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什么说明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

历史一书生


笔者个人观点,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并不是出现在明朝,而是出现在东汉王朝。虽然明朝昏君比较多,但是东汉王朝的大部分皇帝连昏君都没机会做。东汉王朝从第四代皇帝开始,就被宦官和外戚交替控制,偶尔出现一两个掌权的皇帝,也都年纪轻轻去世了。笔者在看《三国志》之后,曾经仔细研读了一下东汉的历史,发现东汉的皇帝不仅黑暗,而且还大多没有实权。从东汉的历史来看,诸葛亮说“人心思汉”的时候,恐怕不少人会为他脸红。东汉的儿皇帝占了接近半数,还有两个是婴儿皇帝,汉殇帝刘隆出生100天继位,1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同东汉王朝的皇帝对比,明朝皇帝主要问题是昏庸,不管是三十年没上朝的万历皇帝,还是热衷于木匠生活的朱由校,明朝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控制皇帝的权臣,主要是朱元璋和朱棣制定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比较实用,这些措施让明朝的皇帝可以高枕无忧的同时,也为明朝皇帝的腐朽昏庸创造了条件。

明朝在建国前期,一定没能安定下来,朱元璋时期内部斗争非常严峻,前后被杀的功臣名将多达数万人,朱允炆时期因为削藩引发了朱棣造反,最终朱允炆战败被杀。朱棣统治前期,清算了朱允炆的党羽,到了朱棣统治后期,明朝才开始真正稳定下来。朱棣去世后,明朝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短暂盛世,明仁宗继位的时间只有一年,明宣宗统治后期明朝的政治环境开始变得黑暗,这次盛世没能像康乾盛世一样影响上百年的时间。明宣宗去世后,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明英宗御驾亲征被瓦刺俘虏,明代宗继任为皇帝,后来明英宗回国发动政变,明代宗被软禁致死,明朝的国力进一步衰落。

明英宗去世之后,明朝就开始不断地出现奇葩皇帝。第一位奇葩皇帝是喜欢大妈的明宪宗,明宪宗在明英宗被俘虏之后遭到了明代宗的虐待,只有宫女万贞儿一直陪伴他。虽然万贞儿比明宪宗大17岁,但是明宪宗对她却非常的痴情。在明宪宗继位后,将万贞儿封为贵妃,宠信宦官和奸臣,明朝衰落的更加严重。明宪宗去世后,明孝宗继位,明孝宗是明朝最英明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改变了前几任皇帝懒惰昏庸的作风,百姓安居乐业,被称为弘治中兴。明孝宗去世后,明武宗继位,明武宗为人贪图享乐,建造了豹房自娱自乐,还封了自己大将军的头衔,亲自去前线作战。虽然明武宗能力出众,擅长军事指挥,但是他统治时期,在经济和政治上毫无建树,明孝宗中兴的成果都被破坏了。

明武宗去世后,嘉靖皇帝继位,嘉靖皇帝昏庸无能,长期不管理朝政,明朝开始再次出现衰落,嘉靖皇帝去世后,明穆宗继位,穆宗一改嘉靖皇帝的弊政,却无奈年纪轻轻撒手西去,没能够大展宏图。穆宗去世后,万历皇帝继位,万历皇帝早期的时候继承了穆宗的遗志,明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长期不上朝,明朝再一次走了下坡路。万历去世后,明光宗继位,光宗在位仅仅一个月就因为吃丹药被毒死,木匠皇帝朱由校继位。朱由校时期后金已经十分强大,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朱由校不思治国,只喜欢做一个木匠,在一片造反的浪潮中,朱由校去世。朱由校去世后,崇祯皇帝去世,崇祯皇帝励精图治,想要改变明朝的没落,却最终无力回天。

历史上绝大部分封建王朝,都是出现一两个昏君就亡国了,明朝皇帝的昏君数量的确比较多,但是改革家的数量也很多。明朝往往是出现一两个昏君,就会出现一两个明君,这样循环到崇祯才灭亡的。比起来西汉和唐朝以及宋朝,明朝的皇帝综合素质的确不高。但是比起来傀儡和昏君交替上位的东汉王朝,明朝皇帝还真算不上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


史海泛舟摆渡人


易中天之所以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明朝皇帝比较奇葩吧。

正所谓奇葩代代有,明朝特别多。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皇帝那些奇葩事吧!

明太祖朱元璋。奇葩之处,干过和尚和乞丐。历代皇帝,既做过和尚,又当过乞丐的,怕只有朱元璋一人了!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重八意思就是两个八,二八一十六,明朝历经十六个皇帝就灭亡了,岂不是天意。早知如此,朱元璋应该改名叫“朱无穷”。



明惠帝朱允炆。奇葩之处,莫名失踪。朱允炆小时候孔孟之道学的太多了,性格变得优柔寡断,在削藩这个问题上迟疑不决,先机尽失。最后燕王朱棣攻破了南京,朱允炆莫名失踪。朱棣派出大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却始终未找到朱允炆踪迹。

明成祖朱棣。奇葩之处,好杀人。朱棣生性多疑,一生杀人较多,而且他还创造性的发明了灭十族。方孝孺反对朱棣继位,朱棣喝问他,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义正辞严的说,灭十族又怎么样?于是,朱棣真的灭了他十族,把方孝孺的朋友学生算为一族。



明仁宗朱高炽。奇葩之处,胖子。朱高炽是个仁义君主,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胖了。也不知是激素分泌异常,还是营养太丰富,朱高炽奇胖无比,胖到无法正常行走,走路一瘸一拐的,需要别人搀扶。因为腿脚不好,他这一辈子也没出宫视察过!

明宣宗朱瞻基。奇葩之处,斗蛐蛐。朱瞻基是个好皇帝,国家被他治理的不错。但他有个特殊嗜好,喜欢斗蛐蛐。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地方官专门成立了蛐蛐别动队,其他业务不干,专门负责给皇帝找蛐蛐。



明英宗朱祁镇。奇葩之处,俘虏皇帝。瓦剌叛乱后,朱祁镇被一帮大臣忽悠着,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之战中成了俘虏,过了不到一年又被放了,可是这时候弟弟朱祁钰已经干了皇帝,瘾还没过够呢!于是朱祁镇就被软禁起来了,七年后朱祁镇亲信发动兵变,朱祁镇第二次做了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奇葩之处,替补。朱祁镇被俘后,朱祁钰就成了替补皇帝,他重用于谦发动了北京保卫战,彻底击溃了瓦剌军,瓦剌迫于压力释放了朱祁镇。朱祁钰这时候犯难了,他这个皇帝还没当过瘾了,于是就将朱祁镇软禁起来。朱祁钰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心慈手软,他应该找机会除掉朱祁镇,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明孝宗朱佑樘。奇葩之处,一夫一妻。做皇帝难道不该有后宫佳丽三千吗?但朱佑樘不然,他对女色丝毫不感兴趣,他一生直娶了张皇后一个女人,而且张皇后还比他大几岁,典型的姐弟恋,可能朱佑樘有恋母情结。

如果说以上皇帝还算正常的话,下面这些就前方高能了!

明武宗朱厚照。奇葩之处,角斗士。朱厚照统治的年代很太平,没有战争,这让他很苦恼,因为他非常喜欢打仗。恰好,宁王朱宸濠叛乱,朱厚照兴奋不已,准备御驾亲征,可是刚到半路,叛乱就被平定了,朱厚照气愤不已,他将宁王放了,然后又亲自把他抓获,这才算过了一把瘾。



明世宗朱厚熜。奇葩之处,炼丹。朱厚熜这个皇帝是捡来的,因为明武宗没有子嗣,根据血缘关系他最近,于是就这样白捡个皇帝。朱厚熜不喜朝政,喜欢炼丹,被一群老道忽悠的,天天琢磨着,怎样得道升天。果然没过多久,朱厚熜就升天了!

明穆宗朱载垕。奇葩之处,性欲机器。朱载垕性欲极强,整天在后宫厮混,被人比作后宫辛勤耕耘的小蜜蜂,而且他还给自己定下小目标,在他有生之年,每个宫女都要雨露均沾。为了这个小目标,朱载垕最后活活累死在岗位上。堪称最勤劳的皇帝了!



明神宗朱翊钧。奇葩之处,28年不上朝。28年不上朝,28年不见皇帝的影子。外面盛传朱翊钧躲在皇宫中抽鸦片,也有传言朱翊钧被别人控制了。其实都不是,朱翊钧只是将上朝制度改成了小范围的内阁会议,不上朝的28年,国家照常运转,而且还帮助朝鲜教训了一把小日本。

明光宗朱常洛。奇葩之处,悬疑案主角。朱常洛是明朝三大悬疑案的主角,这三起案件都与他有关。他的父皇朱翊钧寿命很长,在位48年,朱常洛做了39年太子后,才好不容易当上皇帝。然而,刚刚做了29天皇帝,屁股还没捂热,就撒手人寰了,而且死的非常蹊跷!



明熹宗朱由校。奇葩之处,不爱江山爱木匠。如果不做皇帝,朱由校或许会成为一个木制品艺术家,据说他做的木质工艺品,巧夺天工,能工巧匠也自叹弗如。可惜的是,这位艺术家在一次湖心荡舟时,意外落水,后服用仙丹而亡。


一半秋色


我也姓易,但是这件事我无法为易中天说话!

易中天《品三国》以什么最为受欢迎?是其考究历史的严谨性?不是,是其解读历史的趣味性!

所以,把易教授的品历史当作正史去研究和对待是不科学的!

可以说,谁认真谁就输了!比方说,有些老婆经常对丈夫说:“你是我见过最差劲的男人!”能当真吗?这个男人是真的最差劲吗?

哪个朝代不出昏君?哪个朝代不出明君?所以说,哪个朝代的皇帝最差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而客观来说,明朝是拯救和延续中华(汉族)文明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是明朝皇帝提出来的!

“不和亲、不割地、不朝贡、不投降”历史上也只有明朝一家,别无分号!

明朝的经济、军事、人口也是世界顶端级别的!

……

可能要黑明朝首先会从明朝那些“奇葩”皇帝和奇葩现象黑起,修道问仙、不问朝政、木匠皇帝、乳母情缘、太监登顶……

但是,哪个朝代不出点怪人怪事?

所以,黑明朝真心没必要,也没意义!


老易说事


这黑锅明朝不背!明朝皇帝不是万能的,任何朝代都有昏君。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不割地不赔款~这就是大明王朝。。

我没听易中天这么说过,我很少关注他。如果易中天真的有过如此看法,那我只能说这是他的个人看法,不能代表客观事实。

如果明朝皇帝是历史上最差劲的,那为何明朝国运存在了将近300年!?请问,一个历史上皇帝最差的明朝,居然存在了接近300年,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有可能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反观秦朝、西晋、元朝、隋朝都存在了不到一百年。还有南北朝的各个王朝,五代十国等等都存在了几十年而已。难道这些短命王朝的皇帝个个都超过了明朝皇帝?

那还能说明朝皇帝是历史上最差劲的吗!?请问!?答案肯定是否!每个朝代都有英明神武的皇帝,也有遗臭万年的昏君。并不单单是明朝!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国运能超过200年的王朝屈指可数。其他的存在几十年的,昙花一现的王朝一反而大把。

对待历史要客观公正,以实为实,那些整天黑明朝的人还是别研究历史了,改成体育吧。





我乃窃格瓦拉


记得在《晓说》中高晓松也曾经说明朝是一个三无的朝代,即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现在易中天又说明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说真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清朝无论如何都是要好与明朝的,易中天就曾说过“只要不带民族偏见,都应该承认他们够资格当中国的皇帝,至少比明代的皇帝强。”,但实际上真如他们所说,明朝的皇帝都如此之差吗?



事实上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上比明朝皇帝差的不说也有着多达二位数,甚至是三位数,比如东西两晋的皇帝、南北朝的皇帝、五代的皇帝等等。而且明朝的皇帝实际上并不差,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要超过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明朝16位皇帝就算以严格的明君的定义来划分也有多达7位,包括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乐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炽、宣德帝朱瞻基、弘治帝朱佑樘、泰昌帝朱常洛。试问这些皇帝比历史上的哪些皇帝差呢?



先说朱元璋就单单看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唯一的乞丐出身的皇帝,就注定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皇帝。如果说就这样一个能从乞丐坐上开国皇帝的主,他的能力要差的话,那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有能力的皇帝啦。实际上可以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一位皇帝,他最大的功绩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原,然后带领着华夏再次走向了兴盛。同时朱元璋也是历史上对于百姓最好的皇帝,我们什么都不说,就单单看在洪武朝的百姓是历史上唯一可以名正言顺上访的,也是唯一可以正大光明的前往官衙捉拿贪官污吏的,我们就可以知晓朱元璋对百姓的好。



再说朱棣,他的功劳更不用说,五征蒙古打的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叫苦不迭,数十年不敢再侵中原半步,之后更是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哈密卫,西南设宣慰司,可以说正是因为朱棣在这些设立统治机构,中国的版图才完整,而后朱棣更是开创“永乐盛世”,为中国十大盛世之一。而之后的朱高炽和朱瞻基,二人是被誉为“功绩堪比文景”的明君,他们开创的“仁宣之治”也是被誉为能与唐朝贞观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匹敌的太平盛世。



如果以上的皇帝你们都觉得都或多或少有缺点的话。那我想这位被誉为“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的明孝宗朱佑樘,你们还不认为他是明君吗?他是历史上少有的能做到从登基到去世都能保持着从谏如流,宽厚待人,不沉迷美色,不贪图享受的圣君。



可以说我们即使现在其他的明朝皇帝都不说,就看这几位皇帝的表现,我们也都不会认为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而实际上也的确是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的去看明朝所有皇帝的记载,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明朝的十六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皇帝的一批人。



其实明朝的皇帝基本都不是什么昏君,也不是什么暴君,他们大多数只是在有些行为上有点不同于其他的皇帝罢了。比如明武宗,这位自封自己为大将军的奇葩皇帝,他虽然爱玩,但是在大事上却从未犯过迷糊,这点从他弹指间就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再比如数十年不上朝一心求仙问道的嘉靖皇帝,虽然他几乎从未上过朝但大明朝却始终都还是掌控在嘉靖的手中,从未丢掉过,而这就足以看出嘉靖帝是多么的会做皇帝。



所以上从以上种种我们就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帝并不差,如果说你们还认为明朝的皇帝是最差的,我只能说一句“无可奈何”。其实我们要知道明朝亡不是亡在明朝皇帝的手中,而是亡在了那些明朝藩王和宗室的手中,明朝的皇帝其实相对于其他朝代,他们对百姓并不差,只是由于明朝的皇帝太过于纵容明朝的藩王和宗室对于民间的无限制的掠夺,再加上明末的官员大多热衷于党争,并腐败不堪,才最终造成了天下民怨四起,并最终毁于农民起义。



而至于易中天为什么就一定会说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呢?这里我只能说不知道,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事情的一面,可能易中天看到的都是明朝不好的一面,而我看到的都是明朝好的一面,所以他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而明朝的皇帝到底表现如何,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澳古说历史


首先,我不知道易中天老师何时说过这句话,也不知道是有人借机黑易中天老师,还是借易中天老师之手黑明朝。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崛起,国民的民智也逐渐复苏,大部分国民对待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也有更清晰的认识。于是,更多国人开始缅怀明朝,向往明朝,国人开始接受明朝的思想,明朝的文化,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街穿汉服,谁知国人的这些举动深深刺激了一小撮人,这些人打着狭隘民族主义的旗号,用皇汉、明粉的称谓诋毁这些文化复兴的人,其实这一小部分人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明帝国,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明朝皇帝的素质、执政水平都在中上等水平。咱们就拿离现在最近的清朝作对比吧,拿清朝的皇帝与之相比,就知道孰胜孰劣了。

一、开国之主 明太祖朱元璋VS清太祖努尔哈赤

1、两人的起点: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贵族,从他的五世祖董山开始,便授明朝册封,贵为右都督,掌管建州三卫。到努尔哈赤,身为明大将李成梁的家奴,因其祖父、父亲被明军误杀,明军为表愧疚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进而起兵,起兵后,颇受李成梁照顾,起点不可谓不高。

而朱元璋出身贫农,在他十七岁时,濠州爆发蝗灾,他的父母、大哥相继饿死,连一块安葬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家一块坟地才得以下葬,后来刘继祖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由是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于是,追随郭子兴起兵,开始反元大业。

2、两人的功绩:努尔哈赤扫平建州,统一女真,在萨尔浒大败明军,消灭明朝的关外主力,对明朝由守转攻,并修书给朝鲜,朝鲜自此在后金、明朝中间保持中立,向西进攻喀尔喀部,大败之。1626年1月,进攻宁远城,被袁崇焕击败,同年7月病死。

朱元璋追随郭子兴起兵,凭借自身机灵才智,被郭子兴认为义子。郭子兴死后,扛起郭部义军大旗,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并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收复大都,将北元势力赶至大漠,成为2000多年来第一个北伐成功的朝代,同时派沐英收复云贵,自此,中国重归一统。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对比两位开国皇帝,无疑是朱元璋更胜一筹,出身贫农却能一统天下,古往今来,莫过于三人尔。朱元璋VS努尔哈赤,朱元璋胜

二、 永乐大帝VS康熙大帝

1、两人的武功:这个武功不是武术的武,要说武术肯定是朱棣胜过康熙,毕竟是在漠北天天砍人的主儿,绝不是在深宫里的皇帝能比的。言归正传,康熙算得上清朝最有功勋的皇帝之一,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这些都是我们看电视和小说上经常能看到的,击败俄罗斯远征军800人,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朱棣,从大都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得皇位。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他迁都北京,就是为了让后世之君,天子守国门。四征安南(今越南北部),让安南重回中国的怀抱,五伐北元,极大地打击了北元的势力,为明朝保障了一定时期的安稳,并在望海埚大败倭寇,史称望海埚大捷。在1421年,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军队10万人,展开大阅兵,邀请27国使者观看,各国使者颇受震惊,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同时,派郑和六下西洋,展示明朝国力之盛。

2、两人的文治:要说文治,康熙一朝终归保守,大兴文字狱,扼杀新思想,惧怕民间出现反清复明的势力及思想,诱骗崇祯帝的第五子朱慈焕,因文字狱受牵连的人达数十万之多,并在统治中后期,驱逐传教士,抵制新事物,清朝自康熙起,中国从思想到科技便开始大幅度落后于西方。

而朱棣,在文学上,重用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编纂《永乐大典》。在朝廷内设置内阁,为明朝后世200多年的国家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置市舶司,并派郑和六下西洋,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今索马里),到永乐晚期,向明朝朝拜的国家达60多个,永乐大帝的对外开放,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对比两位杰出皇帝,都曾开疆破土,二人的武功可谓不相上下,但是在文治上,无疑是永乐大帝要比康熙更英明,也更加开放。永乐大帝VS康熙大帝,永乐胜

三、 最勤劳的皇帝 明孝宗朱佑樘VS雍正

1、雍正:我们在各种清宫戏中,如《雍正王朝》《甄嬛传》中,经常看到雍正勤劳的身影。雍正可以说是清朝最勤劳的皇帝,颁布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政策,大力整顿吏治,一举改变康熙晚年朝政的弊端,到其末年,国库有三千多万两白银。在朝廷上,设置了军机处,加强了集权,并设置秘密立储的制度,避免了皇子争夺的惨剧重演,在军事上,先后派年羹尧、岳钟琪在西北对准噶尔用兵,虽然达到没有消灭的目的,但是也削弱了准噶尔部的势力。

但是,雍正也没有改变作为清朝统治者一贯的弊端,就是夷夏之分。由于对自身的不自信对内,继续实行文字狱政策,受牵连的人达数十万之多,并编写《大义觉迷录》,来对民间进行反驳,将皇家丑事公之于众。对外,继续实行海禁政策,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2、明孝宗: 明孝宗的童年很坎坷,他的母亲纪氏原是一位宫女,因被明宪宗宠幸一夜而怀孕,当时的万贵妃知道后,便派人为纪氏堕胎,纪氏人缘好,宫女回禀是瘤子才让纪氏躲过一劫。明孝宗在众人的保护下度过童年,直到七岁才被明宪宗所知,被立为太子,他在周太后的保护下安全长大。

明孝宗继位后,用自己的勤劳和宽容改变了父亲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局面,让明朝得到中兴。他不仅每天早朝必到,还开设午朝,让自己更多的办公,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 ,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同时设立文华殿议政,让大臣们商议政事。到晚上,又恢复晚朝制度,每天阅读奏章到深夜。

他铲除奸佞,驱赶了妖僧妖道,同时任用贤臣名将,整顿吏治,振兴军备,三次派大军出击哈密,击败吐鲁番军,多次击败蒙古鞑靼小王子,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明孝宗对人宽厚,从未鞭打过大臣,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体现了他关爱臣子的一面。明孝宗是两千多年帝制中,唯一的一夫一妻制,连妃子也没有,人品极佳,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雍正和明孝宗二人都是勤勉之帝,中兴之主,改变了前代皇帝弊端,让国家重回正轨,在位时间也都不是很长,最后都生了个败家子儿子,可以说两位皇帝的轨迹很像。从功绩上说,二人不相伯仲,但是雍正思想更为保守,待人更为苛责,心胸狭隘,迫害八王爷胤禩等政敌同时中夷夏之分作祟,迫害了不少无辜人士,他的保守怀疑思想,让中国进一步落后于世界。而明孝宗对待万贵妃的弟弟,只是罢官,并没有大开杀戒,对待政敌尚且如此,对待臣下更是仁厚,远非雍正可比,因此才有“弘治之兴”。

因此,明孝宗略胜一筹。明孝宗VS雍正,明孝宗胜

四、最荒唐的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VS同治

这两位皇帝最大的特点就是荒唐,但是这两位皇帝在荒唐的背后又不一样。

1、明武宗: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说是明朝最能折腾的皇帝了,他的父亲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张皇后给他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因此他格外疼爱朱厚照。他15岁继位,他宠幸宦官八人,人称“八虎”,罢免贤臣谢迁、刘健。自此,便无人能约束他了,他沉湎豹房,出入花柳之地,一时间朝政是混乱不堪。但朱厚照虽然荒唐,但在大事上不糊涂,他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并亲征蒙古小王子,在战斗中亲手斩杀一人,史称“应州大捷”,且多次赈灾免赋,可以说,他在嬉乐的背后,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1521年,因落水染疾驾崩。

2、我们再说说同治,同治是咸丰和慈禧的儿子,咸丰帝也是有两个儿子,长子便是同治,幼子未命名就夭折了,这点跟朱厚照很像。同治六岁登基,幼年便受到父亲早逝的打击,他的两位母后,便是著名的慈安和慈禧,两宫皇太后通过和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废掉八位顾命大臣,开始两宫垂帘听政。当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接近尾声,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同治六年,东捻军被平定,同治七年,西捻军被平定。

年幼的同治享受一段久违的平稳时期,但实话实说,同治的个人素质太差,烂泥扶不上墙,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同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到了该亲政的时候,连奏章都读不懂,可以说文学素质低到不能低的极点。同治沉湎于酒色,经常出入花柳胡同,并沾染梅毒,根据翁同龢日记,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就是同治沾染梅毒的症状,具体症状大家百度梅毒自行对比,同治十三年,驾崩养心殿,年仅19岁。

明武宗和同治虽然都是荒唐皇帝,但是明武宗个人素养较高,无论是文学还是武功,对大事颇有决断,外交和内政都很有建树。反观同治在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下,不仅没完成基本的学业,形成一位帝王基本的文学素养要求,还经常出入花柳弄巷,最后染病而亡。

明武宗VS同治,明武宗胜

五、末代皇帝 崇祯VS溥仪

1、崇祯帝:他哥哥天启皇帝临终前一句话:“吾弟当为尧舜”,便把外有后金、蒙古虎视眈眈,内有魏忠贤等宦官作乱的烂摊子给了崇祯。崇祯登基之初,可谓是险象环生,在隐忍一段时间后,凭借自己的果敢,他处死了魏忠贤,清除了阉党。崇祯在对后金问题上,是强硬派,先派大将袁崇焕御敌,双方处于一个僵持的状态。屋漏偏逢连夜雨,崇祯在跟后金打仗的时候,赶上了一个“小冰川”,国内灾害不断,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接连爆发,一波接一波,崇祯一边跟后金作战,一边平定农民起义,崇祯本人猜忌心也重,先处死抗清大将袁崇焕,再将逼迫孙传庭同李自成开战,导致孙传庭战死。崇祯拆东墙补西墙,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非亡国之君,赶上亡国之时。崇祯很有气节,在农民军攻破北京时,崇祯在煤山上吊自尽。

2、溥仪:溥仪三岁登基,六岁大清灭亡。溥仪还没发挥他的执政才能,便退位了。但是溥仪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袁世凯念及旧情,不仅没有像满清赶杀明朝皇室后裔那样去杀死清皇室,反而每年拨款400万元,依旧让他住在故宫,可以说溥仪就够幸运的了。1917年溥仪参与张勋复辟,再度登基,违反了清王室与民国的协定。可惜好景不长,张勋被段祺瑞赶走,溥仪再度退位,溥仪参与复辟让人颇为诟病,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倒戈,冯的部将鹿钟麟以此为由,将溥仪等人驱逐出故宫,溥仪前往天津租界居住。

直到1932年,日本人为了使伪满洲国合法化,想让溥仪出任皇帝,溥仪受到日本人诱惑,皇帝梦还没醒,皇帝心还没死,便投靠日本人,出任伪满洲国皇帝,这在当时给中国的社会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破坏了我国领土的完整。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被苏军俘虏。1950年,溥仪被移交给新中国,1959年溥仪被特赦,这也就是赶上了我党的政策好,要不然凭借他卖国投敌,枪毙也不多。

崇祯与溥仪都是末代皇帝,他们的身份都让人同情,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气节,可谓是天壤之别,崇祯是天子死社稷,崇祯是当了卖国贼,投靠了日本人,崇祯的后人大多被清王朝所杀,而溥仪作为清王室一直被优待,可以说,溥仪的命运比崇祯好多了,但是他身在福中不知福,叛国投敌,终归人民所不齿。

崇祯VS溥仪,崇祯胜

根据这五组明清皇帝的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出,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的皇帝素质普遍更高一些,也更加开明,待人也更为宽厚,所以说,明朝的皇帝绝不是中国历史中最差劲的皇帝。


山人维屏


我觉得易中天老师说的没啥问题。明朝皇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一个朝代能出那么多奇葩的皇帝,也真是独一份了。

朱元璋朱棣应该是大家公认的明朝皇帝中的明君,但这父子二人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弑杀。朱元璋动辄兴起牵连几万人的大案,他的儿子朱棣灭"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十族,还凌迟后妃和宫女;嘉靖皇帝用宫女的经水炼丹,动辄打骂凌辱宫女,最后宫女们忍无可忍想和他同归于尽,他自己差点被宫女们勒死;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很多人说他有腿疾,走路不方便,我想问,皇帝出门上朝不可以做轿子吗?这根本不是他躲在后宫吃喝玩乐的借口;泰昌皇帝更是个人才,上任第一件事是宠幸八位美女,不到十天就一病不起,接着又吃妇女经水和乳汁做的红丸,继位29天就宣告驾崩;著名的天启皇帝,整天做木匠活咱们就不说了,人都可以有点爱好,但他和自己的乳母不清不楚是几个意思?乳母争风吃醋杀害他的嫔妃他也不管,这是什么人性?



这就是明朝的皇帝,可能有人说这都是清朝人在抹黑明朝,因为明史是清朝的张廷玉编成的,张廷玉虽然是一代贤相,但难免会受到皇帝的影响,故意往明朝皇帝身上泼脏水。对于持这样观点的朋友,我想说,《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而且是根据明实录整理而成的,如果您不相信《明史》,可以自己去找明实录,那是明朝史官自己记录的,内容基本差不了多少。此外,历朝历代都是后世朝代编修前朝史书,这是惯例,这是常识,金朝是蒙古人的死敌,但《金史》是元朝人写的,所以《金史》一个字不可信?《元史》是明朝人写的,明朝人对蒙古肯定没好感,所以《元史》也不可信?难道历朝历代史书都不可信?

明朝皇帝的质量之所以总体质量这么差,我觉得这与老朱家的家教不严有关,朱元璋草根出身,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培养子孙的问题上也没能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教育制度,皇子们过于娇生惯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朱元璋朱棣朱佑樘和崇祯,勤政的皇帝真的很少。相比之下,清朝皇子的刻苦想必大家都是听说过的,天不亮就起床读书,风雨无阻,老师都是贤德之士,有权利处罚不听话的皇子,所以清朝的皇帝基本没有乱来的。


用户3278175866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易中天对明朝的认识比越多象牙塔里的学者客观,更符合实际。他说明朝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明朝皇帝并非最差劲。我们都知道,相比人,制度更重要,明朝的皇权是绝对自私的,在明朝以前,皇权会受到外戚,宗室,皇后等势力的影响,换句话说也会受到这些势力的保护。如果皇帝年幼,会有太后或皇叔等保护皇帝,保护皇权。

这一点,清朝表现的最明显,比如顺治皇帝6岁登基,后来由母后和叔叔恭亲王辅政,以免皇帝年幼被大臣忽悠。其实明朝皇帝的个人素质都不错,比清朝皇帝近亲结婚好多了,就是皇权制度太先进太自私,皇室,外戚,皇后太后等全部不能干预皇帝,把皇帝孤立起来,皇帝一个人要和2万多文官斗争,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后世之君再厉害也应付不过来。明朝皇帝的个人素质不差,差在制度过于自私。我们来看看: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叫花子当上皇帝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守好这份大家业,子子孙孙传下去,永享荣华富贵?如此必须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家里的问题解决好。他制定《皇明祖训》,规定了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后世子孙一个字都不能改。皇位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子立弟;其他皇子封为亲王,亲王世袭,亲王的其他儿子降一等为郡王,以此类推,共有八等。最高的亲王一年俸禄万石大米,最低的一等200石。女儿也有相应的俸禄保障。宗室内部和睦相处,都不要抢皇位。

二是强化北方边防。有鉴于唐末五代和两宋以来的教训,朱元璋十分注重对北方的边防,他安排9个儿子为北方塞王,计划全部领兵驻扎在从东北的辽宁到西北甘肃的张掖一代,对游牧民族形成战略威慑。朱元璋觉得军权还是掌握在自家人的手里比较合适。此外,在河南开封、洛阳、湖北武汉、荆州等战略要地也安排儿子镇守。

三是加强皇权建设。在做以上安排的同时,朱元璋大力加强纲纪建设,对违法乱纪的开国功勋大开杀戒,朱元璋30皇帝生涯杀了15万官员及其家属,开国功臣没有几个得以保全。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认为天下大事由皇帝总之,所以稳当,但是皇帝的工作任务严重加大了。此外朱元璋禁止太监和外戚干政。 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朱元璋没有选择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以便将来继承皇位。朱元璋自以为一切安排妥当后,于1398年住进了南京明孝陵。



建文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 年轻的建文帝登基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手握重兵的叔叔们,为此上台后即开始整肃那些不法的叔王,一年之内废除了5位(周、齐、湘、代、岷),准备对燕王朱棣动手的时候,朱棣也做好了造反的准备。经过3年的厮杀,朱棣成功杀进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举火自焚,朱棣当上了皇帝。建文帝在位期间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 依然面对父皇朱元璋当年面对的问题。朱棣对朱元璋的制度进行了修改:

一是废除了藩王领兵制度。朱棣当上皇帝后,觉得军队还是不能掌握在宗室藩王手里,太危险了,为此他不再让各地的亲王掌握军权,并将封在辽东到宣府一线的辽王、宁王、谷王、沈王全部安置到内地,削除代王的护卫,亲王从此不得带兵作战。

二是迁都北京。既然北方边防不能交给藩王守卫,朱棣决定迁都到自己原先的封地北平,形成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态势。同时由朝廷安排勋贵大臣和猛将接手长城沿线其他地方的防务,由此成为新的惯例。

三是设立内阁制度。朱棣认识到没有宰相的缺点,为此挑选比较有才干的大臣给自己当秘书,负责文件的抄抄写写,接受皇帝的咨询,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发端。 此外,朱棣六次率军征讨漠北,数次下西洋,并收复越南,将越南变为明朝的交趾布政司。 明朝的治理体系由此基本奠定框架。朱棣在位期间年号永乐。

明仁宗朱高炽(1424-1425年在位) 在位仅仅11个月就去世了,来不及建功立业。在位期间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 朱瞻基登基后,深深感受到国家财力不支,人民生活艰难,为此采取了占领收缩态势。

一是坚持以防卫为主的国防战略。不再对北方主动开战,在长城沿线以防卫为主;主动从越南撤军,越南重新脱离明朝,从此不再是明朝的一个省,成为藩属国。

二是完善内阁制度。内阁大臣负责对政务提出意见,不再是简单的咨询和抄抄写写,可以提出处理意见了;在皇宫大内设立司礼监,由太监负责司礼监日常工作,负责对文件进行批红(批示)。这样以来,皇帝干什么?皇帝可以歇一歇,只要把握大体方向就好了。



三是限制宗室活动。朱瞻基对各地藩王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藩王及其子弟未经请假,一律不能出封地的城门,也不允许和其他藩王交往,一律不批准来京;并且频繁调动藩王的护卫,藩王的势力和影响力大大削减。 朱瞻基当了10年皇帝,和父亲朱高炽一起被称为“仁宣之治”。朱瞻基英年早逝,37岁就去世了。 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朱瞻基手上完成定型,所以,明朝的治理体系可以简称为:洪武-永乐-宣德体系。

明英宗朱祁镇(1435-1449年,1457-1464年在位) 朱祁镇9岁继位,是明朝第一位幼年天子。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去世37年后,大明朝的皇位既然会交到一个9岁的孩子手里,这要是让一生多疑的朱元璋知道,躺在明孝陵怎么也睡不着。 北京就在敌人的门口,天子年幼,怎么办?好在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有交代,大事要向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和自己的孙皇后报告,才能施行。看来,关键时刻还要靠女人。 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坐镇,有“三杨”辅政,没有太多的改革和折腾,这一时期明朝总体算是保持了稳定。

但是,天子年幼,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不少。 明英宗朱祁镇 平静了20多年边境开始不平静了,兵强马壮的蒙古人开始不断侵略明朝北方边境。明英宗朱祁镇22岁那年,蒙古瓦剌部大肆寇边,年轻气盛的朱祁镇看决定御驾亲征来犯之敌,只可惜后来兵败被俘,明朝20万大军被蒙古人围歼。 危难之时,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在大臣于谦等人的拥戴下,当上了皇帝,统筹负责收拾危局。朱祁镇有3个儿子在北京,都在2岁之内,太小。而弟弟朱祁钰已经21岁了,适合应对危机。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镇的长子当太子,就这么办了。



明代宗朱祁钰(1449-1457年在位) 朱祁钰倒是很干练,他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辅助下,成功地处置了危机,将哥哥朱祁镇接回来并软禁,后来成功地废除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让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当上了太子。但是,朱祁钰福报比较浅,儿子朱见济不久就死了,再也没有儿子。数年后,一些大臣发动“夺门之变”,将太上皇朱祁镇解救出来重新当上皇帝,朱祁钰被废。朱祁钰是明朝第一个没有行过万里路、出过远门的皇帝,最远的地方就是到过昌平祭祖。

朱祁镇再次当上皇帝后,杀了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复辟后的朱祁镇倒是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很无奈,智力有限,按部就班,没有什么作为,国家没有治理好。朱祁镇被俘的经历给自己无尽的耻辱,也给明朝后世皇帝带来灾难,从此明朝皇帝很难走出京城的大门,因为文官有理由推定,皇帝出门不安全,还是呆在深宫大内安全稳妥。重新当上皇帝的朱祁镇在7年后去世,儿子朱见深继位当皇帝。朱祁镇即位之初释放了建文帝的后人,死前废除了殉葬制度。

明宪宗朱见深(1464-1487年在位) 朱见深有口吃,因为“土木堡之变”父亲朱祁镇遭遇变故,朱见深的童年过的有点胆战心惊,为此从小爱上了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万贞儿。朱见深登基后将万贞儿封为皇贵妃,原本想封为皇后,但是母亲不答应。他不太爱见大臣,后期也很少上朝“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就发生在成化年间,明朝的纲纪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朱见深继位初期各地流民起义风起云涌,好在当时国家实力尚在,包括“荆襄百万流民起义”这样大规模的起义都被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被教训了一番,“成化犁庭”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由于父亲朱祁镇被俘的影响,朱见深也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最远的地方只去过昌平祭祖。 明宪宗朱见深 当了23年皇帝后,朱见深去世,享年40岁。好在有个好儿子,就是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87-1505年在位) 朱祐樘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听大臣的话,对国家大事非常用心,经常是反复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对大臣很好,18年皇帝生涯没有廷杖过一个大臣。那些年北方边防稳固,朝廷大规模修建长城,国内安定稳定;风调雨顺,朝廷大规模兴修水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所以这一时期明朝中期最美好的时期。但是这是明朝已经立国130余年,宗室膨胀的很厉害,挤占了国家开支。为此,朱佑樘主动带头只娶了一个老婆,并限制宗室男子娶老婆的数量,以缓解宗室膨胀的速度。朱祐樘脾气太好了,把文官的胃口也培养起来了,明朝皇帝从朱祐樘开始,受到了文官的全面约束。 明孝宗朱祐樘 这一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朱祐樘劳累过度,享年35岁。

明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 朱厚照是个典型的浪荡公子哥,一生贪玩好色。朱厚照在位时期,北方边防压力逐步加大,由于朱厚照玩心太重,耽误了不少正事,后期搞得国内民不聊生。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开始,朱厚照在北京城待不住了,毕竟从“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到现在已经68年了,明朝皇帝68年都没有离开过北京、没有出过远门,真是憋死了。世界那么大,为什么我不能去看看? 朱厚照为了摆脱大臣的监视和劝说,他用尽了各种自我救济原则,不惜降低身份,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镇国公、太师,一路巡游到河北、山西等地,并在太原过年,出门一年半后才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马上要下江南,为此打死劝谏的14位大臣才作罢,不久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朱厚照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得以下江南,这一出门直到去世前3个月才回到北京,又是一年半。 明武宗朱厚照 安化王朱寘鐇和宁王朱宸濠叛乱都发生在朱厚照在位时期,幸好这两位造反的王爷实力不强,很快被平定。这也说明朱厚照的确耽误了不少正事,没把工作做好。朱厚照玩过了头,没有儿子,30岁就去世了,由堂弟朱厚熜继位。



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年在位) 朱厚熜是个有小聪明没有大胸怀的人,一生都在和大臣们斗智斗勇,对人刻薄寡恩。在任期间”南倭北虏”一直困扰明朝,北方的蒙古人曾经杀到了北京城外,这是明朝建立后,游牧民族第二次杀到北京城外,第一次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后。朱厚熜当皇帝的中后期都不上朝,长期沉湎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晚年制定《宗藩条例》,意在进一步限制宗室人口膨胀,但是治标不治本。朱厚熜在位45年,皇位交给了生前唯一的儿子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66-1572年在位) 朱载垕的最大兴趣就是游山玩水、美女美酒,此君对政务实在没有什么兴趣,这与他的父亲朱厚熜相比,真是大相径庭。在位期间,朱家宗室人口已达到28000多人,明朝总共才5000多万人,这些人的工资都很高,朝廷已经严重拖欠军费了,甚至拖欠边防军的工资。有大臣上书必须解决宗室开支过大问题,并给出了方案。但是,朱载垕没有听从,继续吃喝玩乐。朱载垕在位仅仅6年,就将皇位交给了9岁的儿子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72-1620年) 朱翊钧小时候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登基后由内阁首辅张居正辅助,时间长达10年。这10年,明朝是不错的,但是并没有解决宗室问题。张居正去世后,朱翊钧亲政,打倒了张居正并抄了他的家。朱翊钧辛苦了4年后,就不再出门了,玩不过哪些道貌岸然的文官。他不愿意见官员,觉得太烦了,他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想废长立幼,大臣不答应;朱翊钧也没有在宗室问题上做什么大改革,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宗室人口已达15.7万人。早在1587年的时候,万历皇帝就曾经拿出私房钱赈济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远支宗室。

万历皇帝并不知道这样下去总要崩盘的,他只知道一味地向民间征收矿税,搞得民怨沸腾。君臣关系越来越疏远,北方的边防越来越吃紧,宗室人口越来越多。朱元璋当年关心的三件大事在万历中后期全部爆发出来:君臣暌隔、边防不稳、宗室剧增。面对这三大难题,朱翊钧几乎没有做出任何积极成绩,没有宰相调和,君臣关系始终无法理顺,相互不信任;萨尔浒之战,明朝兵败如山倒,辽东形势危如累卵;宗室政策没有大的改革,吃垮了财政。当了48年皇帝后,朱翊钧彻底撒手不管了,去了昌平的定陵和祖宗团聚,把烂摊子留给了儿子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八月-九月,在位一个月) 朱常洛来不及梳理头绪就去世了。在位时间太短,朝廷以1620年八月到十二月为朱常洛的年号,即泰昌元年。



明熹宗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朱由校15岁继位,一上台就被东林党泡制的“三大疑案”(挺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纠缠,15岁的孩子懵懵懂懂,一开始真不太懂这里的道道,只好依了东林党。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由校发现的问题的本质,于是决定好好地干一番。为此太采取了一些了措施:

一是整顿朝纲。将东林党的人能赶走的赶走,能处死的处死,全面重构政治生态,树立皇帝的权威,建立全员服从皇帝的政治体系,不允许再叽叽歪歪,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么难的事情,少年天子一个人怎么做得到?他知道自己不行,就通过太监魏忠贤来实施,塑造魏忠贤的权威,用魏忠贤来排除异己,打压不听话的官员。事实证明,朱由校做到了。

二是稳住边防。在辽东不再采取战略进攻态势,收缩防线,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屏障,先稳住阵脚,以图将来。这个举措在当时是比较稳妥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被牢牢牵制住。

三是限制宗室。颁布《宗室限禄法》,对宗室采取限薪制度,并且法制化,这种制度是一种低薪包干制,将朝廷的负担和宗室的关系一刀切,今后朝廷不会再增加藩王家的经费,不管生了多少孩子。如果这个制度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就实行的话,明朝至少还可以续命上百年。 天不假年,朱由校22岁就因病去世了,也算天妒英才。朱由校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



明思宗朱由检(1627-1644年在位) 朱由检就是著名的明朝末代皇帝,年号崇祯,他继位的时候已经16岁,他是读教科书长大的,基本不懂野路子,对人心险恶、人情真伪都不太熟悉,也没出过门。他继位后完全推翻了哥哥朱由校的做法,打倒了魏忠贤集团,将东林党全部恢复名誉,活着的请回朝廷,死了的给予优抚。朱由检的治国思路其实就是按照祖宗的办法来,一切恢复到万历年间的做法,官员推荐、赏罚制度、宗室制度等,都改回来,一切按照原来的规定办,不管时局发生了多大变化,将大明朝这辆巨轮又开回到原来的死路上。 朱由检在亲亲之义(宗室)上耗光了钱粮,在党争当中杀光了能臣名将,在两线作战下消耗了最后一支劲旅(孙传庭)。16年后,李自成打进北京,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身亡,为276年的明朝划上了句号。


坐看东南了


我觉得可能朱家祖传某种精神疾病,容易癫狂暴躁。

朱重八这个乞丐皇帝几大案杀了十几万人不提,动辄就给人扒皮等等。

老四朱棣凌迟几百宫女,一己之私靖难生灵涂炭。

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被抓的朱祁镇被蒙古人抓去日屁股。

豹房的正德。

嘉靖其实不仅炼丹,还酒色财气,迫害未成年宫女修道,被人家组团差点绞杀。

隆庆玩女人精尽人亡。

万历更是个不上朝的死胖子,只知道酒色财气,自己儿子都成了文盲。

后面的不是玩女人挂了,就是木匠,尤其是崇祯只有小聪明,却继承了祖宗所有的缺点,包括癫狂症


橙爸讲历史


大明的皇帝,个顶个的都是个性皇帝。。。

朱元璋,既不伟大,也不英明,更不神武,他就是一个阴狠歹毒,反复无常,有着严重被害妄想的暴君,秦皇汉武隋炀虽然都是行的暴政,但都没暴过老朱,一次胡惟庸案杀的人都够那三位加起来的了,更不用说其他大肆诛杀功臣的事情了。

朱棣,更不用说了,抢自己侄子的帝位,杀人也跟吃饭喝水一样。

后面的皇帝,越来越缩,甚至缩进了深宫几十年不朝。

这其中虽然不能说一定是皇帝的错,但是现实就是明朝皇帝没有什么正常的皇帝样,后面的大清更是做出了一个表率,中国历朝历代最勤奋最有权力的皇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