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耳提面命,孩子卻依舊粗暴無禮?其實教養就在這一瞬間...

有一次,常爸帶著小小常去逛商場,大門上掛著厚重的塑料門簾。走在我們前面的是一位媽媽,帶著七八歲的女兒,她邊走邊教訓女兒:

你長這麼大了,該學會為別人著想了,你反思一下剛才這麼做對嗎?……

一邊說著,她一邊掀開那個塑料門簾穿過商場大門,常爸抱著孩子緊隨其後,本以為她會回頭看看後面有沒有人,再撐一下門簾等下一個人接手,沒想到她頭也不回地一甩,那個厚重的塑料門簾向著常爸撲面而來,常爸措不及防,和小小常的臉都被那個門簾狠狠地拍了一下。

常爸特別想追出去,把她剛才和女兒說的話再跟她說一遍:“你長這麼大了,該學會為別人著想了,你反思一下剛才這麼做對嗎?……”

還有一次,常爸從肯德基出來,推開門後看到後面有個小夥子緊跟著要出來,所以就扶著門,等了一下他,沒想到,他一側身,輕輕說了聲“謝謝”,身手敏捷地鑽出了門,留下常爸扶著門,在風中凌亂,恍惚中覺得自己好像是肯德基的門童。

再有一次,常爸購完物,到小區門口,推開了小區的鐵門,看到後面有位媽媽推著電動車,車後坐著孩子,就習慣性地扶著門,等她們先過去。

那位媽媽一邊跟孩子說:在幼兒園對老師和小朋友要有禮貌哦!……

一邊穿過小區門,也許是沒注意看常爸,以為是小區的保安幫她開的門,她連句謝謝都沒說,就徑直地走了。常爸雖然幫她扶個門只是舉手之勞,並不指望她感恩戴德,但心裡也不免嘀咕:就算是保安幫你開門,也該說聲謝謝吧?

為何你耳提面命,孩子卻依舊粗暴無禮?其實教養就在這一瞬間...

在公眾場合,開了門會不會為後來者扶門,前行者為你扶門,你會不會接,這些小細節,都反映了一個人的公共意識;而所謂“教養”,其實往往就體現在一個人在“公共便利”與“個人便利”間的取捨。

常爸在去美國讀書之前,曾在韓國生活工作過幾年。印象最深的,是司機與行人之間關係的融洽。在沒有紅綠燈的小路或叉道,韓國司機一旦看到前面有行人要過馬路,就會遠遠地減速,停住;而行人一旦看到有車為他停住了,會往那輛車的方向深深地點一個頭(類似於鞠躬)表示謝意,然後小路快跑地過馬路,以免耽誤司機太長時間。

而在國內,大部分司機都爭分奪秒,但凡有一線機會能在行人走到路中之前把車開過去,基本上都選擇開過去,哪怕車都快貼著行人了,也要搶個先。一些有素質的司機,開車時會禮讓過馬路的行人,可有時我也看見,本來疾跑幾步的人,看到車停下來等他,反而會放慢腳步踱了起來。

我們自古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把很多禮儀輸送給了日韓,卻不知從何時間,已經不好意思在這樣自稱了,倒要向我們以前的學生好好學習了。

小學的時候上思想品德課,被問過這樣一道思辨題:“人人為自己,是不是等於大家為大家?”

這個題,我們小時候答得很明白,如今長大卻越活越糊塗了。

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中,制約與便利都是相對的,培養自身和孩子的公共意識,就是對自己個體利益最好的保護。

如今育兒公號、微課多如牛毛,新晉父母熱情好學,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研習育兒大法,“熊孩子”卻仍然層出不窮。 糾其根本,就是“不在乎身教,卻對言傳用力過猛”。

所謂“言傳身教”,既要言傳,也要身教。很多父母只注重前半段,甚至用力過猛,而完全忽略了後半段。因為“臣妾做不到啊!”自己都做不到,卻去要求和自己有著相同遺傳密碼的孩子做到,好像並不公平吧。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被複制其上。複印件有錯,不去改原件,就算換個最頂級的複印機,再複印出來還是有錯。

要求孩子為別人著想,卻不懂得為後來者扶門;要求孩子講禮貌,前行者為你扶門你卻不接或者不道謝……孩子的表現其實大部分就是爸媽本我的真實狀態,我們是在奮力表演,還是本色顯現,都會被孩子一眼戳穿,繼而本真地複製出來。

所以,伸出巴掌打孩子之前,先摸一下自己的臉吧。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想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請從回頭扶門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