如杜甫的《望嶽》、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鹿柴》等等都是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

所以說,格律真得的不重要,選擇什麼詩體是完全自由的,詩的質量與是否符合格律無關。

二、如果是格律詩,則不可犯錯誤,這與意境無關

從另一方面說,如果您說自己做的是律詩,但是實際上違反了格律的規則,就不能拿意境來作擋箭牌了。

詩還好說,如果出律了,但押韻沒有錯誤的話,就說是古體詩也行;如果說押韻也有問題,您說自己寫的是新詩也行。只要意境好, 不妨礙詩的質量。只要不掛羊頭賣狗肉即可。

三、填詞要依譜,也和意境無關

這些年看過一些認為把字數搞對了就是填詞的作品,這些真得不是填詞,詞牌有800多,詞體2000多,完全可以裝進所有的佳句和意境,您說為了意境填一首出律的詞完全是藉口或者無知。

詞,都是格律詞,沒有不講究格律的詞。所以填詞能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瞭解最基礎的詩詞知識。

四、你喜歡豪放還是婉約風

我個人無所謂喜歡豪放還是婉約風,好的作品都喜歡。而且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可能一段時間內特別喜歡某個人的某首詞,過了一段時間又喜歡另一個人的作品。畢竟古人詩詞浩如煙海,我們一生也看不完。

五、你有哪些寫詩填詞的技巧?

填詞的技巧不敢說,基本要求可以說說,第一必須依譜填詞;第二注意詞的對仗與詩不同《老街詩詞閒話37-以《沁園春》為例說下詞的對仗》;第三注意詞的押韻,上去通押,入聲獨用;第四要搞明白換韻、疊韻、叶韻的用法。第五要看懂古人章法的變化(例如柳永和周邦彥的章法區別);第六要識得詞之要渺的特點,第七豪放詞不可變成喊口號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詩詞中的“格律”,在唐宋已是形成巔峰。而唐宋中偉大的詩詞大家,他們的詩詞,全部都是用“格律”填寫而成,並留傳千古。偉人毛澤東,留下的不朽詩篇,也全部都是用“格律”填寫而成。如《沁園春.雪》,又如《七律.長征》。用“格律”填寫詩詞,當然比不用的難很多。而正是這個“難”,令到作者苦心“推敲”,成就了無數偉大的詩篇。“格律”,並不會影響意境。偉人的《沁園春.雪》中的氣勢磅礴,一瀉千里,豪情萬丈,便是最好的例證!至於某些人認為“格律”會影響意境,要去打破古詩詞的條條框框。其實是自己水平低,吃不下“格律”吧了!


用戶5639245879823


意境和格律到底哪個重要,首先必須弄清他們各自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先說格律。

詩詞的格律,如同說棋有走法,舞有步法,書有筆法,音樂有旋律,社會正規場合有相應的禮服……凡事都有一定的規則,尤其說格律詩詞。格律詩,可以說是古典文學中詩歌韻律表現的一種近乎完美的形式,配合詩情和內容,達到聲情並茂、抑揚頓挫、五音繁會的理想韻律境界!如同說五味只用一味,則無味,五音只用一音,則無樂,詩詞的格律韻律也是一樣。像格律詩發端於初唐,興起於盛唐,定型精緻於杜甫和中唐晚唐,之後流傳後世經久不衰,可以說唐詩格律詩達到了意境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垂範後世,成為了詩歌史上無法企及的高峰!而詞這種格律體裁興起於中晚唐,經過五代的奠基,到宋朝蔚為大觀,成為繼唐詩之後又一典型詩歌體裁,其藝術性與唐詩雙峰並峙!

再說說說意境。

詩詞中的意境,是生活中的各種場景與所要表現的思想情感融匯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要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意”和“境”的完美統一。詩詞有意境則有完整協調的美感,則能感發讀者,形成強烈的感染力!

那麼瞭解了格律和意境的內涵與作用,可以看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格律是為意境服務的!所以意境是在先的,一定要比較的話,它是最重要的!甚至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都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但是並非說就不要格律或者說忽視格律了,如果能夠達到詩詞的意境與格律完美統一,格律會對意境的塑造與表達起到進一步促進作用,相輔相成,那是最好不過的,唐詩宋詞就是例證!(當然,尤其是唐詩,有一部分體裁是古體絕句和歌行樂府,格律基本不拘的。但人們記得的唐詩當中的名篇,還是格律詩佔多半的,可見意境與格律完美統一的效果。)人們說寫詩就是要“戴著鐐銬跳舞”,正是此意!




芬陀利華510


針對於提問者提的問題回答。

如果你去讀一篇遵循格律卻毫無意境的詩,然後讀一篇意境優美沒有嚴格按照格律的詩,再作出定論,你就知道哪個更重要了。

最早的詩詞創作是沒有格律要求的,但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仍被後人傳頌,那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寫得好,意境和描述的詞彙用得恰到好處,用文字就可以把人帶入到身入其境的感覺。

在這裡,我的觀點肯定不被喜歡詩詞創作的人認可,但我還是要說說自己對於格律要求的想法。

舉個真實的例子,懂詩詞的朋友,對格律的要求,往往超過對意境追求,有時候人的靈感來了,就想寫出自己所想寫的東西。可是往往在格律的限制下,有些字意就達不到最好的表述。雖然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能替代的字不少,有些字替代以後,總覺得差強人意,但為了格律,只有捨棄最好的表達狀態了。詩寫成了,但不算完美。

還有一個問題,懂格律的人,說的一句話,就是不按格律,詩讀起來聲律就沒有韻味了?

話說得不錯,但現代人用現代的讀音去讀古人的詩,然後說那是古仄聲,其實也是自相矛盾的。

用現代人的讀音看古詩,很多詩詞它的確符合古仄,讀起來也合聲律,朗朗上口,沒有毛病,因為它符合平仄的要求。

可惜,現代的人用現代的讀音去讀古體詩,用現代人的語言看來,它也是不符合平仄的,缺偏偏冠以這是古體詩的頭銜,讓很多不專業的人不明所以,這不矛盾嗎?一邊說按平仄,一邊用現代讀音,難道這詩聲韻就優美了?

每個時代創作的作品,都有它的特性,也要有創新,還要對應時代實際的情況,而不是一味地尊古人之法,生搬硬套,最後用現代人的方式去理解。所以對寫詩的要求,就應該用現代人方式去創作,去要求格律,才是最好的寫作方式。

當然,寫詩是個人愛好,沒有限制要求,按古仄要求,也就應該按古仄的讀音去讀它,或許更好,用現在的讀音已經算出律了,不然,有吹毛求疵的嫌疑了。

說這麼多,已經離題了,先說的意境和格律呢?如果真要取其一,我選意境!

就如看一部精彩的電影,不是因為它華麗廣告,靚麗的服飾,而是它精彩的表演,感人的故事;又如尊敬一個人,不是他帥氣的外表,滿嘴的仁義道德,而是樸實的做法,他高尚的品德!!!


煙雨江南45280246


這個問題不用說了,什麼時候也是意境第一,格律就是一種形式。中國詩詞之所以慢慢退化,就是在明清後,因為和八股文一樣越走越死板,把自己走到絕路的。

李白之所以能高居詩歌之巔,和他能夠不受聲律拘束,突破齊梁及唐詩流行詩體大膽擯棄,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打破那種綺糜雕琢的詩風,創作上完全自由,變化多端,這在整個唐代,都遠遠超出了王維、白居易、杜甫等大家在詩歌創作中的革新力度。

宋代詩人張耒曾說“以聲律作詩,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謹守之,獨魯直一掃古今,直出胸臆,破棄聲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作,鐘聲和鳴。渾然天成有言外意。”魯直就是和蘇軾齊名的黃庭堅。他追尋的是李白的創作經驗。近代西方詩歌受到影響,尊崇中國詩歌,也是由於這種不受聲律束縛的天然之美,因為,這樣更適合詩歌的人類性和世界性。

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我們不能再舊瓶裝新酒,撿起前輩們好不容易才砸破的枷鎖,那樣就和詩歌發揚光大的精神背道而馳了!

要繼承,但不是把聲律放在首位去作繭自縛。個人管見,諸君莫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